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研究之后, 对特定区域的“区情”就有了最基本的把握。有了这些,我们在为特定区域确立 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时,就可以有效避免主观性、盲目性与随意性。 第一节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术语,指在战争中依据交战双方军事、经济、政治、 地理、外交等方面的基本因素、态势的分析、判断,而对战争全局作出的根本性 决策。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对“战略”一词给予 过如下的解释:“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研究带全局性的战 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 是战争的全局。…战争的胜败的主要的和首要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 关照得好或关照不好。…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 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 者。 可见,战略显然处于更高的层次和决定性的地位,对战争的全局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推而广之,将“战略”一词引申到其他领域,产生了政治战略、外交战 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科技战略,泛指影响重大的、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 谋划和决策。 一般说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社会等的长远发展 进行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筹划和决策。它根据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内部 因素、外部因素的基本分析和预测,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 考虑和制定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解决的 重点、采取的步骤、经济的阶段以及实现上述要求所要采取的力量布置和重大的 政策措施。区域可大可小,可以以国家为单位,也可以以省、市、县等为单位 还可以以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地区、某一流域、某一地带为单位。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层次 发展战略是为了促进一定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而进 行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高层次综合研究。它在全面研 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1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研究之后, 对特定区域的“区情”就有了最基本的把握。有了这些,我们在为特定区域确立 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时,就可以有效避免主观性、盲目性与随意性。 第一节 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术语,指在战争中依据交战双方军事、经济、政治、 地理、外交等方面的基本因素、态势的分析、判断,而对战争全局作出的根本性 决策。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对“战略”一词给予 过如下的解释:“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研究带全局性的战 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 是战争的全局。……战争的胜败的主要的和首要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 关照得好或关照不好。……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 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 着。” 可见,战略显然处于更高的层次和决定性的地位,对战争的全局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推而广之,将“战略”一词引申到其他领域,产生了政治战略、外交战 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科技战略,泛指影响重大的、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 谋划和决策。 一般说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社会等的长远发展 进行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筹划和决策。它根据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内部 因素、外部因素的基本分析和预测,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 考虑和制定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解决的 重点、采取的步骤、经济的阶段以及实现上述要求所要采取的力量布置和重大的 政策措施。区域可大可小,可以以国家为单位,也可以以省、市、县等为单位, 还可以以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地区、某一流域、某一地带为单位。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层次 发展战略是为了促进一定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而进 行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高层次综合研究。它在全面研 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做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决策。 最高层次是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发展方向、步骤、阶段、重点以及 具体方针、对策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全局性根本决策。 第二层次是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如发展的步骤、重点、方针、政策及阶段性 的总体设计,它是将指导思想付诸实践的具体谋略和决策。 第三层次是分部门、分地区的发展战略,即子战略。这是将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思想与全局性的战略在具体部门、具体地区付诸实施的更具体的谋略。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应是谋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而非简单的经济增长。包括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和谐 关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装等,这 样在具体操作中才有不同的战略论点。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认真分析区情,确定区域发展阶段,掌握区域 经济运行规律。只有从区情研究开始,就弄清区域内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劣势,并 注意优劣势的相互转化,分析现实的经济水平及经济结构,才能确保区域经济发 展战略的可行性。 (二)预见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但它必须具有一定的 预见性。这个预见性不是凭空想象,而应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压力就是只有通 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动力就是要高而可攀,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 (三)独立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对区域经济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事实 上,区域经济只是大区域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处理好区域与大区域 的关系,按照相对独立性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区所拥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科 技等资源,争取尽快发展本区经济,不断提高本区人民生活水平。 (四)阶段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如果 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不能为以后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甚至该时期的发 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那么这个战略是失败的。因此,一定 时期的发展战路应当充分考虑到阶段性特点,准确把握本阶段的发展动向,避免 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发展目标,影响长远发展大计
