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音级集合为深层结构素材来创作的音乐,其本质也是一种变奏原则的体现。美国现代音乐中的简约音乐,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为母体来不断变化重复所形成的结构,更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变奏原则基础之上的。此外,欧洲14世纪复调音乐中的“等节奏”手法,即以不同声部长度不同的固定旋律型与固定节奏型各自作周期性反复,从而在纵向的复调结合上造成不断变化的方法,也是一种变奏原则的体现(这种方法在20世纪法国作曲家梅西安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再如在现代音乐中所谓“有控制的偶然音乐”(波兰作曲家鲁托斯瓦夫斯基率先使用)中,以不同声部长度不同的固定片断,各自随意自由反复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偶然性结合的音响织体变化,也是一种变奏结构原则的活用。以变奏原则结构乐曲,其曲式为变奏曲式。变奏曲式中变奏所依据的母体,称之为变奏曲主题。一首变奏曲通常含一个主题;但也可能用两个主题,构成双重变奏曲。变奏结构不仅可作为独立乐曲的整体结构,也可作为复杂曲式的次级结构;或将变奏分散间插在某一曲式中(如以变奏取代原样再现或原样重复的部分)而构成所谓的分散变奏结构。由于变奏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重复,展开的动力性较小;又由于一个母体的变奏可能性是无限的,变奏到什么程度来结束具有随机性,变奏延续的终极界限在形式上是不确定的;因此,以变奏原则来结构曲式,其结构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为弥补这一弱点,变奏原则常与其他原则(如三部性原则)相结合来结构曲式,以增强形式的结构力。5.回旋原则一个主要的音乐材料多次出现,在它各次出现之间插入由新材料(或由原材料派生演变)构成的对比部分。这种结构原则称为回旋原则(也称为循环原则)。回旋结构源于民间歌舞形式:不同的领舞或领唱部分与不变的群舞或齐唱部分间插循环便形成为回旋的结构。回旋原则也大量应用于诗文中,对音乐中回旋结构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回旋原则的本源,可以说是呼应原则的一种特殊体现样式,即相同的“呼”引出不同的“应”,或者是不同的“呼”答以相同的“应”。其图式可表示为:ABACAD.....或ABCBDB.....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原始的回旋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于是形成现今更为常见的类似三部性连锁型的新的回旋样式:三部性一三部性一一三部性→ABACADA.......AL三部性一形成在“主题”呈示后,多次离题及多次返题的回环往复的结构
第一章绪论19回旋原则与起承转合原则也有关联。当起承转合连锁进行时,即以“起承转合、再转、再合”方式进行下去时aa—ba—c—a—d—a..a),也就形成了回旋结构。在回旋结构中,多次重复出现的部分称为“叠部”,对比变化的部分称为“插部”。回旋的周期可多可少,但叠部至少出现三次,并至少有两个不同的插部。除了上述五种基本的曲式结构原则外,尚有其他一些结构原则存在。如并列原则一一以不同材料的并列连缀构成曲式的原则(其图式可表示为:ABCD....);集中对称原则—也称拱形结构原则,即以一中心为轴,两侧相对应的段落用相同的材料形成对称的结构原则(其图式为:DCBABCD....);等等。至于有的理论提到的构成奏鸣曲式的所谓“奏鸣原则”这里未予列人。因为“奏鸣原则”虽然可以是一种结构乐曲的原则,但并不是一种“元”原则,它不是一种具有基本意义或普遍意义的音乐结构思维原则,它是在前述各种基本原则(即已经积淀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音乐思维“元”原则)的基础上综合、演变、发展出来的,属于西方古典音乐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规则。四、音乐的陈述类型音乐作品中,处于不同部位的段落在音乐陈述的方式与功能上往往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音乐陈述类型的差别。音乐的陈述类型,可概括分为稳定的陈述类型与不稳定的陈述类型两大类。如果进一步细分,则稳定型还可分为呈示型与结束型两类;非稳定型可分为展开型与过渡型两类。非稳定型陈述可统称为中间型陈述。陈述类型的差别,在整体结构的不同层次具有相对性。比如在较大规模的乐曲中,某一次级结构在整体曲式中具有中间型陈述的性质,但在它的下属次级,又可再分出相对的稳定与非稳定的陈述类型差别来。这种相对性,通常体现为稳定与不稳定的程度高低的差异。这种相对性也与音乐风格(特别是时代风格)有关。比如近现代音乐的“底色”与古典音乐相比,就显出不稳定性。因此,近现代音乐中陈述类型的稳定与不稳定也是在其整体结构中相对比较而言的。1.稳定型陈述的一般特征(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能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的确立为中心。(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稳定型陈述中呈示型与结束型的差别,主要在于呈示型可以是开放性的,即呈示型的结束部分可能显示出向不稳定功能转化的趋势;而结束型则背定是收拢性的,强化主要调性主功能的稳定性(常用主调完全终止的重复加固或主持续音等手法来体现此种功能)是其主要特征
