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230083 课程名称:旅游目的地管理 英文名称: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 学科基础课 学学 时:48 万:3 适用对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旅游目的地管理》属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 的学习,可以了解和把握旅游目的地的运营管理的规律,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 所面临的问题,并能结合旅游目的地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有 益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集中发生地,是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的集中建 地,是旅游资源所在地,是当地社区百姓生产生活所在地,如何对旅游目的地 进行料学有效管理直接关系游客体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地方旅游企业效益 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 律、 游客活动规律 社区居民、旅游企 业与 派游目的 关系,目的地交通 理、 危机管理、产品管理、形象与营销、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帮助 生全面掌握如何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能够对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发展 战略提出解决方案 Introduction:Tourism destination mange ment helc s to the hasic course of hotel manage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ul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grasp the problems faced by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analyze and think about the actual problems of tourism destin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schem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tourism destination.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ozes the lawstem destinations.the tourist activitie dents,tourism enterpri and tour a gement,cris t,product manager to hege a y the devele uden opm for destination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r 1116
1 / 16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230083 课程名称:旅游目的地管理 英文名称: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旅游目的地管理》属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 的学习,可以了解和把握旅游目的地的运营管理的规律,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 所面临的问题,并能结合旅游目的地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有 益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集中发生地,是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 地,是旅游资源所在地,是当地社区百姓生产生活所在地,如何对旅游目的地 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直接关系游客体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地方旅游企业效益 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 律、游客活动规律、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关系,目的地交通管 理、危机管理、产品管理、形象与营销、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帮助学 生全面掌握如何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能够对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发展 战略提出解决方案。 Introduction: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belongs to the basic course of hotel manage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ul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grasp the problems faced by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nalyze and think about the actual problem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chem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alyzes the law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laws of tourist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residents,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 problems of destination traffic management, crisis management, product management, image and marke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so as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how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o be able to propose solutions for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得形 本课程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旅游目的 地运营管理的规律,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内容,并且能结合实践处理旅游目 的地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数学目的 通过《旅游目的地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 学握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律,分析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对 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 了解目的地营销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关系,掌握目的地营销的一般原理, 掌握目的地品牌与形象建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游客、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掌握目的地交通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危机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的方法 与原 学握诊断旅游目的地发展与管理的问题,制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的基本 方法与技巧。 (三)散学思政目标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让学生在旅游目的地的运营管理以及旅游 目的地所面临的问题等 方面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外,本课程找 通过结合具体的实 践案例来阐述在党以及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给地方经 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尤其是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述当领带下 的旅游脱贫致富,让学生感受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旅游目的地导论 (一)主要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系统介绍旅游目的地管理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旅游目的的概 念、分类等内容的讲解,以及讲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地方性理论等于旅游 目的地管理联系紧密的理论。在讲述地方性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发学生讨论 的方式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的重塑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目的地导论 1.旅游目的地导论 (1)旅游目的地概今 (2)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 (3)旅游目的地分类 4.旅游目的地研究理论 5.旅游目的地的概® 第二节概念的拓展 1过应的唇今 1 旅游目的地有别于长住性的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是客源地 (3)客源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概念 2116
