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2017年秋季期高三12月月考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 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 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 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 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 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 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 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 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 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所以, 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 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 懒做的膏粱纨衿。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 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 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 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 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 道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 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 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 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 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 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 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 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 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 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西陆川县 2017 年秋季期高三 12 月月考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 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 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 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 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 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 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 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 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 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所以, 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 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 懒做的膏粱纨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 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 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 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 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 道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 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 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 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 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 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 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 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 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 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 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 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 上取得了 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 没有新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 明了宋诗 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 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翻 出新意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髙矮错落的瓦房 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 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 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 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髙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 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 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 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 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 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 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 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 上取得了 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 没有新 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 明了宋诗 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 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翻 出新意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 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 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 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 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 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 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 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 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 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 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 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 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 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 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 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 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 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 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 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 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 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 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 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 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 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 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 村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 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 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 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 “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 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 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 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 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 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 村长打着 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 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 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 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 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 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 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 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 村……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 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 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C.“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 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D.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 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5.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答: 6.“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 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 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 寒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 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 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 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 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 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 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 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 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 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 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 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 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 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 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C.“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 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D.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 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5.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5 分) 答: 6.“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 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 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 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 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 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 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 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 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 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 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 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 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 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 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 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 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
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 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 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 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 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 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 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 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 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 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 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 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 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 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 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 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 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 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 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C.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 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 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 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 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 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 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 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 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 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 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 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 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 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 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 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 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 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 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 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 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 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C.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 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 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 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 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