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凌侮(hui) 跫( qiong)音长歌当(dong)哭桀骜(do)锋利 B.呻吟(yin) 潜(qian)能泪下沾襟(jin)阳光明媚(mei) C.遒(q1)劲游说(shui)婆娑(suo)起舞豁(huo)然开朗 D.噩(e)梦 踌躇(zhu) 重创( chuang)敌军妄自菲(fei)薄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A.汽艇 搅绊 熙熙攘攘 毛骨悚然 B.廖落 长篙 陨身不恤 黯然失色 飘泊 精悍 创业维艰 左右顾盼 D.款待 和蔼 永葆青春 残无人道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是文明的 随着文化事业的 一些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 而入,给精神文明带来很大的负面 因此,确有必要在农村搞一个文化工 程,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A.内含萎靡乘机影响 B.内含凋敝乘机作用 C.内涵凋谢乘虚效果D.内涵萎缩乘虚效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 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 中赤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一个真正注重大节的人,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严于律己,时时处处都要求自己对得起人 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B.要研究苏轼,就要力争阅读苏轼的全部论著 C.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让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冋同愿望吗? D.看乔丹打篮球,就像欣赏一门不可多见的艺术,它会把人带离凡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后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 朵闪不及;有们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A.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 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 cc3e365d7a40m09967e72613613c02doc共8页第1页
cc33ef365d7a40f09967e72613613e02.doc 共8页 第1页 庐江五中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 I 卷 (选择题,共 45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 A.凌侮.(huǐ) 跫.(qióng)音 长歌当.(dāng)哭 桀骜.(ào)锋利 B.呻吟.(yín) 潜.(qiǎn)能 泪下沾襟.(jīn) 阳光明媚.(mèi) C.遒.(qiú)劲 游说.(shuì) 婆娑.(suō)起舞 豁.(huò)然开朗 D.噩.(è)梦 踌躇.(zhú) 重创.(chuàng)敌军 妄自菲.(fěi)薄 2.下列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词语是 ( ) A.汽艇 搅绊 熙熙攘攘 毛骨悚然 B.廖落 长篙 陨身不恤 黯然失色 C.飘泊 精悍 创业维艰 左右顾盼 D.款待 和蔼 永葆青春 残无人道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 ( ) 文化是文明的 。随着文化事业的 ,一些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 而入,给精神文明带来很大的负面 。因此,确有必要在农村搞一个文化工 程,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A.内含 萎靡 乘机 影响 B.内含 凋敝 乘机 作用 C.内涵 凋谢 乘虚 效果 D.内涵 萎缩 乘虚 效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 ....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 ....,令人赞叹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 ....,创造了一个个奇 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 ....,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 中赤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句意明确 ....的一句是 ( ) A.一个真正注重大节的人,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严于律己,时时处处都要求自己对得起人 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B.要研究苏轼,就要力争阅读苏轼的全部论著。 C.澳门漂离祖国 400 年,难道能否让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D.看乔丹打篮球,就像欣赏一门不可多见的艺术,它会把人带离凡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后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恰当 ....的一项是 ( )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 躲闪不及;有们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A.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 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
B.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从高山的缺口伸出 几道光束,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C.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 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D.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 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12分,每题3分)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一一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 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 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更有缠绵的情志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句话闻一多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有一句话能点着着火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别看五干年没有说破,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A.“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 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 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疯狂 D.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 广陵吊史阁部 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cc33e365d7a4010996772613613e02doc第2页
cc33ef365d7a40f09967e72613613e02.doc 第2页 B.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从高山的缺口伸出 几道光束,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C.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 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D.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 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二、(12 分,每题 3 分)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 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 贤淑,温存,庄重。 B. 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 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 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 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更有缠绵的情志。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一 句 话 闻一多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有一句话能点着着火。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A. “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 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 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 “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 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疯狂。 D. 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9—10 题。 广陵吊史阁部 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注:靴刀,唐名将李光弼与安史叛军作战时,总纳短刀于靴,以示决死之志 9.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广陵、芜城均为扬州:吊,凭吊:史阁部即史可法。 B.“沿江烽火怒涛惊”,意思是大江上下广大军民抗清斗争势不可挡,如惊涛骇浪。 C.“群小已隳南渡局”,意思是奸佞之臣把持朝政,破坏了南明王朝抗敌的大局 D.最后两句写史可法衣冠冢所在的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说英雄浩气长存,激励后人。 1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四句,五、六句,均构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英雄的形象,又揭示了南明王朝 灭亡的原因。 B.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点出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 用语生动、形象 C.作者用“靴刀”这一典故自然贴切,极为精炼地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 品质。 D.这首诗豪迈、悲壮,表现出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及“驱逐鞑虏,恢复中 华”的志向。 三、(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君之所知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夫晋,何厌之有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1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敢以烦执事 B1失其所与,不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郑既知亡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国名 C.唯君图之:考虑 D.若在阙秦:侵损、削减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c3e365d7a40m09967e72613613e2doc共8第页
cc33ef365d7a40f09967e72613613e02.doc 共8页 第3页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注:靴刀,唐名将李光弼与安史叛军作战时,总纳短刀于靴,以示决死之志。 9.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广陵、芜城均为扬州;吊,凭吊;史阁部即史可法。 B.“沿江烽火怒涛惊”,意思是大江上下广大军民抗清斗争势不可挡,如惊涛骇浪。 C.“群小已隳南渡局”,意思是奸佞之臣把持朝政,破坏了南明王朝抗敌的大局。 D.最后两句写史可法衣冠冢所在的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说英雄浩气长存,激励后人。 1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A. 三、四句,五、六句,均构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英雄的形象,又揭示了南明王朝 灭亡的原因。 B. 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点出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 用语生动、形象。 C. 作者用“靴刀”这一典故自然贴切,极为精炼地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 品质。 D. 这首诗豪迈、悲壮,表现出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及“驱逐鞑虏,恢复中 华”的志向。 三、(15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1—15 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君之所知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夫晋,何厌之有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1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敢以.烦执事 失其.所与,不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郑既.知亡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国名 C.唯君图.之:考虑 D.若在阙.秦:侵损、削减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C B D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又安敢毒邪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蜀之鄙有二僧 朝济而夕设版焉 越国以鄙远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D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cc33365d7a4010996772613613e02doc第4页
cc33ef365d7a40f09967e72613613e02.doc 第4页 (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又安敢毒.邪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蜀之鄙.有二僧 朝济.而夕设版焉 越国以鄙.远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A C B D
庐江五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翻译上文加横线的语句(5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②夫晋,何厌之有?(2分) 17.默写《沁园春·长沙》上阙。(10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淡之美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 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装艳抹的话,除了 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睛方 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 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 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 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 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 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 出来的,更耐思索。 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 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 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 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cc3e365d7a4009967e72613613e02doc共8页第5页
cc33ef365d7a40f09967e72613613e02.doc 共8页 第5页 庐江五中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105 分) 四、(15 分) 16.翻译上文加横线的语句(5 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 分) ②夫晋,何厌之有?(2 分) 17.默写《沁园春·长沙》上阙。(10 分) 独 立 寒 秋 ,湘 江 北 去, 橘 子 洲头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淡 之 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 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装艳抹的话,除了 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 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 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 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 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 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 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 出来的,更耐思索。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 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 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 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