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楼盖和楼梯 应蔹建剥找火學 1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塑性铰的特点 (1)塑性铰实际上具有一定长度,分析时可认为是一个截面; (2)塑性铰能承受定值弯矩,即截面的屈服弯矩; (3)对于单筋受弯构件,塑性铰只能单向转动; (4)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有限。 2.2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 楼盖和楼梯 2.2 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1 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塑性铰的特点 (1) 塑性铰实际上具有一定长度,分析时可认为是一个截面; (2) 塑性铰能承受定值弯矩,即截面的屈服弯矩; (3)对于单筋受弯构件,塑性铰只能单向转动; (4)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有限
第二章楼盖和楼梯 应蔹建剥找火學 2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內力重分布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过程(以矩形等截面两跨连续梁为例) l/2 /2P C M=0.188P1 M=0.156P7 PI P1+P2 M MBN M 两跨连续梁内力变化过程 2.2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 楼盖和楼梯 2 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2.2 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过程 (以矩形等截面两跨连续梁为例) 两跨连续梁内力变化过程
第二章楼盖和楼梯 应蔹建剥找火學 2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M >条件: 支座截面出现塑性铰 跨屮截面出现塑性铰 (1)Maby=MAcy=MBy M (2)适筋梁 (3)达M之前不 支座截面 发生剪切破坏 开裂 跨中截面开裂 0 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阶段 两跨连续梁内力变化图 第一过程:裂缝出现~塑性铰形成以前,原因为裂缝的形成和开展。 第二过程:塑性铰形成以后,原因为塑性铰的转动。 2.2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 楼盖和楼梯 2 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两跨连续梁内力变化图 第一过程:裂缝出现~塑性铰形成以前,原因为裂缝的形成和开展。 第二过程:塑性铰形成以后,原因为塑性铰的转动。 条件: (1) (2)适筋梁 (3)达 之前不 发生剪切破坏 MABy = MBCy = MBy M u 2.2 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楼盖和楼梯 应蔹建剥找火學 2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幅度 指截面弹性弯矩与该截面塑性铰所能负担弯矩的差值,通常以 相对值表达: △MM-M M M MM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设计考虑 (1)“充分的内力重分布” (2)“不充分的内力重分布” (3)一个截面的屈服并不意味着结构破坏 (4)塑性铰截面不必考虑满足变形连续条件,必须满足平衡条件 (5)一般调整幅度不应超过25% 2.2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 楼盖和楼梯 2.2 受弯构件塑性铰和结构内力重分布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幅度 指截面弹性弯矩与该截面塑性铰所能负担弯矩的差值,通常以 相对值表达: 1 y e y y e e e M M M M M M M − = = −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设计考虑 (1) “充分的内力重分布” (2)“不充分的内力重分布” (3)一个截面的屈服并不意味着结构破坏 (4) 塑性铰截面不必考虑满足变形连续条件,必须满足平衡条件 (5) 一般调整幅度不应超过25% 2 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楼盖和楼梯 应蔹建剥找火學 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和板的布置 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价及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结构的平面布置。 根据工程实践,常用跨度为:单向板:(17~25)m 次梁:(46)m 主梁:(58)m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主梁次梁 次梁 主梁、 (a)主梁横向布置 主梁纵向布置 (c)只布置次梁 单向板肋梁楼盖布置方案 2.3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第二章 楼盖和楼梯 2.3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 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和板的布置 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价及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结构的平面布置。 根据工程实践,常用跨度为:单向板:(1.7~2.5)m 次 梁 :(4~6)m 主 梁 :(5~8)m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a) 主梁横向布置 (b) 主梁纵向布置 (c) 只布置次梁 单向板肋梁楼盖布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