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N.3.2018 双月刊 总第228期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Serial No 228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倪红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全球价值链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多个经济研究领域,成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 热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测度、基于企业与海关 进出口统计数据的微观测度。首先,本文沿着这两条线索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历程、一些易 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其次,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如宏观和微 观层面测度的融合和一致性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对这些测度指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进展进行了 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模型;增加值贸易;生产长度 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18)03-0115-12 、引言 近30年来,国际贸易的本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和制度的进步使得生产在全球布局,生产过程 日益碎片化和分散化。 Johnson(2014)指出,世界增加值出口率(增加值出口/总值出口)从20世纪 70~80年代的约85%下降到了2011年的70%~75%,世界各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且世界各 国的增加值出口额和增加值出口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我们生活中的微观案例也司空见惯,如 Xing和 Deter(2010)对 iPhone价值链的“麻雀式”解剖分析发现:100美元的 iPhone,中国提供中间 环节的组装和加工而获取的增加值不到3.6美元(3.6%),其余的增加值基本被德国、日本、美国等国 家获得[。这种现象被大家称为“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割”“生产片段化”或者更时髦的“全球价值链” 等。虽然存在大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逸闻趣事和一些零星的统计数据,但是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 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宏观层面的产品部门和微观企业的中间投入数据缺乏。国民经 收稿日期:2018-02-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内区域分工与市场一体化研究”(71733003);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扩大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14ZDA084);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不同链位势下我国出口企业竟争优势动态演进研究—一基于异质性视角” (71672051);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資助项目“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妤设计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作者简介:倪红福(1980—),男,湖南衡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智 库副研究员
2018年第3期 双月刊 总第228期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ZHONG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ANDLAW №.3.2018 Bimonthly Serial№.228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倪红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摘要:全球价值链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多个经济研究领域,成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 热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测度、基于企业与海关 进出口统计数据的微观测度.首先,本文沿着这两条线索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历程、一些易 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其次,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如宏观和微 观层面测度的融合和一致性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对这些测度指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进展进行了 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模型;增加值贸易;生产长度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G5230(2018)03G0115G12 收稿日期:2018G02G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内区域分工与市场一体化研究”(71733003);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扩大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14ZDA084);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资 助 项 目 “不 同 链 位 势 下 我 国 出 口 企 业 竞 争 优 势 动 态 演 进 研 究———基 于 异 质 性 视 角” (71672051);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好设计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作者简介:倪红福(1980— ),男,湖南衡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智 库副研究员. 