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 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 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当存在表3.4.2-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2-2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 时,应符合本章第34.3条的有关规定。 表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 oo?oo 扭转不规则 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 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342-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 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舶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 架等)向下传递 娄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343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 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 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 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uooHNoo 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 15的增大系数 2)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第16页,共16页
第 16 页 共 16 页 @ www.sinoaec.co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 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 对称 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建 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 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 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当存在表 3.4.2-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 3.4.2-2 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 时 应符合本章第 3.4.3 条的有关规定 表 3.4.2-1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 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 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 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 例如 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 宽度的 50 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 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2-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 刚度平均值的 80% 除顶层外 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 抗震墙 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 桁 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3.4.3 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 并应 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 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 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扭转不规则时 应计及扭转影响 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 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 算模型 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2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 其薄弱层的 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 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 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 1.25 1.5 的增大系数 2)楼层承载力突变时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的65%。 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本条1、2款的要求。 3.4.4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应分别符合本规 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4.5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 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3.4.6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 oo?oo 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3.5结构体系 3.5.1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 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 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5.3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 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3.54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体结枃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枃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 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镭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 坏 uooHNoo 3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第17页,共17页
第 17 页 共 17 页 @ www.sinoaec.co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 的 65% 3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应同时符合本条 1 2 款的要求 3.4.4 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 应分别符合本规 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4.5 体型复杂 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 震缝 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3.4.6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材料种类 结构类型 结构单元的高度和 高差情况 留有足够的宽度 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 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3.5 结 构 体 系 3.5.1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高度 场地条件 地基 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 经技术 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 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 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5.3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 产 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3.5.4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芯柱 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 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 避免剪切破 坏先于弯曲破坏 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 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 坏 3 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 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4 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 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3.5.5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3.5.6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保证地震时结构的稳定性 36结构分析 oo?oo 3.6.1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 或线性动力方法。 3.6.2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 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 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6.3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 阶效应的影响。 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指 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 3.6.4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在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半刚性和 柔性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 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3.6.5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本 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 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3.6.6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 的内容和依据。 uooHNoo 3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 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第18页,共18页
第 18 页 共 18 页 @ www.sinoaec.co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 3.5.5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构件节点的破坏 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 不应先于连接件 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 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 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3.5.6 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 应保证地震时结构的稳定性 3.6 结 构 分 析 3.6.1 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此时 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 或线性动力方法 3.6.2 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 应按本规 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此时 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 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 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6.3 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 10%时 应计入重力二 阶效应的影响 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层间位移的乘积 初始弯矩指 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 3.6.4 结构抗震分析时 应按照楼 屋盖在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 半刚性和 柔性的横隔板 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 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3.6.5 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 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 以及本 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 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其他情况 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3.6.6 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计算模型的建立 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2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 的内容和依据 3 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 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 的力学模型 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37非结构构件 371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 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2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3.73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错固, 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oo?oo 3.7.4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 构的破坏。 3.7.5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 3.7.6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 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3.8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381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 烈度为8、9度的建筑 3.8.2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抗震设 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髙于本规范第1.0.条的规定。 39结构材料与施工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9.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M75。 2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 uooHNoo 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 第19页,共19页
第 19 页 共 19 页 @ www.sinoaec.co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 4 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 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 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3.7 非结构构件 3.7.1 非结构构件 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 自身及其与结构主 体的连接 应进行抗震设计 3.7.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3.7.3 附着于楼 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 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7.4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 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 构的破坏 3.7.5 幕墙 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 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 3.7.6 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 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 应符合地震时使用 功能的要求 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3.8.1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 烈度为 8 9 度的建筑 3.8.2 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 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 抗震设 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 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本规范第 1.0.1 条的规定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 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 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 其砌筑砂浆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7.5 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 M7.5 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框支梁 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 柱 节点 核芯区 不应低于 C30 构造柱 芯柱 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 C20 2)抗震等级为一 二级的框架结构 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 钢筋
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 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3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oo?oo 1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 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和HPB235级热轧钢筋 注: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 2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3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等级B、C、D的碳素结构钢及Q345等级B、C、 D、E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 3.9.4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髙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 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 构造措施的要求 3.9.5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钢板厚不小于40m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 受拉试件板厚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0313 关于Z15级规定的容许值。 3.9.6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 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 3.10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10.1抗震设防烈度为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80m的高层建 筑,应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 uooHNoo 第20页,共20页
第 20 页 共 20 页 @ www.sinoaec.co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 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 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 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 且伸长率应大于 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3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 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 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 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 级和 HRB335 级热轧钢筋 箍筋宜选用 HRB335 HRB400 和 HPB235 级热轧钢筋 注: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 的规 定 2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9 度时不宜超过 C60 8 度时不宜超过 C70 3 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 Q235 等级 B C D 的碳素结构钢及 Q345 等级 B C D E 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当有可靠依据时 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 3.9.4 在施工中 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 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 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 构造措施的要求 3.9.5 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 当钢板厚不小于 40mm 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 受拉试件板厚方向截面收缩率 不应小于国家标准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GB50313 关于 Z15 级规定的容许值 3.9.6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 应先砌 墙后浇构造柱 芯柱和框架梁柱 3.10 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10.1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8 9 度时 高度分别超过 160m 120m 80m 的高层建 筑 应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