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1中学高二古代诗歌赏析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命题老师: fengliwen 第工卷:积累与运用(共4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默写名句10分,语言表达6分)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汉皇重色( zhang)回眸一笑(mou) 千乘万骑( sheng) B、虚无缥缈(mio)含情凝睇(di) 顾频烦(g6) C、翔鸟号林(hao) 江上白沙(ting 澹澹生烟(dan D.桎梏(gu) 佝偻(l0u) 修葺(qi) 2、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B) A、遗余裸: 留下 姊妹弟兄皆列土:分裂土地 B、可怜光彩生门户:值得羡慕 映阶碧草: 掩映台阶 C、出师未捷 捷径 披着铁甲的战马 D、海上明月 海上的,轮明月。.势拔五岳: 山势与五岳同高 3、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气蒸云梦泽。波陷岳阴阳城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铺上不胜愁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诗句,最符合文意要求的一项(C) ,不是简洁;“行到闹荷无水面,红莲沉睡白莲酣”,更不是简洁。 ,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路上青天④涧草殷勤绿,岩花造次香 A.①④ B.③② C.①③ (三)诗歌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做5-6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 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1 长沙市 21 中学高二古代诗歌赏析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 分,时间:120 分钟 命题老师: fengliwen 第Ⅰ卷:积累与运用(共 40 分)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默写名句 10 分,语言表达 6 分)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汉皇重色(zhnòg) 回眸一笑(móu) 千乘万骑(shéng) B、虚无缥缈(miǎo) 含情凝睇(dì) 三顾频烦 (gā) C、翔鸟号林(hào) 汀上白沙(tīng) 澹澹生烟(dàn) D.桎梏(gù) 佝偻(lóu) 修葺(qì) 2、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B) A.、.遗.余褋: 留下 姊妹弟兄皆列土..:分裂土地 ..... B、可怜光彩生门户 : 值得羡慕 映阶碧草: 掩映台阶 C、出师未捷.:. 捷径.. 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 D.、海上明月: ...... 海上的一轮明月。 ........ 势拔五岳: ..... 山势与五岳同高 ....... 。. 3、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气蒸云梦泽。波陷岳阴阳城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铺上不胜愁。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诗句,最符合文意要求的一项(C ) “ , ”,不是简洁;“行到闹荷无水面,红莲沉睡白莲酣”,更不是简洁。 “ , ”,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路上青天 ④涧草殷勤绿,岩花造次香 A.①④ B.③② C.①③ D.②④ (三)诗歌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做 5—6 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 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 诗人自己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怡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 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 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7、对下诗赏析不怡当的一项是(D是现实主义作品) 丁都护歌 唐·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鸣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A、首四句,作者把纤夫的生活放在商业稠密的背景上,纤夫的形象跃然纸上:挽着纤,喘着 粗气,艰难地拖着船逆流而上。 B、中四句重要写纤夫生活条件之恶劣和凄切哀怨的心境 C、末四句更进一层,写磐石之大,行动之艰难,即使是万人也无法将石头拖至江边,把纤夫 之苦推向了极端。 D、全诗朴素自然无刻琢的痕迹,处处以形象的画面代替叙写,层层深入地把诗情推向了极端, 不愧为浪漫主义之作 8、.对下面一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非画中有诗)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A、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首二句写长安一群妇女在月下赶制 征衣 B、首四句把秋月、秋声、秋风和关切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C、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大大深化,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 善良愿望。 D、玉关,就是玉门关:良人即丈夫。全诗的手法如同电影,一个个画面组成意味深长的意境,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赏析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 诗人自己。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 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 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7、对下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是现实主义作品 ) 丁都护歌 ———唐·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鸣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A、首四句,作者把纤夫的生活放在商业稠密的背景上,纤夫的形象跃然纸上:挽着纤,喘着 粗气,艰难地拖着船逆流而上。 B、中四句重要写纤夫生活条件之恶劣和凄切哀怨的心境。 C、末四句更进一层,写磐石之大,行动之艰难,即使是万人也无法将石头拖至江边,把纤夫 之苦推向了极端。 D、全诗朴素自然无刻琢的痕迹,处处以形象的画面代替叙写,层层深入地把诗情推向了极端, 不愧为浪漫主义之作。 8、.对下面一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非画中有诗 )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A、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首二句写长安一群妇女在月下赶制 征衣。 B、首四句把秋月、秋声、秋风和关切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C、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大大深化,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 善良愿望。 D、玉关,就是玉门关;良人即丈夫。全诗的手法如同电影,一个个画面组成意味深长的意境,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赏析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对诗歌意境和意蕴赏析错误的一项(B、不消沉 A、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 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B、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 成了泡影。诗歌表现出他很消沉。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个字,就把泂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 地描画出来了。 D、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 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10、下面各项对诗句理解有错的一项(C) A、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B、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 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C、这一首诗的结句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 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横流。因为伤神,诗的意境低沉,反映了他 消极的人生观 D、“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诗人若干年前就听说洞庭湖的名 胜,今天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其实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 11、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B) A、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 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B、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黄生认为意 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 C、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创作 方法和艺术加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此为基础酝酿成诗词的意境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黄生探讨创作问题的方法错了,是倒果为因了 D、五、六两句写得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 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 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 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艳压群芳了 12、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理解有误的(B) A、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 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B、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浓厚水墨彩图。,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 C、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 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 D、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 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 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四)13、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0分) ①、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菩萨蛮》)