一、引言 近30年来,国际贸易的本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和制度的进步使得生产在全球布局,生产过程 日益碎片化和分散化.Johnson(2014)指出,世界增加值出口率(增加值出口/总值出口)从20世纪 70~80年代的约85%下降到了2011年的70%~75%,世界各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且世界各 国的增加值出口额和增加值出口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1].我们生活中的微观案例也司空见惯,如 Xing和 Detert(2010)对iPhone价值链的“麻雀式”解剖分析发现:100美元的iPhone,中国提供中间 环节的组装和加工而获取的增加值不到3.6美元(3.6%),其余的增加值基本被德国、日本、美国等国 家获得[2].这种现象被大家称为“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割”“生产片段化”或者更时髦的“全球价值链” 等.虽然存在大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逸闻趣事和一些零星的统计数据,但是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一 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宏观层面的产品部门和微观企业的中间投入数据缺乏.国民经 115
济核算中注重的是GDP总量核算,现有投入产出表核算也主要是为GDP核算服务的,且只刻画一 个国家内部产品部门之间的联系,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出口产品在国外的具体使用信息(如在国外 产业部门、消费部门的分布情况)。同时,微观企业数据也很少包含企业中间投入的来源和使用 信息。 幸运的是,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测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广泛应用于相 关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比如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方法在贸易领域的推广,现已成为国际贸易 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全球价值链不是国际贸易的同名词,那也是国际贸易的 典型代表。全球投入产出表(国际间投入产出表)的成功编制,实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宏观测度 领域的飞越。WIOD( world input- output database,WlOD)项目现已免费发布了2000~2014年43 个国家(地区)56个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和附属账户数据。全球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品部门在生 产过程中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和出口产品流向的详细情况。这些数据为测度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 位置等指标提供了基础数据。在全球价值链的微观测度领域中,主要是测算企业的物质外包程度和 国内增加值率,其中以Kee和Tang(2016)(简写为KT(2016))的研究最为经典。同时,最近也出 现了一些新的测度思路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探讨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率、收入分配、技术 创新、产业升级的关系等问题。 因此,对全球价值链测度领域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具 有重要意义。本文沿着宏观和微观测度两条线索,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的演变历程和最新进展进 行回顾,并对这些测度指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进展进行分析和展望。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如下: 第二部分关注全球价值链的宏观测度,介绍了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测度思路,并详细 阐述了增加值贸易、总出口增加值分解以及位置测度;第三部分为全球价值链微观测度,这一部分重 点介绍了国内增加值率的测算、物质外包等内容,并介绍如何把宏观测度指标融合到微观企业全球价 值链位置测度方法中;第四部分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在宏观、产业和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 的一些重要研究方向;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启示 二、全球价值链的宏观测度 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是全球价值链宏观测度的基本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Hummels等(2001), 该文首次提出了狭义垂直专业化( 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概念:用进口投入品生产出口品,并利用 单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了OEC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为全球价值链核算研究提供了思想源 泉,具有里程碑意义。 