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2021-2022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必 华北电力大学 二0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2 (三)本科专业设置 (四)本科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 .5 (三)教学经费 7 (四)教学条件 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9 (三)教材建设 13 (四)教学成革 14 (五)实践教学 15 (六)毕业设计(论文) 16 (七)创新创业教育 16 四、专业培养能力 17 (一)专业结构布局 17 (二)人才培养方案 18 (三)专业建设质量 20 五、质量保廉体系 -2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1 (二)教学管理制度 21 (三)教学质量保障 21 (四)服务教学质量的条件保障 22 六、学生学习效果一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3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就业情况 24 (三)社会声誉 24 (四)毕业生成就 .24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概况....................................................................................................1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2 (三)本科专业设置............................................................................................4 (四)本科生源质量............................................................................................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5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5 (三)教学经费....................................................................................................7 (四)教学条件....................................................................................................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7 (二)课程建设....................................................................................................9 (三)教材建设..................................................................................................13 (四)教学改革..................................................................................................14 (五)实践教学..................................................................................................15 (六)毕业设计(论文)..................................................................................16 (七)创新创业教育..........................................................................................16 四、专业培养能力 .....................................................................................................17 (一)专业结构布局..........................................................................................17 (二)人才培养方案..........................................................................................18 (三)专业建设质量..........................................................................................20 五、质量保障体系 .....................................................................................................2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21 (二)教学管理制度..........................................................................................21 (三)教学质量保障..........................................................................................21 (四)服务教学质量的条件保障......................................................................22 六、学生学习效果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3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就业情况..................................................................24 (三)社会声誉..................................................................................................24 (四)毕业生成就..............................................................................................24
七、特色发展 25 (一)多指并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敦育 25 (二)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双创”人才培养 26 (三)以“四个智慧”构建数学新生态 28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m29 (一)进一步深化学风教风建设… 1129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30 (三)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0 附录
七、特色发展 .............................................................................................................25 (一)多措并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5 (二)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加强“双创”人才培养........................26 (三)以“四个智慧”构建教学新生态..........................................................28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29 (一)进一步深化学风教风建设......................................................................29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30 (三)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0 附录 .............................................................................................................................31
华北电力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求属于国家电力部 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 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可、中国华电集团有 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 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 因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数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 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 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敢业、迫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 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 沿阵地,攻克了我因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 挥了不可或缺的重憂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 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 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杜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 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 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 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档和A-档:“工 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 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 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悬硕士、工程管理项士、工商管理硕士 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有体系。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
1 华北电力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 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 1958 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 门管理。2003 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 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 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 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 12 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 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 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 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 沿阵地,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 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 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 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 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 化”、“热能工程”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 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 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 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 70 强和前 1‰行 列;拥有 6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 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 个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等 13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
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数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有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 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里”,学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3门国家级一流课 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敦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 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 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 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30个省部级科技 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郎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1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 余项。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 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 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能源学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智慧电站技术 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 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 合作协议,田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蓬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 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里,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 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路和“一带 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件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 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线行国家“一带 一路”侣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假罗 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伏伴计 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 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
2 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 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 21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1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 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3 门国家级一流课 程,3 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 个国家级虚拟 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 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 3 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 个国家 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 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 30 个省部级科技 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 4100 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 400 余项。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 100 余家大型能 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 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能源学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智慧电站技术 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 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 20 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 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 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 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 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 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 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 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 15 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 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 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