2 社会发展全局做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决策。 最高层次是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发展方向、步骤、阶段、重点以及 具体方针、对策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全局性根本决策。 第二层次是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如发展的步骤、重点、方针、政策及阶段性 的总体设计,它是将指导思想付诸实践的具体谋略和决策。 第三层次是分部门、分地区的发展战略,即子战略。这是将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思想与全局性的战略在具体部门、具体地区付诸实施的更具体的谋略。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应是谋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而非简单的经济增长。包括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和谐 关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等,这 样在具体操作中才有不同的战略论点。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认真分析区情,确定区域发展阶段,掌握区域 经济运行规律。只有从区情研究开始,就弄清区域内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劣势,并 注意优劣势的相互转化,分析现实的经济水平及经济结构,才能确保区域经济发 展战略的可行性。 (二)预见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但它必须具有一定的 预见性。这个预见性不是凭空想象,而应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压力就是只有通 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动力就是要高而可攀,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 (三)独立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对区域经济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事实 上,区域经济只是大区域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处理好区域与大区域 的关系,按照相对独立性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区所拥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科 技等资源,争取尽快发展本区经济,不断提高本区人民生活水平。 (四)阶段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如果 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不能为以后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甚至该时期的发 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那么这个战略是失败的。因此,一定 时期的发展战略应当充分考虑到阶段性特点,准确把握本阶段的发展动向,避免 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发展目标,影响长远发展大计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明确任务和组织工作班子,制定工作计划。 主持人要注意科学地选人和用人。工作班子应由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的 人员组成。包括综合部门(如计委、经委、科委、农委等)和专业部门人员、学 者和当地有丰富经济工作经验的干部和决策人员等。在主持人的指挥协调下,广 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群体智慧。 (二)调查分析阶段 1、区情分析 对区情的分析,首先要分析过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行剖析,并着重 分析建国以来的区域历史发展,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发现问题作为借鉴: 其次要分析区域发展现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条件分折 对区域经济条件分析,首先,要分析它的生产要素。包括: ①地理位置的优劣,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与结构。充分认识本区在 整个大区域中的相对位置,认真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与劣势。 ②人口与劳动力素质。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既具有自然属性,也 具有社会属性:既是建设者,也是破坏者。人口与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影响区域经 济的结构与水平,以及发展速度 ③科技水平。包括科研能力、结构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区域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往往具有非常重要促 进作用。 ④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现实的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表明了区域内的经济 存量及其在各级部门的分配。区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它能否使区域优势 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辉。从中可以发现影响区域经济效益的“结构性病定”,探 讨其属于结构低下症,结构缓慢症,还是结构失调症。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为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结构调整指出思路。 ⑤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先行作用。基础设施的好 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其次,要进行区域市场分析。 从区内市场、区外市场和国外市场三层面分析区域经济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作用 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区外市场,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2)人文条件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涉及人文条件很多,但这些条件又不像经济条件那样容易 量度。所以就需要透过经济现象,认真探讨其人文条件,诸如商品经济观念,竞 争的意识,消费心理,干部的素质等等。要确定人文条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3
3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明确任务和组织工作班子,制定工作计划。 主持人要注意科学地选人和用人。工作班子应由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的 人员组成。包括综合部门(如计委、经委、科委、农委等)和专业部门人员、学 者和当地有丰富经济工作经验的干部和决策人员等。在主持人的指挥协调下,广 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群体智慧。 (二)调查分析阶段 1、区情分析 对区情的分析,首先要分析过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行剖析,并着重 分析建国以来的区域历史发展,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发现问题作为借鉴; 其次要分析区域发展现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条件分析 对区域经济条件分析,首先,要分析它的生产要素。包括: ①地理位置的优劣,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与结构。充分认识本区在 整个大区域中的相对位置,认真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与劣势。 ②人口与劳动力素质。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既具有自然属性,也 具有社会属性;既是建设者,也是破坏者。人口与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影响区域经 济的结构与水平,以及发展速度。 ③科技水平。包括科研能力、结构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区域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往往具有非常重要促 进作用。 ④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现实的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表明了区域内的经济 存量及其在各级部门的分配。区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它能否使区域优势 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从中可以发现影响区域经济效益的“结构性病症”,探 讨其属于结构低下症,结构缓慢症,还是结构失调症。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为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结构调整指出思路。 ⑤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先行作用。基础设施的好 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其次,要进行区域市场分析。 从区内市场、区外市场和国外市场三层面分析区域经济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作用 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区外市场,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2)人文条件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涉及人文条件很多,但这些条件又不像经济条件那样容易 量度。所以就需要透过经济现象,认真探讨其人文条件,诸如商品经济观念,竞 争的意识,消费心理,干部的素质等等。要确定人文条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3)环境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应该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不 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也会 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所以要认真分析经济发展和 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而实现经济发展为目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确定区域发展阶段。只有正确地认定本区所处的经 济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结构目标的确立才具有可行性。 通过上述分析,要认清区域内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劣势,把资源优劣势与经济 优劣势相互区别开来,并要注意优劣势的相互转化,使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能扬长 避短。 2、外部环境的分析 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无论大区域还是国家、国际的外部环境,都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尤其上一级区域产业重点及区域的政策变化,影响更 大。