3 9、对诗歌意境和意蕴赏析错误的一项(B、不消沉) A、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 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B、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 成了泡影。诗歌表现出他很消沉。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 地描画出来了。 D、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 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10、下面各项对诗句理解有错的一项( C ) A、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B、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 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C、这一首诗的结句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 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横流。因为伤神,诗的意境低沉,反映了他 消极.的人生观。 D、“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诗人若干年前就听说洞庭湖的名 胜,今天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其实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 11、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B) A、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 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B、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 黄生认为意 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 C、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创作 方法和艺术加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此为基础酝酿成诗词的意境。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黄生探讨创作问题的方法错了,是倒果为因了。 D、五、六两句写得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 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 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 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艳压群芳了。 12、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理解有误的( B ) A、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 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B、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浓厚水墨彩图。,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 C、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 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 D、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 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 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四)、13、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0 分) ①、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菩萨蛮》)
②、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一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④、泻水置平地 (鲍照《拟行路难》) 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⑥、酌酒以自宽, (鲍照《拟行路难》) ⑦、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⑧、天台四万八干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⑨、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⑩、我欲因之梦吴越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游人只合江南老,②洞庭波兮木叶下,③未老莫还乡,⑤回眸一笑百媚生,⑥ 举杯断绝歌路难,⑦在地愿为连理枝,⑧对此欲倒东南倾,⑨脚著谢公屐,⑩ 夜飞度镜湖月。 (五)、14、翻译下列两句诗(6分)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14、 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 答:②、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六)运用已学的知识,鉴赏古代诗歌(10)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5、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5分) 15、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 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 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 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者究竟是梧棡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 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16、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 处。(5分) 16、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 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
4 ②、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③、—————————————————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④、泻水置平地—————————————————(鲍照《拟行路难》) ⑤、———————————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⑥、酌酒以自宽, ———————————————(鲍照《拟行路难》) ⑦、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⑧、天台四万八干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⑨、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⑩、我欲因之梦吴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游人只合江南老,②洞庭波兮木叶下,③未老莫还乡,⑤回眸一笑百媚生,⑥ 举杯断绝歌路难,⑦在地愿为连理枝,⑧对此欲倒东南倾,⑨脚著谢公屐,⑩一 夜飞度镜湖月。 (五)、14、翻译下列两句诗(6 分)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14、①、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 答:②、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六)运用已学的知识,鉴赏古代诗歌(10)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5、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5 分) 15、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 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 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 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 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16、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 处。(5 分) 16、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 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
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 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第工卷:阅读理解和写作(1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衝 ①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 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②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个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凡新世界都 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但真正大的世界是书籍,它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有位养生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 下来没有任何疾病,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以后风寒相侵,细菌感染,七情六欲 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哥白尼一生研 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 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入世。这时他在 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③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 惑,慢慢开启智慧。凡书籍所记录、所研究的范围,所涉及的东西,他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拥 有。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 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 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但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岀多远呢?那就只像-只不停刨洞的土拨 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 史的意义 ④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 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个 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 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 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 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毛泽东讲,从孔夫孑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
5 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 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第Ⅱ卷:阅读理解和写作(10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 衡 ①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 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②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凡新世界都 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但真正大的世界是书籍,它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有位养生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 下来没有任何疾病,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以后风寒相侵,细菌感染,七情六欲, 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 ............……哥白尼一生研 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 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入世。这时他在 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③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 惑,慢慢开启智慧。凡书籍所记录、所研究的范围,所涉及的东西,他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拥 有。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 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 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但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拨 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一 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 史的意义。 ④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 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 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 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 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 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