Koopman等(2008)利用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单国投入产出表,对中 国的国内增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和扩展应用。 Fally(2012)、 Antras等(2012)利用单国投入产出 表测算了生产阶段数[。然而,基于单国(区域)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是单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无法考虑到国际间产业联系,这样也就无法考虑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 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机制;二是基于单国投入产出表测算的A国和B国的增加值贸易,忽略了第三 方国家的间接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比如A国出口到B国的产品,有可能直接作为B国的消费,也可 能作为中间投入来生产产品再出口到第三方国家,减少了A国到B国的增加值出口。因此,学者们 开发了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测度方法。鉴于全球价值链宏观测度的方法都是基于全球投入产出 模型,以下我们主要回顾基于全球投人产出模型的测度方法。 (一)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框架 为了便于理解,此处我们简要介绍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框架。为不失一般性,本文以3 国每国2个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为例。假设有3个国家,如中国(C)、美国(U)和日本(J),每 个国家有2个产品部门,如工业部门1和非工业部门2。表1是3国每国2个部门的简化全球投 入产出表
济核算中注重的是 GDP总量核算,现有投入产出表核算也主要是为 GDP核算服务的,且只刻画一 个国家内部产品部门之间的联系,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出口产品在国外的具体使用信息(如在国外 产业部门、消费部门的分布情况).同时,微观企业数据也很少包含企业中间投入的来源和使用 信息. 幸运的是,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测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广泛应用于相 关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比如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方法在贸易领域的推广,现已成为国际贸易 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全球价值链不是国际贸易的同名词,那也是国际贸易的 典型代表[3].全球投入产出表(国际间投入产出表)的成功编制,实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宏观测度 领域的飞越.WIOD(worldinputGoutputdatabase,WIOD)项目现已免费发布了2000~2014年43 个国家(地区)56个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和附属账户数据.全球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品部门在生 产过程中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和出口产品流向的详细情况.这些数据为测度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 位置等指标提供了基础数据.在全球价值链的微观测度领域中,主要是测算企业的物质外包程度和 国内增加值率,其中以 Kee和 Tang(2016)(简写为 KT(2016))的研究最为经典[4].同时,最近也出 现了一些新的测度思路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探讨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率、收入分配、技术 创新、产业升级的关系等问题. 因此,对全球价值链测度领域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具 有重要意义.本文沿着宏观和微观测度两条线索,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的演变历程和最新进展进 行回顾,并对这些测度指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进展进行分析和展望.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如下: 第二部分关注全球价值链的宏观测度,介绍了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测度思路,并详细 阐述了增加值贸易、总出口增加值分解以及位置测度;第三部分为全球价值链微观测度,这一部分重 点介绍了国内增加值率的测算、物质外包等内容,并介绍如何把宏观测度指标融合到微观企业全球价 值链位置测度方法中;第四部分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在宏观、产业和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 的一些重要研究方向;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启示. 二、全球价值链的宏观测度 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是全球价值链宏观测度的基本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Hummels等(2001), 该文首次提出了狭义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的概念:用进口投入品生产出口品,并利用 单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了 OEC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为全球价值链核算研究提供了思想源 泉,具有里程碑意义[5].Koopman等(2008)利用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单国投入产出表,对中 国的国内增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和扩展应用[6].Fally(2012)、Antras等(2012)利用单国投入产出 表测算了生产阶段数[7][8].