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联考试卷 (卷面分5分)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0分)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不宜异同。(《出师表》)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 (《月夜》) ④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运用“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一词中运用“ 这一典故描写 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2.走进名著。(5分) l)《水浒》中大名鼎鼎的青面兽杨志,你一定不陌生吧,请简要列举出书中关于他的三 件事: 入(2)电视剧组正在筹拍新版《水浒》,请你帮.助杨志的扮演者把握好角色,演好杨志这 个角色应该注意他性格上的两个特点 3.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12分) 国务院办公厅1月8日发出“限塑令”,规定从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 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将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学校就此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请你 也参与这一活动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小组从网上搜索到这样一幅漫画,请你说出这幅漫/ 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2分) 白色 地球的困惑图/冯印澄新华社发 【活动二:开展调查】“限塑令”生效首日,他们对某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及无纺布袋销 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请读表后答题。 间 塑料袋使用量(只) 无纺布袋销售量(只) 月25日(星期日) l0852 月1日(星期日) 05 500 ①调查表反映的情况可以概括为 2分)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什么?(2分) 【活动三:口语交际】在菜场调査时发现,仍有一些卖菜者在热情地帮顾客用塑料袋装菜。 位同学问:“不是禁送塑料袋了吗?”卖菜者指着旁边的摊位说:“大家都在送,我不送 你会买我的菜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卖菜的人?(4分,注意简明、连贯
1 2008-2009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联考试卷 (卷面分5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0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8 分) ① ,,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② ,不宜异同。(《出师表》)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 。(《月夜》) ④ 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运用“ , ?”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一词中运用“ , 。” 这一典故描写 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2.走进名著。(5 分) (1)《水浒》中大名鼎鼎的青面兽杨志,你一定不陌生吧,请简要列举出书中关于他的三 件事: 、 、 。 (2)电视剧组正在筹拍新版《水浒》,请你帮.助杨志的扮演者把握好角色,演好杨志这 个角色应该注意他性格上的两个特点: 、 。 3.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12分) 国务院办公厅 l 月 8 日发出“限塑令”,规定从 6 月 1 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 场 等商品零售场所将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学校就此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请你 也参与这一活动。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小组从网上搜索到这样一幅漫画,请你说出这幅漫 画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的困惑 图/冯印澄 新华社发 【活动二:开展调查】“限塑令”生效首日,他们对某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及无纺布袋销 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请读表后答题。 时间 塑料袋使用量(只) 无纺布袋销售量(只) 5 月 25 日(星期日) 10852 0 6 月 1 日(星期日) 905 500 ① 调 查 表 反 映 的 情 况 可 以 概 括 为 一 句 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②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口语交际】在菜场调查时发现,仍有一些卖菜者在热情地帮顾客用塑料袋装菜。 一位同学问:“不是禁送塑料袋了吗?”卖菜者指着旁边的摊位说:“大家都在送,我不送, 你会买我的菜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卖菜的人?(4 分,注意简明、连贯
【活动四:广告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自觉执行“限塑令”,请你为这次宣传活动拟 写一条公益广告。(要求:紧扣主题,新颖独特,生动形象,语言简洁,不超过15个字(2 ■■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①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①更:又,再。 (1)一、二句中的“落更开”和“燕飞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旬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阅读理解 (一)完成5~12题。(18分)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 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 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 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 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 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 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 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 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 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 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 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 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广告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自觉执行“限塑令”,请你为这次宣传活动拟 写一条公益广告。(要求:紧扣主题,新颖独特,生动形象,语言简洁,不超过 l5 个字)(2 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 分)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①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①更:又,再。 (1)一、二句中的“落更开”和“燕飞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旬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二、阅读理解 (一)完成 5~12题。