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发生。 关于粘虫迁飞问题也存在着一些相反的意见,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春季诱到的粘虫蛾均十分新鲜,完好无损,而标记回收的个体则多为损伤的粘虫蛾,怀 疑经过远距离迁飞后的个体,能否保持完整无损:而且标记回收的数量大少。 第二、按迁飞学说中所划分的各发生区,其大发生世代的发生期并不完全互相衔接。 第三、粘虫迁飞习性可能是存在的,但认为粘虫具有类似侯鸟那样定时、定向的迁飞,即上半 年由南向北迁飞,下半年由北向南迁飞,证据还是不足。 第四、在广东、福建某些温度较低山区、林地还可找到一些越冬粘虫,这些粘虫还是有可能成 为当地秋季大发生的虫源。 根据上述理由,有人认为粘虫在北方某些生态条件下,仍有可能以某种虫态越冬。 总之,目前粘虫的越冬、越夏和迁飞规律还没有完全弄清、在学术上还存在着争论,而这些问题 的解决,对于粘虫中长期预测预报是很重要的,有待深人研究加以解决。 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粘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有些年份大发生成灾,有些年份则发生很轻。在分析粘虫田间数量变 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粘虫的虫源基数及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次是外界因子的影响。粘虫在一地 区能否大发生,与各种环境条件关系非常密切 影响粘虫发生的环境因子很多,如气候、营养、天敌和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等,这些因子对粘虫的发 生与为害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地对粘虫 的发生与为害起着错综复杂的综合作用。 (一)气候因子气候对粘虫的发生与为害规律的影响很大,在影响粘虫发生与环境因子中,常起 主导作用。在适宜的温、湿度的条件下,粘虫才能正常发育生长。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粘虫发生世代 应该较多,发生时间也较早。在同一地区由于各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各世代的发生时期也会有迟早之 分。我国南方气候温暖,粘虫每年发生5、6个世代或者6、7个世代:而在北方比较寒冷的地区,每年只 发生2、3个世代,原因即在于此。 气候因子除影响粘虫发生世代及发生期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生数量。湿度对粘虫种群 数量变动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对成虫产卵比较有利,在相对湿度低于40%时, 即使在适温条件下产卵量也很少。 降雨一般对粘虫的发育有利,但在成虫发生和产卵期间,暴雨和短时期的低温对雌蛾 的产卵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粘虫不耐0°C以下的低温和35°C以上的高温,各虫期适宜的温度在10一25·C之间, 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也就是说粘虫所要求的是温暖高湿的条件。由于粘虫不耐高温,在我国南 方炎热的夏季不适其生活,又不耐低温,在北方冬季不能越冬,它长距离的迁飞则可能是粘虫在它长期 演化过程申所形成的对不良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总之,在粘虫发生季节,尤其是雌蛾产卵和卵孵化期,多雨、高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有 大发生的可能, 般在水浇地,多肥密植、作物生长茂密的地块,因小气候湿度偏高、温度偏低,有利于成虫 产卵,也适于幼虫生长,所以虫口密度偏高,反之则低。有的地块,作物生长虽差,但杂草丛生,同样 会形成高湿、低温的小气候特点,也会引起粘虫的大发生。 (二)食物营养食料是粘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与水分的来源,不同营养对幼虫的成活率、 发育速度、蛹重、成虫羽化率及成虫繁殖力均有极大影响。 自然界在中,成虫的蜜源植物种类很多,各种蜜源植物的开花情况和蜜源的丰歉,对粘虫发生的轻 重,必然有所影响,也是测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三)栽培技术对粘虫发生的影响 农田是粘虫直接栖息的场所,粘虫成虫产卵对于农田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密植作物如水 稻、小麦、谷子等作物,地势低,潮湿,生长水稻、小麦、谷子、或杂草多的玉米、高梁地粘虫发生 就多。 (四)与天敌的关系 粘虫天敌很多。据调查,卵期有黑卵蜂和赤眼蜂,一般寄生率不高。幼虫期有寄生蜂(茧蜂和小 蜂),捕食性天敌如捕食性蜘蛛,步甲、草蛉等。特别是步行虫食量大,在田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蛹 期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其中以粘虫缺须寄蝇最为普遍。另外在粘虫大发生期,常流行一种病毒病,该 病毒属于核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侵染幼虫,可使幼虫死亡。目前国外应用粘虫病毒作为防治粘 虫的一种措施。 六、预测预报 粘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发生时有暴发性特点。因而测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粘虫预测预报的 具体方法在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中详细规定。这里只简述,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可查阅有 关书籍。 对粘虫的测报据工作主要要做好三查工作即查成虫、查卵、查幼虫,另外,中长期的预测预报可 根据粘虫虫源基地发生程度来估计下一代世代发生区的发生程度。 1.成虫观测:虫源基数的多少是粘虫能否大发生的主要依据,其测定方法主要是利用粘虫诱蛾器、 内放糖醋液诱测,夏季由于田间密源植物丰富,糖蜜诱蛾器效率不高,而改用杨树枝扎把诱蛾或黑光 灯诱蛾。查发蛾高峰日,根据历年诱蛾记录来估计田间发生程度。指导田间查卵、查幼虫。 2.查卵:利用小谷草把(每3根扎成一把,5亩左右代表性地块插10把左右,3天更换一次)诱卵和 田间实际调查相结合。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卵和二、三龄幼虫历期,推算三龄幼虫盛期,做到事前 准备,防治及时。 3.幼虫调查:在查卵的基础上,选代表性的田块和草地2-3块,每块5亩以上,进行定期定地调 查,当幼虫进入二、三龄盛期时,要大面积普查,以确定防治地块。除检查作物上的幼虫外还应包括 潜土的幼虫。过去的防治指标是当发现小麦有低龄幼虫5-10头/m2,谷子5头m2,高梁、玉米苗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