然而,基于单国(区域)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 是单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无法考虑到国际间产业联系,这样也就无法考虑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 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机制;二是基于单国投入产出表测算的 A 国和 B国的增加值贸易,忽略了第三 方国家的间接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比如 A 国出口到 B国的产品,有可能直接作为 B国的消费,也可 能作为中间投入来生产产品再出口到第三方国家,减少了 A 国到 B国的增加值出口.因此,学者们 开发了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测度方法.鉴于全球价值链宏观测度的方法都是基于全球投入产出 模型,以下我们主要回顾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测度方法. (一)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框架 为了便于理解,此处我们简要介绍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框架.为不失一般性,本文以3 国每国2个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为例.假设有3个国家,如中国(C)、美国(U)和日本(J),每 个国家有2个产品部门,如工业部门1和非工业部门2.表1是3国每国2个部门的简化全球投 入产出表. 116
3国每国2个产品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表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出 C C 品品品 品品 g州 y xx对对对对 增加值 总投入 注:简单来说,行向表示国家产品部门的使用去向,分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且都区分作为国内的中间投人(最终)使用和国外 中间投入(最终)使用。列向表示国家产品部门的生产构成,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报酬),中间投入进一步区分 为来自国内和国外。令gh∈{C,J,U},i,j∈{1,2},其中,x为g国家产品部门i的总产出价值,va"为g国家产品部门i的增加值 为h国家的j部门产品对g国i部门的中间需求价值量,y为h国家对g国部门i产品部门的最终消费价值量,进一步定义:A Z[diag(X)]-,A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即A中元素a=/对。Z是由动构成的中间投入矩阵。作统一说明:变 量的上标一般表示国家(地区),以g,h∈《C,J,U}表示;变量的下标表示产品部门,以i,,k,m,n∈11,2}表示;上标gh中g是来源地 h是目的地;下标j中i是产品的来源产品部门,是产品的使用产品部门 从行向来看,投入产出表描述了国家产品部门的使用去向(即作为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国家产 品部门的总产出应等于其作为中间投入使用和最终使用的合计。经过适当地变换并写成矩阵形式: X=AX+Y 其中,X为总产出列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最终需求列向量,为各国对对应产品的最 终需求合计。A中的元素a表示生产1单元价值的h国j产品需要使用g国i产品的中间投入价 值量。 从列向来看,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品部门的生产成本(或生产技术)构成,即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 值。具体表达式为:va=x一∑∑,写成矩阵的形式为:VA'=X'-u'Ax。其中,表示对角化, 表示转置,u表示所有元素为1的列向量。 对式(1)进行矩阵运算可以得到:X=(1-A)-1Y=BY。其中B=(1-A)为 Leontief逆矩 阵。定义增加值率系数行向量V,其中元素为:===1-∑a,va"为g国i部门的直接增加 值(附加值)。进一步定义增加值贸易核算系数矩阵: 「ⅵⅵ班ⅵvbb vi bz v2b22 vba v2b22 v2 b2u v2b22 vbi vibi2 vibl vibr vibo vi blt v2 bai v2 b2 vl ba vl b22 v2 bai v2 b2 vi buf vi buz vi bu vi buz vi bu vi buz Lv2 b2c v2 b22 v2 b2 v2 b22 v2 b2 v2 b22 式(2)中,增加值贸易核算系数矩阵(VB)表示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来源于各产业部门的直接 和间接增加值。矩阵中元素b表示生产h国j部门1单位价值最终产品,来自于g国i部门的直 接和间接增加值。VB中,沿着行方向,显示了其他部门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来自该行向对应产品部 门的增加值;沿着列的方向,显示了其他各产业部门对生产1单位价值列向对应产品部门最终产品的 增加值贡献,且列向之和为1,即:vb;+v2b2+vb+vb+vb+vb=1。 117
