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阶段检测试卷答 座位号 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请把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不得分。 第一部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5分)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冬季的山上,没有了夏季的cong()茏,没有了夏季的云蒸霞we(),显得清 瘦了许多,宁静了许多,zuo()落在山脚下的禅院,依山就势,参()差错落于沟谷 岩壁之间,巍峨壮丽 1.答案:冬季的山上,没有了夏季的葱茏,没有了夏季的云蒸霞蔚,显得清瘦了许多,宁 静了许多,坐落在山脚下的禅院,依山就势,参cn差错落于沟谷岩壁之间,巍峨壮丽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分道扬镳精采纷呈万籁俱寂浮想连翩 如愿以偿弛名中外消声匿迹登峰造极 2.答案略 3根据原文填空。(10分) ,春色未曾看。(2)▲,正是河豚欲上时 (3)▲,谁家新燕啄春泥。(4) ,大雪满弓刀 (5) 春江水暖鸭先知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6)晓战随金鼓 。(7) ,红杏枝头春意闹。 (8) 死即举大名耳, 3.答案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 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 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4.答案D 5下面是一幅环保宜传画,蓝天为背景,大树 为绿色。观察这幅画,请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这幅 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70字)(4分)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第1页共10页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 第 1 页 共 10 页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阶段检测试卷答案 分值:120 分 时间:120 分钟 友情提醒:请把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不得分。 第一部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5 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冬季的山上,没有了夏季的 cōng( )茏,没有了夏季的云蒸霞 wèi( ),显得清 瘦了许多,宁静了许多,zuò( )落在山脚下的禅院,依山就势,参.( )差错落于沟谷 岩壁之间,巍峨壮丽。 1.答案:冬季的山上,没有了夏季的葱茏,没有了夏季的云蒸霞蔚,显得清瘦了许多,宁 静了许多,坐落在山脚下的禅院,依山就势,参 cēn 差错落于沟谷岩壁之间,巍峨壮丽。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 分) 分道扬镳 精采纷呈 万籁俱寂 浮想连翩 如愿以偿 弛名中外 消声匿迹 登峰造极 2.答案 略 3.根据原文填空。(10 分) (1) ▲ ,春色未曾看。(2) ▲ ,正是河豚欲上时。 (3)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4) ▲ ,大雪满弓刀。 (5)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6)晓战随金鼓, ▲ 。(7)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 (8) ▲ ,死即举大名耳, ▲ 。 3.答案 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 分) ( ) 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 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 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4.答案 D 5. 下面是一幅环保宣传画,蓝天为背景,大树 为绿色。观察这幅画,请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这幅 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 70 字)(4 分) 座位号
(第5题图) 5.答案:这幅图的主体是两只手托起一个(透明的)地球,地球内是一棵绿树,地球的左 右上方各有一只飞翔的和平鸽。(或:这幅图的中心是一个透明的地球,地球的中心有一 棵枝叶茂密的绿树,地球的下方是一双(两只)托住地球的手,地球的上方左右两边各有 只飞翔的和平鸽。)(按照一定顺序介绍1分;提到地球、手、树、鸽子得1分,少任何 个1分全扣) 第二部分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6-9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盜。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 野宿焉。 注释哂(shen):微笑 6.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第2页共10页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 第 2 页 共 10 页 (第 5 题图) 5.答案:这幅图的主体是两只手托起一个(透明的)地球,地球内是一棵绿树,地球的左 右上方各有一只飞翔的和平鸽。(或:这幅图的中心是一个透明的地球,地球的中心有一 棵枝叶茂密的绿树,地球的下方是一双(两只)托住地球的手,地球的上方左右两边各有 一只飞翔的和平鸽。)(按照一定顺序介绍 1 分;提到地球、手、树、鸽子得 1 分,少任何 一个 1 分全扣) 第二部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 6—9 题。(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 野宿焉。 注释 哂(shěn):微笑 6.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 有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3分) 答:因为那里没有 目的是 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 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答案】 6.C通“讠志”,做标记) 7(1)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 呢? 8.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示例:“此人—为具言所间,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ˆ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 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ˆ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 苦。(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 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 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 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第3页共10页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 第 3 页 共 10 页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 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3 分) 答:因为那里没有 和 目的是 9.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 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 分) 答: 【答案】 6.C (通“讠志”,做标记) 7 ⑴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 0.5 分,共 2 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 呢? 8.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 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 苦。(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12 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 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 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 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
在月夜听泉,古刹闻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 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 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 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 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 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 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菱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 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 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毎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 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 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 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 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 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第4页共10页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 第 4 页 共 10 页 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 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 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 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 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 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 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 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 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 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 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 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 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 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
可为渔倪煦秋空 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 歇女竹清天山 :王差「月彩 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 孙動室石在 自睇上李勺襟,“新雨是种态度,天气是种环境 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 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 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 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 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 哲悟金铂般的干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江 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 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一—选自《阅读与鉴赏》 10.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3分) 11.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3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12.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 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3分)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三、入清泉之境悟人生真谛(15分)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第5页共10页
九年级语文阶段学情问卷 第 5 页 共 10 页 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 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 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 “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 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 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 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 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 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 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 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选自《阅读与鉴赏》 10.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3 分) 答: 11.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3 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答: 12.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 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3 分) 答: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答: 三、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1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