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 防止高额奖励论文。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 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 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 依据。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不得 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 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 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四、优化评价方式 坚持分类评价,鼓励不同类型高校针对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不 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教学为主型、 教学科研型等不同教师岗位类别,以及“绝学”、冷门学科等特殊领 域,制定不同评价指标。健全综合评价,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 等进行全方位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和质量、贡献、影响。探 索多元评价,建立针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 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决策咨询报告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坚持以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价对象,在项目管理、平台建设、成果奖励、 职称评审等过程中,重点考核论文、著作、决策咨询报告等代表性成 果的政治立场、理论创新、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对取得重大理论创 新成果、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 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完善同行评价,突出同行专家在科研评价中的 14
14 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 防止高额奖励论文。不得将 SSCI、CSSCI 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 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得把 SSCI、CSSCI 等论文收 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 依据。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不得 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 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 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四、优化评价方式 坚持分类评价,鼓励不同类型高校针对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不 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教学为主型、 教学科研型等不同教师岗位类别,以及“绝学”、冷门学科等特殊领 域,制定不同评价指标。健全综合评价,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 等进行全方位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和质量、贡献、影响。探 索多元评价,建立针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 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决策咨询报告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坚持以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价对象,在项目管理、平台建设、成果奖励、 职称评审等过程中,重点考核论文、著作、决策咨询报告等代表性成 果的政治立场、理论创新、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对取得重大理论创 新成果、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 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完善同行评价,突出同行专家在科研评价中的
主导地位,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坚持专家意见为主、定 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 制度、承诺制度、回避制度、信誉制度、追责制度;高校在开展成果 鉴定、职称评审、学术不端核查时,原则上要邀请一定比例的校外专 家。 五、加强学风建设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坚持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提升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情怀和学术操守,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 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优化组织结构,破除论资 排辈,打破裙带关系,注重吸收年轻学者参与,强化学术自律与监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领域特点的学术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学术诚 信档案,实行科研诚信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对严重违背科研 诚信的责任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在职称 评审、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从严设限,加大惩 治力度。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传 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 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和退出机制,杜绝“关 系稿”“人情稿”,对出现严重违规行为、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严 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s
15 主导地位,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坚持专家意见为主、定 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 制度、承诺制度、回避制度、信誉制度、追责制度;高校在开展成果 鉴定、职称评审、学术不端核查时,原则上要邀请一定比例的校外专 家。 五、加强学风建设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坚持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提升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情怀和学术操守,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 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优化组织结构,破除论资 排辈,打破裙带关系,注重吸收年轻学者参与,强化学术自律与监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领域特点的学术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学术诚 信档案,实行科研诚信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对严重违背科研 诚信的责任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在职称 评审、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从严设限,加大惩 治力度。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传 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 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和退出机制,杜绝“关 系稿”“人情稿”,对出现严重违规行为、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严 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六、健全长效机制 教育部修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学风等建设管理办法, 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社 会组织作用,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督,遵循学术发展规律,改 进科研管理服务,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合理确定评价时限,进一步推 动“放管服”改革,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在“双一流”建设动态 监测、成效考核以及学科评估中,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 等数量指标。各地各高校要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 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要按照质量标 准同等对待国内和国外期刊论文,既鼓励支持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 的国内期刊发表,也鼓励支持面向国外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要落实 主体责任,及时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坚持结果评价、过程评价、 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引导广大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潜心钻研,铸造精品。 七、开展专项整治 各地各高校要针对10个“不得”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 开展学风教育和警示活动,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 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 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以“严”的主基调持续深化整改。 教育部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经验做法,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开 展专项监督检查,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对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单位, 视情采取约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责令整改等方式予以严肃处理。 16
16 六、健全长效机制 教育部修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学风等建设管理办法, 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社 会组织作用,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督,遵循学术发展规律,改 进科研管理服务,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合理确定评价时限,进一步推 动“放管服”改革,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在“双一流”建设动态 监测、成效考核以及学科评估中,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 等数量指标。各地各高校要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 正确看待 SSCI、CSSCI 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要按照质量标 准同等对待国内和国外期刊论文,既鼓励支持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 的国内期刊发表,也鼓励支持面向国外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要落实 主体责任,及时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坚持结果评价、过程评价、 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引导广大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潜心钻研,铸造精品。 七、开展专项整治 各地各高校要针对 10 个“不得”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 开展学风教育和警示活动,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 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 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以“严”的主基调持续深化整改。 教育部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经验做法,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开 展专项监督检查,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对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单位, 视情采取约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责令整改等方式予以严肃处理
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 教人(2020)15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树立正确人才观, 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励 和引导高校人才队伍坚守初心使命、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 现就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理解人才称号内涵 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 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 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 特权。授予和使用人才称号的目的是赋予人才荣誉、使命和责任,为 广大人才树立成长标杆,激励和引导人才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 的贡献。 二、正确看待人才与人才称号的关系 人才称号获得者是优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 部分。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平 等看待各类人才。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 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监督、流动机制,营造人人皆可 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 17
17 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 教人〔2020〕15 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树立正确人才观, 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励 和引导高校人才队伍坚守初心使命、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 现就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理解人才称号内涵 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 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 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 特权。授予和使用人才称号的目的是赋予人才荣誉、使命和责任,为 广大人才树立成长标杆,激励和引导人才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 的贡献。 二、正确看待人才与人才称号的关系 人才称号获得者是优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 部分。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平 等看待各类人才。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 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监督、流动机制,营造人人皆可 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
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 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扭转以“帽子”为 牵引建设人才队伍的不良倾向。 三、正确认识人才称号获得者的使命责任 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第一身份是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师德师风规范,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 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优秀 拔尖人才中发挥突出作用。要坚持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 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努力在建设科 教强国和文化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远景目标提供支撑。要强化价值引领,坚守精神追求,勇于承担 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为人梯、奖 掖后学,努力成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典范。 四、推进人才计划改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强化人才计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基 础性建设,将人才计划实施的重心转移到激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围绕国 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履行特定岗位职责、作 出创新性贡献上来。要精简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对原有人才计划 进行优化整合,层次相近、措施相似、力度相当的不再重复设置,原 则上不再新设。在相同层次人才计划实施中,高校要避免重复推荐人 选,同一人才在计划支持期内只能获得一项。要认真检视正在实施的 18
18 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 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扭转以“帽子”为 牵引建设人才队伍的不良倾向。 三、正确认识人才称号获得者的使命责任 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第一身份是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师德师风规范,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 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优秀 拔尖人才中发挥突出作用。要坚持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 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努力在建设科 教强国和文化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远景目标提供支撑。要强化价值引领,坚守精神追求,勇于承担 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为人梯、奖 掖后学,努力成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典范。 四、推进人才计划改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强化人才计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基 础性建设,将人才计划实施的重心转移到激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围绕国 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履行特定岗位职责、作 出创新性贡献上来。要精简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对原有人才计划 进行优化整合,层次相近、措施相似、力度相当的不再重复设置,原 则上不再新设。在相同层次人才计划实施中,高校要避免重复推荐人 选,同一人才在计划支持期内只能获得一项。要认真检视正在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