表1 3国每国2个产品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表 中间使用 C J U 1 2 1 2 1 2 最终使用 C J U YC YJ YU 总产出 X C 1 z CC 11 z CC 12 z CJ 11 z CJ 12 z CU 11 z CU 12 y CC 1 y CJ 1 y CU 1 x C 1 2 z CC 21 z CC 22 z CJ 21 z CJ 22 z CU 21 z CU 22 y CC 2 y CJ 2 y CU 2 x C 2 J 1 z JC 11 z JC 12 z JJ 11 z JJ 12 z JU 11 z JU 12 y JC 1 y JJ 1 y JU 1 x J 1 2 z JC 21 z JC 22 z JJ 21 z JJ 22 z JU 21 z JU 22 y JC 2 y JJ 2 y JU 2 x J 2 U 1 z UC 11 z UC 12 z UJ 11 z UJ 12 z UU 11 z UU 12 y UC 1 y UJ 1 y UU 1 x U 1 2 z UC 21 z UC 22 z UJ 21 z UJ 22 z UU 21 z UU 22 y UC 2 y UJ 2 y UU 2 x U 2 增加值 va C 1 va C 2 va J 1 va J 2 va U 1 va U 2 总投入 x C 1 x C 2 x J 1 x J 2 x U 1 x U 2 注:简单来说,行向表示国家产品部门的使用去向,分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且都区分作为国内的中间投入(最终)使用和国外 中间投入(最终)使用.列向表示国家产品部门的生产构成,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报酬),中间投入进一步区分 为来自国内和国外.令g,h∈{C,J,U},i,j∈{1,2},其中,xgi 为g国家产品部门i的总产出价值,vagi 为g国家产品部门i的增加值, zghij 为h国家的j部门产品对g国i部门的中间需求价值量.yghi 为h国家对g国部门i产品部门的最终消费价值量,进一步定义:A= Z[diag(X)]-1,A 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即 A 中元素aghij =zghij/xh j.Z是由zghij 构成的中间投入矩阵.作统一说明:变 量的上标一般表示国家(地区),以g,h∈{C,J,U}表示;变量的下标表示产品部门,以i,j,k,m,n∈{1,2}表示;上标gh中g是来源地; h是目的地;下标ij中i是产品的来源产品部门,j是产品的使用产品部门. 从行向来看,投入产出表描述了国家产品部门的使用去向(即作为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国家产 品部门的总产出应等于其作为中间投入使用和最终使用的合计.经过适当地变换并写成矩阵形式: X=AX+Y (1) 其中,X为总产出列向量,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 为最终需求列向量,为各国对对应产品的最 终需求合计.A 中的元素agh ij 表示生产1单元价值的 h国j产品需要使用 g国i产品的中间投入价 值量. 从列向来看,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品部门的生产成本(或生产技术)构成,即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 值.具体表达式为:vag i =xg i -∑h ∑ j zhg ji ,写成矩阵的形式为:VA′=X′-u′A^X.其中,^表示对角化, ′表示转置,u表示所有元素为1的列向量. 对式(1)进行矩阵运算可以得到:X=(I-A)-1Y=BY.其中 B=(I-A)-1 为 Leontief逆矩 阵① .定义增加值率系数行向量 V,其中元素vg i 为:vg i= vag i xg i =1-∑h,j ahg ji ,vag i 为g国i部门的直接增加 值(附加值).进一步定义增加值贸易核算系数矩阵: ^VB= vC 1bCC 11 vC 1bCC 12 vC 1bCJ 11 vC 1bCJ 12 vC 1bCU 11 vC 1bCU 12 vC 2bCC 21 vC 2bCC 22 vC 2bCJ 21 vC 2bCJ 22 vC 2bCU 21 vC 2bCU 22 vJ 1bJC 11 vJ 1bJC 12 vJ 1bJJ 11 vJ 1bJJ 12 vJ 1bJU 11 vJ 1bJU 12 vJ 2bJC 21 vJ 2bJC 22 vJ 2bJJ 21 vJ 2bJJ 22 vJ 2bJU 21 vJ 2bJU 22 vU 1bUC 11 vU 1bUC 12 vU 1bUJ 11 vU 1bUJ 12 vU 1bUU 11 vU 1bUU 12 vU 2bUC 21 vU 2bUC 22 vU 2bUJ 21 vU 2bUJ 22 vU 2bUU 21 vU 2bUU 22 é ë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2) 式(2)中,增加值贸易核算系数矩阵(^VB)表示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来源于各产业部门的直接 和间接增加值.矩阵中元素vg ibgh ij 表示生产h国j部门1单位价值最终产品,来自于g国i部门的直 接和间接增加值.^VB中,沿着行方向,显示了其他部门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来自该行向对应产品部 门的增加值;沿着列的方向,显示了其他各产业部门对生产1单位价值列向对应产品部门最终产品的 增加值贡献,且列向之和为1,即:vC 1bCg 1i +vC 2bCg 2i +vJ 1bJg 1i+vJ 2bJg 2i+vU 1bUg 1i +vU 2bUg 2i =1. 117
(二)增加值贸易与贸易增加值 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増加值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学术词汇,有时等同视之,有时进行了区分而又经常 混淆。这里我们做一简单地区分,以供参考。 1.增加值贸易——增加值出口 Johnson和 Noguera(2012)从产品最终消费的角度将在一国生产而被别国最终消费(需求)吸收 的增加值定义为增加值出口。对特定最终需求产品来说(比如iPod),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拆解并检 测它们的零部件来分解隐含在产品中的各国增加值,如把iod拆解为零部件(比如屏幕、磁盘驱动和 塑料壳),这样就可以得出iPod来自各国的增加值。从理论上,通过对所有最终需求产品进行分解加 总,就可以得到一国整体的增加值出口,然而在实践中并不可行,需要借鉴全球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核 算。根据投人产出模型和增加值出口的定义,某一个国到另一国家的增加值出口的测算公式为 AE&=VBY (3) 式(3)中,Y为g国最终需求列向量。VAE为被g国最终需求吸收的,来自于所有国家(包括 本国)产品部门的增加值的列向量,其中元素vae表示被g国最终需求吸收的,来自于h国i产品部 门的增加值。vae显示了増加值流向的生产国和最终目的地吸收国,类似于传统全值统计的产品流 向的销售国(直接生产国)和购买国,故我们称之为增加值出口,进而基于最终需求吸收的增加值流向 的贸易,称之为增加值贸易。显然,加总某一国家(如C国家)的所有产品部门到其他所有国家的增 加值出口,就可以得到一国的总增加值出口,即vae=∑vae"。当我们用总增加值出口除以相应的 传统总出口,就可以得到增加值出口率( value added export ratio,vAER)。