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 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 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 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 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 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 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 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 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 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 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在唐代,中秋 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 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 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 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 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 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
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 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 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 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 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 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 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 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 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 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 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在唐代,中秋 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 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 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 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 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 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
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节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朝鲜族 、满族 (一)概况 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源于女真人。现人口429.9万 余,散居在全国各地,其中40%以上分布在辽宁省,其它多散居在 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河北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满语属于阿尔泰语 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绝大多数满族通用汉语文。80%以上的 满族人从事农业,居住城镇者从事手工业或服务行业。早期满族擅长 骑射,爱好歌舞,注重礼节,服饰别致:男人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 垂于脑后;女人身着的旗袍后来为全国的妇女所采用。满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从明代的女真族可上溯到3000多年以前的肃慎人。“挹娄”“勿 吉”是不同历史时期对满族先民的称谓。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 部建立政权。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建立了牛录—八旗制度。 同时,随着统一事业的逐步进行,满族原有的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转 化。1635年,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次 年继帝位,定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逐步 统一全中国。满族人进关后,形成了满汉人民杂居的局面。在汉族较 发达的生产技术影响下,奴隶制很快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在清朝 200多年的统治中,满族在反对分裂祖国、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 边疆、制止外国侵略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也使我国经济、 文化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节 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朝鲜族 一、满族 (一) 概况 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源于女真人。现人口 429.9 万 余,散居在全国各地,其中 40%以上分布在辽宁省,其它多散居在 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河北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 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绝大多数满族通用汉语文。80%以上的 满族人从事农业,居住城镇者从事手工业或服务行业。早期满族擅长 骑射,爱好歌舞,注重礼节,服饰别致:男人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 垂于脑后;女人身着的旗袍后来为全国的妇女所采用。满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从明代的女真族可上溯到3000 多年以前的肃慎人。“挹娄”、“勿 吉”是不同历史时期对满族先民的称谓。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 部建立政权。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建立了牛录—八旗制度。 同时,随着统一事业的逐步进行,满族原有的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转 化。1635 年,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次 年继帝位,定国号为“大清”。1644 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逐步 统一全中国。满族人进关后,形成了满汉人民杂居的局面。在汉族较 发达的生产技术影响下,奴隶制很快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在清朝 200 多年的统治中,满族在反对分裂祖国、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 边疆、制止外国侵略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也使我国经济、 文化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满汉各族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 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满族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 本主义的长期斗争,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和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迅速发展。 (二)民俗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 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 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历 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 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 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 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女子喜 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 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 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 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 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 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 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 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满族 传统主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 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饽饽、年
地半封建社会,满汉各族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 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满族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 本主义的长期斗争,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和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迅速发展。 (二) 民俗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 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 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历 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 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 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 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女子喜 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 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 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 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 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 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 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 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满族 传统主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 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饽饽、年
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火锅、 全羊席、酱肉也是满族人传统吃肉方法。酸菜是他们喜欢的素食,或 炒,或炖,或凉拌。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 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 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二、蒙古族 (一)概况 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 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 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人口为4802407人。使用蒙古 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 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并经过本 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 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一度推行,后渐渐停 止使用。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 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史称“托忒ˆ蒙古文,在新疆等地蒙 古族中通行。 (二)民俗 蒙古族除了有文学、艺术、医学和天文历算等文化遗产以外,也有多 种风俗习惯,牧区蒙古族主要居住蒙古包,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 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多住于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
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火锅、 全羊席、酱肉也是满族人传统吃肉方法。酸菜是他们喜欢的素食,或 炒,或炖,或凉拌。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 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 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二、蒙古族 (一) 概况 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 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 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人口为 4802407 人。使用蒙古 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 3 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 13 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并经过本 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 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一度推行,后渐渐停 止使用。17 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 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史称“托忒”蒙古文,在新疆等地蒙 古族中通行。 (二) 民俗 蒙古族除了有文学、艺术、医学和天文历算等文化遗产以外,也有多 种风俗习惯,牧区蒙古族主要居住蒙古包,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 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多住于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
落,饮食方面多以牛羊肉和奶食品为主,辅以粮食和蔬菜,普遍嗜饮 砖茶。服饰方面:首饰、长袍(蒙古袍)、腰带、靴子为蒙古族服饰 的四个主要部分。丧葬方面:蒙古族一般施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 每年7、8月间,蒙古族举行“那达慕”,蒙古语中“那达慕”为娱乐、 游戏之意思,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民族歌舞:蒙古族舞 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 步轻捷,体现了蒙古草原广袤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以及纯朴、 热情、豪放的气质。其他如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 悠久的马头琴等民族文化艺术,都展现了各自的风采。宗教信仰:蒙 古族原信仰萨满教,后信仰喇嘛教。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始于元朝,西 藏的喇嘛教宁玛派首先在蒙古族统治阶级内传播发展,明末,格鲁派 喇嘛教在内蒙古地区迅速发展,到了清末,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约有 千所。“殿字雄伟,比拟佛国ˆ,清政府给蒙古族的喇嘛教制定了了严 格、完善的制度。1949年以后,自治区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维吾尔族 (一)概况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 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 10月11日。首府为乌鲁木齐。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40 多个民族,总人口1515万人,其中维吾尔族720.7万人,是新疆的 主体民族。新疆古称“西域”,维吾尔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 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自食其力者、凝结”、“联合”、“团
落,饮食方面多以牛羊肉和奶食品为主,辅以粮食和蔬菜,普遍嗜饮 砖茶。服饰方面:首饰、长袍(蒙古袍)、腰带、靴子为蒙古族服饰 的四个主要部分。丧葬方面:蒙古族一般施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 每年 7、8 月间,蒙古族举行“那达慕”,蒙古语中“那达慕”为娱乐、 游戏之意思,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民族歌舞:蒙古族舞 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 步轻捷,体现了蒙古草原广袤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以及纯朴、 热情、豪放的气质。其他如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 悠久的马头琴等民族文化艺术,都展现了各自的风采。宗教信仰:蒙 古族原信仰萨满教,后信仰喇嘛教。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始于元朝,西 藏的喇嘛教宁玛派首先在蒙古族统治阶级内传播发展,明末,格鲁派 喇嘛教在内蒙古地区迅速发展,到了清末,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约有 千所。“殿字雄伟,比拟佛国”,清政府给蒙古族的喇嘛教制定了了严 格、完善的制度。1949 年以后,自治区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三、维吾尔族 (一) 概况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 160 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 的 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 1955 年 10 月 11 日。首府为乌鲁木齐。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 40 多个民族,总人口 1515 万人,其中维吾尔族 720.7 万人,是新疆的 主体民族。新疆古称“西域”,维吾尔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 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自食其力者”、“凝结”、“联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