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还必须展望国家、其上一级区域的宏观政策的 走向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根据本区所承担的任务确定外部环境对本区经济发展 的影响程度。一般说来,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两类情况。一是为区 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样就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把战略目标定得 高些: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这样就要“治理整顿”,适时调 整发展战略,尽量减少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 (三)综合研究阶段 1、专颗研究 综合研究要以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2)工业发展战略。包括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制造工 业、国防工业、轻纺工业等等。 (3)建筑业发展战略。 (4)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包括商品流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等。 (5)科技、教育发展战略。 (6)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发展战略。 (7)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战略。 (8)人民生活和消费发展战路 (9)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战略。 (10)区域经济布局发展战略。 除此之外,对某些特定地区的重要专题还可以专门列项研究
4 (3)环境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应该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不 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也会 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所以要认真分析经济发展和 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而实现经济发展为目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确定区域发展阶段。只有正确地认定本区所处的经 济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结构目标的确立才具有可行性。 通过上述分析,要认清区域内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劣势,把资源优劣势与经济 优劣势相互区别开来,并要注意优劣势的相互转化,使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能扬长 避短。 2、外部环境的分析 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无论大区域还是国家、国际的外部环境,都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尤其上一级区域产业重点及区域的政策变化,影响更 大。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还必须展望国家、其上一级区域的宏观政策的 走向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根据本区所承担的任务确定外部环境对本区经济发展 的影响程度。一般说来,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两类情况。一是为区 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样就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把战略目标定得 高些;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这样就要“治理整顿”,适时调 整发展战略,尽量减少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 (三)综合研究阶段 1、专题研究 综合研究要以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2)工业发展战略。包括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制造工 业、国防工业、轻纺工业等等。 (3)建筑业发展战略。 (4)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包括商品流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等。 (5)科技、教育发展战略。 (6)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发展战略。 (7)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战略。 (8)人民生活和消费发展战略。 (9)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战略。 (10)区域经济布局发展战略。 除此之外,对某些特定地区的重要专题还可以专门列项研究
2、综合研究 在专题研究基础上,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 措施等(详见下节)。 (四)论证完善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稿拟定后,要向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并请 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学者论证鉴定,使战略方案更加完善。 (五)跟踪研究、反馈调整阶段 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只 具有阶段性,为了使研究工作真正地深入下去,必须进行跟踪研究。从现实情况 看,相当部分的区域经济研究课题往往是以成果的发表和鉴定的结束而告终,对 跟踪研究和反馈调整注意不够,这样,让人觉得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的时效性短, 同时也不利于真正发挥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功能。 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的构成 一、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也称战略方针。它是一个战略的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要考察现实,而且要考察历史、预测未 来:不仅要考察内部因素,而且要考察外部环境。 一般说来,战略思想最具有稳定性。在所有战略要素中,每一个要素的可变 程度是不一样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是可变程度最大的,它们要依据实现战略 目标的需要随时调整。而战略目标比较稳定,这是因为战略目标是整个战略的核 心,除战略思想外,其他战略要素都是以战略目标为转移的,所以战略目标确定 以后一般不能也不使随意变动。 但是,与战略目标相比,战略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战略期内是不 能进行调整的,倘若必须调整那就意味着战略改变了。 (二)战略目标 1、战略目标内活 战略目标是战略主体(区域、产业或企业等)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 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和总水平,也是一定时期 的总任务。战略目标决定着战略重点和措施。它是一个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不 仅要具有先进性,更要体现可行性,应该是先进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作为战略目标是经过长期努力才能争取到的关系全局的东西,它要具有召唤 力量,能够吸引和动员人们去为之奋斗。如果目标没有先进性,那也就失去了召 唤力和战斗力。但是,战略目标的先进性必须由可行性来制约,否则就可能是脱 离现实的空想。 5
5 2、综合研究 在专题研究基础上,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 措施等(详见下节)。 (四)论证完善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稿拟定后,要向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并请 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学者论证鉴定,使战略方案更加完善。 (五)跟踪研究、反馈调整阶段 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只 具有阶段性,为了使研究工作真正地深入下去,必须进行跟踪研究。从现实情况 看,相当部分的区域经济研究课题往往是以成果的发表和鉴定的结束而告终,对 跟踪研究和反馈调整注意不够,这样,让人觉得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的时效性短, 同时也不利于真正发挥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功能。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的构成 一、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也称战略方针。它是一个战略的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要考察现实,而且要考察历史、预测未 来;不仅要考察内部因素,而且要考察外部环境。 一般说来,战略思想最具有稳定性。在所有战略要素中,每一个要素的可变 程度是不一样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是可变程度最大的,它们要依据实现战略 目标的需要随时调整。而战略目标比较稳定,这是因为战略目标是整个战略的核 心,除战略思想外,其他战略要素都是以战略目标为转移的,所以战略目标确定 以后一般不能也不便随意变动。 但是,与战略目标相比,战略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战略期内是不 能进行调整的,倘若必须调整那就意味着战略改变了。 (二)战略目标 1、战略目标内涵 战略目标是战略主体(区域、产业或企业等)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 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和总水平,也是一定时期 的总任务。战略目标决定着战略重点和措施。它是一个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不 仅要具有先进性,更要体现可行性,应该是先进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作为战略目标是经过长期努力才能争取到的关系全局的东西,它要具有召唤 力量,能够吸引和动员人们去为之奋斗。如果目标没有先进性,那也就失去了召 唤力和战斗力。但是,战略目标的先进性必须由可行性来制约,否则就可能是脱 离现实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