2 / 16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形式 本课程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旅游目的 地运营管理的规律,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内容,并且能结合实践处理旅游目 的地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的 通过《旅游目的地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 掌握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律,分析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对 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 了解目的地营销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关系,掌握目的地营销的一般原理, 掌握目的地品牌与形象建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游客、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掌握目的地交通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危机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的方法 与原理; 掌握诊断旅游目的地发展与管理的问题,制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的基本 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思政目标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让学生在旅游目的地的运营管理以及旅游 目的地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外,本课程拟通过结合具体的实 践案例来阐述在党以及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给地方经 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尤其是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述当领带下 的旅游脱贫致富,让学生感受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旅游目的地导论 (一)主要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系统介绍旅游目的地管理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旅游目的的概 念、分类等内容的讲解,以及讲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地方性理论等于旅游 目的地管理联系紧密的理论。在讲述地方性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发学生讨论 的方式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的重塑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导论 1.旅游目的地导论 (1)旅游目的地概念 (2)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 (3)旅游目的地分类 4.旅游目的地研究理论 5.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第二节 概念的拓展 1.对应的概念 (1)旅游目的地有别于长住性的目的地 (2)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是客源地 (3)客源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概念
第三节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 1.坎恩五要素观点 2.旅游信息推 旅游者人口学特征 (2)吸引力 (3)服务 (4)交通 3.库珀的4A观点观念 (1)吸引物 (2)进入设前 (3)康乐设施 (4)附属设施 4.魏小安和厉新建的三要素说 (1)吸引要素 (2)环境要 (3)服务要 5,邹统钎两大核心要素诊 (1)旅游吸物 (2)人类聚落 第四节旅游目的地分类 1.以吸引物的资源特性 分 2.按照旅游活动性质划分 3.按照空间、时间、功能分类 4.按照目的地的构成特征分类 第五节 旅游目的地研究理论 1.旅游目的地生 调期理论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 3.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一般认为,周期理论始于1963年克里斯托勒发表的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 一些思老, 外围地区一低开发的乡村一娱乐地》在论文中,克里斯托勒阐述了 他的观察发现,旅游地都在经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 发现(D 成长(Growth) 衰落(D: 11ne) 1980年,巴特勒对周期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 述。他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探索(Exploration)、参与 (Involvement)、发展(Development)、巩固(Consolidation)、停滞 (Stagnation)、衰落(Decline)或复苏(Re juvenation)并且引入了使用广泛的 “”形曲线来加以表术 4. 旅游目 的地 方理论 (1)地方理论的理论内涵 (2)地方与地方性、地方意义 (3)地方感与地方依恋 (4)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研究 利用现象 和主题分析法获得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将这个意义结构作 为 一种基于旅 主观体验的旅游 伴价:究派所 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 以了解旅游者的偏好,从而更好地进行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地促销:研究旅游 3116
3 / 16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 1.坎恩五要素观点 2.旅游信息推广 (1)旅游者人口学特征 (2)吸引力 (3)服务 (4)交通 3.库珀的 4A 观点观念 (1)吸引物 (2)进入设施 (3)康乐设施 (4)附属设施 4.魏小安和厉新建的三要素说 (1)吸引要素 (2)环境要素 (3)服务要素 5.邹统钎两大核心要素论 (1)旅游吸引物 (2)人类聚落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分类 1.以吸引物的资源特性划分 2.按照旅游活动性质划分 3.按照空间、时间、功能分类 4.按照目的地的构成特征分类 第五节 旅游目的地研究理论 1.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 3.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一般认为,周期理论始于 1963 年克里斯托勒发表的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 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在论文中,克里斯托勒阐述了 他的观察发现,旅游地都在经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发现(Discovery)、 成长(Growth)、衰落(Decline)。1980 年,巴特勒对周期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 述。他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探索(Exploration)、参与 (Involvement)、发展(Development)、巩固(Consolidation)、停滞 (Stagnation)、衰落(Decline)或复苏(Rejuvenation)并且引入了使用广泛的 “S”形曲线来加以表述。 4.旅游目的地地方理论 (1)地方理论的理论内涵 (2)地方与地方性、地方意义 (3)地方感与地方依恋 (4)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研究 利用现象学和主题分析法获得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将这个意义结构作 为一种基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旅游地评价;研究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可 以了解旅游者的偏好,从而更好地进行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地促销;研究旅游
者、居民赋予旅游地的意义的差异与冲突,可以更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管理 旅游地 三)思考与实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诸多传统的地方性文化也日渐消弭,很多地方沦为无 地方性的空间,请思考,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重塑地方性和重振地方文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章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 )主要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要获得 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 习,应当了解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理论,学握如何平衡旅游目的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 实现 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目的地管理政府行为与决策 1.政府的角色定位于职能发挥 2.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第二节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 1.社区、 社区发展和社区参与 2.旅游目的地社区 3.社区参与 4.社区发展 5.汁风参与旅游发展 第三节健全社区有效参与的保障机制 1.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 (1)建立社区与旅游经营单位之问良好的沟通渠道 (2)建立旅游发展具体方式的合作机制 (3)律立对旅游引发问颗的协商制度 2.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1 形成 元化的补偿 机制 (2)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3)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利 3.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知识培训机制 第四节旅游目的地企业经营管理 1.旅游企业重视旅游的意义 2.旅游企业管理 对身 第五节 非政府组织与旅游目的地发展 1.当地政府与旅游经营者 2.当地政府与当地居民 3当地政上与旅游 4.旅游经营者与 民 5.派游经宫者 与旅汤 6.旅游者与当地居民 4116