(18分)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 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 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 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 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 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 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 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 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 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 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 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5.选文(1)在写范进中举发疯的过程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①();② ();③();④()。(4分) 6.众人劝说老太太,称范进为“范老爷”又拿出鸡蛋酒米等,这与从前他们对范 进的态度截然相反,怎样理解这种现象?(2分) 7.阅读选文(2)“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是怎样的人?“惟 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8.“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句中“所有”都语意是否重复?(2分) 9.“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反映了孔乙己什么心 理?(2分) 0.两段选文在描写世态人情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1.范进与孔乙己,一个中举而疯,一个潦倒而死,他俩在思想性格方面有什 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端?(4分) (1)相同之处 (2)弊端: ①在灾区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背着包裹从各安置点返回自己的家 园,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与安置点吃喝不愁相比,返回家园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艰辛,然 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那如鸟归巢般的渴望。 ②我们在陈家坝乡安置点遇到一位叫赵义富的老汉,他今年61岁,个子不高,精瘦 精瘦的,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他的家在大山另一边的青林村,这个村也叫“红军 村”,当年村里所有的青壮年都跟着红军闹革命去了,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汉,从没想到他 引以为豪的家园有朝一日会毁于一旦。地震后,从废墟上爬起来的他,拉起老伴,踏着仍 在垮塌的山体,一路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身后,他喂养了6年的大红马仰天长啸,哭 般地嘶鸣着,老汉心里疼得直发抖 ③在乡里的安置点上住了两天,这一辈子不懂什么叫失眠的赵老汉,两天两夜合不上 眼。他的大红马,还有3头牛、20多头猪、16只羊……像走马灯似的在他眼前转个不 停。赶到第3天,天蒙蒙亮,老汉再也待不住了,腾地从地铺上站起身,对老伴说了句: “不行,我得回去给牲口们放生,让它们自己找点东西吃。” ④老伴哭了:“没了路,你咋得回去?” ⑤“我爬也得爬回去!” ⑥说到做到的赵老汉真的是爬回去了 ⑦大面积垮塌的山体,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所有通往村子的路全没有了,到处是 塌陷,随处是深不见底的裂缝,踩在松垮的碎石上,根本鲇不住,走两步就要退一步。老 汉一路几乎是匍匐在地,手脚并用地往前爬,尖利的石头在他身上刮出一道道伤口,手指 磨出了血,一只鞋在攀爬中掉进了裂缝,整整3个小时,他终于爬回了青林村 ⑧“地震把房震塌了,大石头把田卷了。我养的猪、牛、羊、马还在
3 5.选文(1)在写范进中举发疯的过程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①( );② ( );③( );④( )。(4 分) 6.众人劝说老太太,称范进为“范老爷”又拿出鸡蛋酒米等,这与从前他们对范 进的态度截然相反,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2 分) 7.阅读选文(2)“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是怎样的人?“惟 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 8.“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句中“所有”“都”语意是否重复?(2 分) 9.“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反映了孔乙己什么心 理? (2 分) 10.两段选文在描写世态人情上有何相同之处? (2 分) 11.范进与孔乙己,一个中举而疯,一个潦倒而死,他俩在思想性格方面有什 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端? (4 分) (1)相同之处:_____ (2)弊端:____ ____ ( 二)日 子(12 分) ① 在灾区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背着包裹从各安置点返回自己的家 园,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与安置点吃喝不愁相比,返回家园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艰辛,然 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那如鸟归巢般的渴望。 ②我们在陈家坝乡安置点遇到一位叫赵义富的老汉,他今年61岁,个子不高,精瘦 精瘦的,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他的家在大山另一边的青林村,这个村也叫“红军 村”,当年村里所有的青壮年都跟着红军闹革命去了,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汉,从没想到他 引以为豪的家园有朝一日会毁于一旦。地震后,从废墟上爬起来的他,拉起老伴,踏着仍 在垮塌的山体,一路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身后,他喂养了6年的大红马仰天长啸,哭一 般地嘶鸣着,老汉心里疼得直发抖。 ③在乡里的安置点上住了两天,这一辈子不懂什么叫失眠的赵老汉,两天两夜合不上 眼。他的大红马,还有3头牛、20多头猪、16只羊……像走马灯似的在他眼前转个不 停。 赶到第3天,天蒙蒙亮,老汉再也待不住了,腾地从地铺上站起身,对老伴说了句: “不行,我得回去给牲口们放生,让它们自己找点东西吃。” ④老伴哭了:“没了路,你咋得回去?” ⑤“我爬也得爬回去!” ⑥ 说到做到的赵老汉真的是爬回去了。 ⑦大面积垮塌的山体,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所有通往村子的路全没有了,到处是 塌陷,随处是深不见底的裂缝,踩在松垮的碎石上,根本站不住,走两步就要退一步。老 汉一路几乎是匍匐在地,手脚并用地往前爬,尖利的石头在他身上刮出一道道伤口,手指 磨出了血,一只鞋在攀爬中掉进了裂缝,整整3个小时,他终于爬回了青林村。 ⑧“地震把房震塌了,大石头把田卷了。我养的猪、牛、羊、马还在
