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1、01、16 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命题:聂仲生 审题:聂歌 、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靓妆/靓仔考中解元/浑身解数多财善贾/余勇可贾 B.埋藏/躲藏赴汤蹈火/浩浩汤汤亟待改革/亟来问讯 C.围剿/剿袭隽语箴言/相貌隽秀身体佝偻/伛偻提携 D.复辟/辟邪脉络分明/脉脉含情肩扛手提/力能扛鼎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一项是() A.简单并可预料的故事情节、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很少需要用字幕的单字对白,成为好 莱坞影片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B.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承载着历史遗迹,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忆和遐想,让人浮想联翩 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 C.与以往相比,这次青岛啤酒“炫舞激情”NBA啦啦队选拔赛更注重群体的团队精神, 专业性更强,活动形式也更加年轻、时尚 D.他老到地说:“具有这种锐利眼光,能够看清事实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 其知识财富,拥有多彩的人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 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B.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 无异于饮鸩止渴 C.更可怕的是,他的名气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的言论 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D他在公共场合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什么 两样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 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衡阳县第一中学 2011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2011、01、16) 语 文 试 题 (时量: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命题:聂仲生 审题:聂歌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靓.妆/靓.仔 考中解.元/浑身解.数 多财善贾./余勇可贾. B.埋藏./躲藏. 赴汤.蹈火/浩浩汤.汤 亟.待改革/亟.来问讯 C.围剿./剿.袭 隽.语箴言/相貌隽.秀 身体佝偻./伛偻.提携 D.复辟./辟.邪 脉.络分明/脉.脉含情 肩扛.手提/力能扛.鼎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 ....一项是( ) A.简单并可预料的故事情节、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很少需要用字幕的单字对白,成为好 莱坞影片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B.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承载着历史遗迹,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忆和遐想,让人浮想联翩, 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 C.与以往相比,这次青岛啤酒“炫舞激情”NBA啦啦队选拔赛更注重群体的团队精神, 专业性更强,活动形式也更加年轻、时尚。 D.他老到地说:“具有这种锐利眼光,能够看清事实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 其知识财富,拥有多彩的人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 头风云际会 ....,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B.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 无异于饮鸩止渴 ....。 C.更可怕的是,他的名气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 ....的言论 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D.他在公共场合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什么 两样。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 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 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D.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 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 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 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C.②⑤①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2分简答题6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己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 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 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 “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 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 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 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 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 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 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 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 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 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 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 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 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 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 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 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 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D.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 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 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 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12 分,简答题 6 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 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 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 “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 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 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 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 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 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 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 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 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 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 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 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 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 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 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 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
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 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 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 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 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7.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 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 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 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 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8.根据文意,请概括“道德黄金律”的内涵。(6分) 、文言文阅读(共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断句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糜耻(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 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 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 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 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 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 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 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 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蕤 思教化煮朝廷之先条廉耿者人之美节风煮天下之太裹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 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 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 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 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鏮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 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 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 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 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 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7.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 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 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 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 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8.根据文意,请概括“道德黄金律”的内涵。(6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断句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廉 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 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 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 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 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 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 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 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 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 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 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 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 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 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 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①《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导致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尊重、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律、一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国乃灭亡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①礼义,治人之大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土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A.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B.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C.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D.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机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结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 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 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 样发展。 D.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 在联系,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3分) 译文: ②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3分) 译文: ③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4分) 译文 四.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 郑域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①《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 (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导致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尊重、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律、一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国乃.灭亡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①礼义,治人之.大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A.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B.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C.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D.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机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结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 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 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 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 样发展。 D. 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 在联系,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3 分) 译文: ②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3 分) 译文: ③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4 分) 译文: 四.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13 分) 1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请简要分析。 (3分) (2)这首词下阙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4分) 15、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凭箜篌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五、(22分)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 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 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 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是闻名 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 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 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 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 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淅江人氏。听 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 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丛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 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 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 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 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冇暖泉顺坡 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请简要分析。 (3 分) (2)这首词下阙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4 分) 15、诗文填空。(每空 1 分,共 6 分) (1)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凭箜篌 引》)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蜀相》) 五、(22 分)阅读下文,完成 16—19 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 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 100 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 30 岁时,才同我的父母 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 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是闻名 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 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 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 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 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 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 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 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 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 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 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 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