4 / 16 者、居民赋予旅游地的意义的差异与冲突 ,可以更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管理 旅游地。 (三)思考与实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诸多传统的地方性文化也日渐消弭,很多地方沦为无 地方性的空间,请思考,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重塑地方性和重振地方文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章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 (一)主要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要获得 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 习,应当了解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理论,掌握如何平衡旅游目的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进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管理政府行为与决策 1.政府的角色定位于职能发挥 2.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 1.社区、社区发展和社区参与 2.旅游目的地社区 3.社区参与 4.社区发展 5.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第三节 健全社区有效参与的保障机制 1.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 (1)建立社区与旅游经营单位之问良好的沟通渠道 (2)建立旅游发展具体方式的合作机制 (3)建立对旅游引发问题的协商制度 2.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1)形成多元化的补偿机制 (2)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3)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利 3.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知识培训机制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企业经营管理 1.旅游企业重视旅游的意义 2.旅游企业管理对策 第五节 非政府组织与旅游目的地发展 1.当地政府与旅游经营者 2.当地政府与当地居民 3.当地政府与旅游者 4.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居民 5.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 6.旅游者与当地居民
(三)思考与实践 室例分析:“阿者科”一一旅游带动当地居民脱含致言的典范 通过加入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处理好旅游目的地各利 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同时通过对 “阿者科”这 经典的旅游脱贫的案例 的讲 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采用不同方式实现全面 小康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 学。 第三章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 (一)主要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旅游目的地资源 的分类方法,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规划的关键要素,掌握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基 木积常 第一节旅游目的 资源调查与分类 1.旅游目的地资源概念体系 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开发的依据。在一定条 件下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品质及其所处的区位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 的关键 往往油定若地方论游发居的方向 要包括自然旅 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体系: 旅游目的地 源开发目 资源,获得经济效益、满足游客需求。 2.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原则 (1)立足长远规划,明确阶段目标 (2)凸显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 (3)生态保护, 可挂发展原 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原则 第二节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分类 1.基于资源成因的分类 2.基于资源性状的分类 3.其他分类法 第三节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调查 1.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背景状况 (2)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3)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2.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的方法 资料收集分析法 (2)实地调查法 (3)座谈访问法 (4)现代科学技术法 第四节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评价 .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5116
5 / 16 (三)思考与实践 案例分析:“阿者科”——旅游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典范 通过加入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处理好旅游目的地各利 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同时通过对“阿者科”这一经典的旅游脱贫的案例的讲 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采用不同方式实现全面 小康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 学。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 (一)主要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旅游目的地资源 的分类方法,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规划的关键要素,掌握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基 本程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与分类 1.旅游目的地资源概念体系 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开发的依据。在一定条 件下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品质及其所处的区位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 的关键 ,往往决定着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通常认为旅游资源主 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体系: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目标保护旅游 资源,获得经济效益、满足游客需求。 2.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原则 (1)立足长远规划 ,明确阶段目标 (2)凸显资源优势 ,打造旅游品牌 (3)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4)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原则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分类 1.基于资源成因的分类 2.基于资源性状的分类 3.其他分类法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调查 1.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背景状况 (2)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3)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2.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的方法: (1)资料收集分析法 (2)实地调查法 (3)座谈访问法 (4)现代科学技术法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评价 1.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