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二、判断题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3.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三、选择题1.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1)劳动者(2)劳动管理(3)劳动资料(4)劳动对象(5)劳动方式2.生产力()(1)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5)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3.生产关系()(1)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5)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4.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生产(2)分配(3)交换(4)消费(5)服务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研究的只是生产关系而不研究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2)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3)认为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与特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生产的统一(4)认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自然现象(5)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而非技术和应用层面四、辨析题1
1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力 2.劳动对象 3.劳动资料 4.生产关系 5.经济规律 二、判断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 的实体性要素。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选择题 1.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 ) (1)劳动者 (2)劳动管理 (3)劳动资料 (4)劳动对象 (5)劳动方式 2.生产力( ) (1)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4)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 (5)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3.生产关系( ) (1)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4)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1)生产 (2)分配 (3)交换(4)消费(5)服务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1)研究的只是生产关系而不研究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 (2)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 (3)认为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与特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生产的统一 (4)认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自然现象 (5)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而非技术和应用层面 四、辨析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五、问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章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商品2.交换价值3.价值4.抽象劳动5.商品经济6.复杂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9.货币10.价值尺度11.价格12.货币流通规律13.通货膨胀14.价值规律15.自然分工16.社会分工17.私人劳动18.社会劳动二、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5.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表现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已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8.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大。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10.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1.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12.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13.只要商品物价水平出现持续负增长,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1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5.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三、选择题1.一切商品中都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1)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2)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3)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4)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2
2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 本关系。 五、问答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交换价值 3.价值 4.抽象劳动 5.商品经济 6.复杂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 8.劳动生产率 9.货币 10.价值尺度 11.价格 12.货币流通规律 13.通货膨胀 14.价值规律 15.自然分工 16.社会分工 17.私人劳动 18.社会劳动 二、判断题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 范畴。 5.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表现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 动的矛盾。 7.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 量决定的。 8. 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大。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 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10. 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1.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12.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13.只要商品物价水平出现持续负增长,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1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5.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 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三、选择题 1.一切商品中都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 ⑴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 ⑵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⑶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 ⑷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⑸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
(1)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5)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3)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4)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4.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1)劳动者的技能的熟练程度(2)科技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3)经营管理水平(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生产的自然条件5.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1)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2)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4)商品使用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5)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6.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是((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4)相对价值形式成为等价形式的表现形式(5)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另一个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7.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2)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4)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8.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1)商品的价值(2)商品的供求关系(3)纸币发行量(4)货币商品价值(5)货币的价值尺度9.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1)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2)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商品3
3 ⑴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⑵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 ⑶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⑷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⑸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 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 ) ⑴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⑵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⑷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 ⑸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4.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⑴劳动者的技能的熟练程度 ⑵科技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⑶经营管理水平 ⑷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⑸生产的自然条件 5.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 ) ⑴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⑵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⑶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⑷商品使用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⑸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6.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是( )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相对价值形式成为等价形式的表现形式 (5)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另一个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7.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 (1)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2)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8.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 (1)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供求关系 (3)纸币发行量 (4)货币商品价值 (5)货币的价值尺度 9.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 ) (1)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 (2)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商品
(3)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4)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5)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流通中的商品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商品网点的多少(4)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5)商品的流通速度1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1)价值尺度(2)贮藏手段(3)流通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2.以下的商品价格下降不构成通货紧缩的是()(1)一般物价水平2一4个月的持续下降(2)一般物价水平6一12个月的持续下降(3)某类商品和劳务价格6一12个月的持续下降(4)因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5)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使相对价格下降四、辨析题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2.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4.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5.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6.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五、问答题1.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试分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4.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6.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7.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的作用。8.论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价值增殖过程4.剩余价值5.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6.剩余价值率7.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8.超额剩余价值9.剩4
4 (3)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 (4)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 (5)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 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1)流通中的商品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商品网点的多少 (4)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 (5)商品的流通速度 1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1)价值尺度(2)贮藏手段 (3)流通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12.以下的商品价格下降不构成通货紧缩的是( ) (1)一般物价水平 2 —4 个月的持续下降 (2)一般物价水平 6—12 个月的持续下降 (3)某类商品和劳务价格 6—12 个月的持续下降 (4)因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 (5)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使相对价格下降 四、辨析题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 比。 4.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5.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6.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 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五、问答题 1. 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试分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4.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 么? 6.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7.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的作用。 8.论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价值增殖过程 4.剩余价值 5. 必要劳动和剩余 劳动6. 剩余价值率7. 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8. 超额剩余价值9. 剩
余价值规律10.工资二、判断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盾。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6.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7.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带来剩余价值。8.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9.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10.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11.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12.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三、选择题1.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2)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3)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4)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5)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2.对G一W一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1)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2)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4)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5)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1)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2)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3)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4)前者的目地有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5)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1)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3)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4)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5)劳动者有人身自由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5
5 余价值规律 10.工资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 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7. 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带来剩余 价值。 8. 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9.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0.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 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11. 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 12. 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三、选择题 1.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 ⑴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 ⑵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⑶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 ⑷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 ⑸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 2.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 ⑴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⑵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⑶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⑷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⑸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 ) ⑴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⑵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⑶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 ⑷前者的目地有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 ⑸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 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 ⑴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 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⑶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⑷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⑸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