⑨他走到家畜跟前,由于饥饿和恐惧它们已极度虚弱,那匹大红马悲哀地望着他, 挣扎着站起来,舔着他的手,他落泪了。他松开马缰,解开牛鼻子,把猪和羊向一起拢了 拢……又在废墟下翻出一口袋胡豆,洒在地上。然后,找出已经砸扁的水桶,用石头敲了 敲,到半山腰的小河沟里取回两桶水,蹲在地上,挨着个看着它们喝饱了,又回到半山腰 再取回两桶水放在那里。直到太阳偏西,他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这个已经成为一堆瓦 砾的家,依然匍匐在地手脚并用,跋涉整整3个小时,回到山下。 ⑩从这天起,每隔3天,赵义富老汉都要像这样每天山上山下来回爬6个小时回到青 林村,给家畜们喂一次水。 (11)老汉一回去,它们就围着老汉嗷嗷叫,他背不起太多东西,只能喂点水,保住它 们。他心里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保住它们!” (12)望着老汉,我们惊异地说不出话来。他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伸出手,一五 十地数叨起来:“马喂起来要运输,猪牛羊价格好了,年底能卖3万块钱。虽说家都毁 了,可日子总要过下去!” (13)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啊! 12.作者在文章开头作了哪些交待?这有什么用意?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说明。(2分) 13.第②段中,写“他今年61岁,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表明老 人 说他“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 说明老人 。(共2分 14.文中在描写老人的内心感受时多是一笔带过,而描写大红马时则具体细腻。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说说你的理解(2分) 15.文中对老人着墨最多的是 这些描写既是前文 字的具体体现,是老人“倔劲”的生动再现。(2分 16.文章结尾一段是老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用老人的一句内心独白来概括的话,就 (2分) 17.作者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写老人的?试从不同的角度说说看。(2分) (三)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委 ②亲戚畔之(畔: 19.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4 ⑨ 他走到家畜跟前,由于饥饿和恐惧它们已极度虚弱,那匹大红马悲哀地望着他, 挣扎着站起来,舔着他的手,他落泪了。他松开马缰,解开牛鼻子,把猪和羊向一起拢了 拢……又在废墟下翻出一口袋胡豆,洒在地上。然后,找出已经砸扁的水桶,用石头敲了 敲,到半山腰的小河沟里取回两桶水,蹲在地上,挨着个看着它们喝饱了,又回到半山腰, 再取回两桶水放在那里。直到太阳偏西,他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这个已经成为一堆瓦 砾的家,依然匍匐在地手脚并用,跋涉整整3个小时,回到山下。 ⑩从这天起,每隔3天,赵义富老汉都要像这样每天山上山下来回爬6个小时回到青 林村,给家畜们喂一次水。 (11 )老汉一回去,它们就围着老汉嗷嗷叫,他背不起太多东西,只能喂点水,保住它 们。 他心里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保住它们!” (12)望着老汉,我们惊异地说不出话来。他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伸出手,一五 一十地数叨起来:“马喂起来要运输,猪牛羊价格好了,年底能卖3万块钱。虽说家都毁 了,可日子总要过下去!” (13)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啊! 12.作者在文章开头作了哪些交待?这有什么用意?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说明。(2 分) 13 .第② 段中,写“他今年 61 岁,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表明老 人 ;说他“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 说明老人 。(共 2 分) 14.文中在描写老人的内心感受时多是一笔带过,而描写大红马时则具体细腻。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说说你的理解(2 分) 15.文中对老人着墨最多的是 ,这些描写既是前文“ ”二 字的具体体现,是老人“倔劲”的生动再现。(2 分) 16.文章结尾一段是老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用老人的一句内心独白来概括的话,就 是 。(2 分) 17.作者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写老人的?试从不同的角度说说看。(2 分) (三)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9~13 题。(13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 分) ①委而去之 (委: )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19.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0.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2.“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1分) 事例: (1分) (四)<15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 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 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 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 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3.“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 (2分) 24.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3分 ①这一类指代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25.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 意思。 “状元宰相”是指 。(2分) 26.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分) a.中国人: b.中国人 27.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 所批驳的观点是 。(2分 2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达出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A.讽刺B.赞颂C.自豪D.愤慨 ①我们从古以来……( )②所谓“正史”( ③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④那简直是诬蔑( 、写作(55分) 阅读下面的诗句,按照要求作文。(55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5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0.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 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21.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22.“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1 分) 事例: 。(1 分) (四)<15 分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 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 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 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 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3.“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 ___(2 分) 24.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3 分) ①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 _ 25.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意思。 “状元宰相”是指_____ __。(2 分) 26.文中划线的 ab 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 分) a.中国人: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 27.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 所批驳的观点是__ __。(2 分) 2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达出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①我们从古以来……( ) ②所谓“正史”( ) ③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④那简直是诬蔑( ) 三、写作(55 分) 阅读下面的诗句,按照要求作文。(55 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