20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2.中间型陈述的一般特征(1)乐思材料比较片断化、零碎化。(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主要调性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以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用不稳定功能的音做持续音(如属持续低音),连续离调而不在一个调性上做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的和弦等等。(3)结构上不规整,未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中间型陈述中的展开型与过渡型的差别在于功能的不同。展开型陈述是对基本材料的加工发展,体现为对基本乐思的深入开掘与拓展;过渡型陈述虽也体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但其功能在于承上启下,完成不同段落之间的转接。一般来说,稳定型陈述的分析比较容易,而中间型陈述的分析比较困难。因为中间型陈述特别是展开型陈述的音乐,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乱”。但在这种表面的混沌乱象背后,实际上依然存在密的逻辑、合理的步骤和明确的方向,这是分析者应予以特别关注的。对于不同陈述类型的把握,必须通过大量的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来实现。这里只能作最概括的阐述,以确立一个基本的概念。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陈述类型的相对性问题,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一点是,在20世纪以来的某些无调性或泛调性音乐中,调性关系在曲式中的结构标志意义及音乐陈述中稳定与不稳定的功能作用,虽然不复存在或已被淡化,但音高组织中音程及音程结合体(如音级集合及音场)之间依然存在着某种稳定与不稳定的相对关系,这种稳定与不稳定的相对关系通过对照以及转换的不同频度等具体形态所形成的张力运动,也依然具有陈述类型的相对层次差异与结构意义,因而其陈述类型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结构所起的作用,运用一定的方法也是可以分析的。同时,在这类现代音乐中,除了音高要素外,其他音乐要素的形态与结构参数意义也与传统音乐有很大变异,因而对它们的分析必然要涉及许多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本书作为基础性的教程将不对此作深入的论析。在后面的实例分析中,虽然也会少量涉及现代风格作品,但不作为重点。本教程的音乐分析范围仍以调性音乐为主。习者可在具备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再进一步通过理论进修与实践去扩展更为复杂的音乐分析技能
第二章一段曲式一、一段曲式的定义与概述由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一段曲式,也称为一部曲式或单一部曲式。乐段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是其他一切曲式结构形成的基础,它既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结构基础,也可以作为较大曲式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乐段可以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但因其容量有限,因此一般都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很多乐曲的主题就常常以乐段结构来陈述。乐段具有以下结构特征:1.乐段的基本组成成分为乐句。典型的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但有些乐段可以包含两个以上的乐句,也可能仅由一个乐句构成。2.乐段(特别是作为独立乐曲或作为主题的乐段)多采用呈示型的陈述方式,即结构长度的对称性、平衡性,主题材料的重复性、单纯性,和声调性的统一性以及音乐性质的稳定性等。Exp.2/1内蒙古民歌《情别》1o-刮起一阵风,提心吊胆我不放心。你走那天上例就是由两句构成的乐段,一前一后,一分为二,对称方整,两句的开始曲调相同,但上句落在调式的属音,像是提问,下句落在主音,像是回答,上呼下应,从而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乐思。这也就是说,只取其中一句,都不足以独立地表达完整乐思。3.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乐句结束时的终止式在乐段结构中有着突出的意义
22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Exp.2/2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Presto(M.M.=96100sottovoce#cresc.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