这个指标经常被用来衡 量一个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增加值出口率越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就越深 我们进一步将增加值贸易细化到产品部门层次,定义国家产品部门层次上的前向增加值贸易和 后向增加值贸易,即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进而可以定义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相关内容可参考 Wang等(2017)10。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些前向和后向增加值出口的测算思路和方法。在式(3)的基 础上,我们把最终需求列向量(可以是具体某一国家最终需求,也可以是所有国家加总的最终需求)对 角化,就可得到具体某一国家产品部门创造被另一国家产品部门最终需求所吸收的增加值 vibiyfe vi bir y2k viblylk viblryde vibfu yue vi biu y2k vi bif yi v5 b22 y2k vI bliyl vi b22y2e vibii yi v2b22 y2 wl bliyf vlbi y2 vi bll yl vlbl2 yl vi bli yi vl bl2 y2 VEY (4) v2 bii yf v2 bl22 y2& v2b2 yl v2 b22y2e v2 b21yI' v2 b22 y2 vi blf yf vi bl2 y2 vi buyl vi bu yl vibl yi vi bi2 yzg v2 buc yfg v2 b22 yfk v2 bayle v2 bu yr v2 bzu yle v2 bu ylg 我们称式(4)为“增加值贸易流向矩阵”。其中元素ⅵby表示来自于C国1产品部门创造的 增加值,且被g国通过消费C国1产品部门产品而最终吸收,其他元素的解释类似。式(4)中沿行方 向相加,以第一行为例,我们得到,被g国最终需求吸收的来自C国1产品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这实 际上是一种前向联系,即C国1产品部门创造的增加值向前(向下游)被哪些国家的最终需求吸收。 沿列方向相加,以第一列为例,我们得到的值是y,表示g国对C国1产品部门的最终需求的后向增 加值来源分解,这是一种后向联系。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部门,根据我们的定义并对式(4)增加 值贸易流向矩阵的加总,可以得到不同层面(国家产品部门、国家整体)的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和后 向联系的增加值来源分解。通过比较增加值出口与传统总值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价值链 参与程度或全球生产分割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值出口与总出口的比值正好与全球生产阶段数 的倒数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增加值出口与传统总值出口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全球价值链复杂程度。 虽然在国家整体层面,增加值出口一般低于传统总值出口,但是产品部门或双边国家之间的增加值出口 不一定少于传统总值出口。如夏杰长和倪红福(2017)的测算发现,从前向联系分产业部门的VAXF
(二)增加值贸易与贸易增加值 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增加值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学术词汇,有时等同视之,有时进行了区分而又经常 混淆.这里我们做一简单地区分,以供参考. 1.增加值贸易———增加值出口 Johnson和 Noguera(2012)从产品最终消费的角度将在一国生产而被别国最终消费(需求)吸收 的增加值定义为增加值出口[9].对特定最终需求产品来说(比如iPod),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拆解并检 测它们的零部件来分解隐含在产品中的各国增加值,如把iPod拆解为零部件(比如屏幕、磁盘驱动和 塑料壳),这样就可以得出iPod来自各国的增加值.从理论上,通过对所有最终需求产品进行分解加 总,就可以得到一国整体的增加值出口,然而在实践中并不可行,需要借鉴全球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核 算.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和增加值出口的定义,某一个国到另一国家的增加值出口的测算公式为: VAE g=^VBYg (3) 式(3)中,Yg 为g国最终需求列向量.VAE g为被g国最终需求吸收的,来自于所有国家(包括 本国)产品部门的增加值的列向量,其中元素vaehg i 表示被g国最终需求吸收的,来自于h国i产品部 门的增加值.vaehg i 显示了增加值流向的生产国和最终目的地吸收国,类似于传统全值统计的产品流 向的销售国(直接生产国)和购买国,故我们称之为增加值出口,进而基于最终需求吸收的增加值流向 的贸易,称之为增加值贸易.显然,加总某一国家(如 C国家)的所有产品部门到其他所有国家的增 加值出口,就可以得到一国的总增加值出口,即vaeC=∑i,g vaeCg i .当我们用总增加值出口除以相应的 传统总出口,就可以得到增加值出口率(valueaddedexportratio,VAER).这个指标经常被用来衡 量一个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增加值出口率越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就越深. 我们进一步将增加值贸易细化到产品部门层次,定义国家产品部门层次上的前向增加值贸易和 后向增加值贸易,即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进而可以定义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相关内容可参考 Wang等(2017)[10].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些前向和后向增加值出口的测算思路和方法.在式(3)的基 础上,我们把最终需求列向量(可以是具体某一国家最终需求,也可以是所有国家加总的最终需求)对 角化,就可得到具体某一国家产品部门创造被另一国家产品部门最终需求所吸收的增加值. ^VB ^ Yg= vC 1bCC 11y Cg 1 vC 1bCC 12y Cg 2 vC 1bCJ 11y Jg 1 vC 1bCJ 12y Jg 2 vC 1bCU 11y Ug 1 vC 1bCU 12y Ug 2 vC 2bCC 21y Cg 1 vC 2bCC 22y Cg 2 vC 2bCJ 21y Jg 1 vC 2bCJ 22y Jg 2 vC 2bCU 21y Ug 1 vC 2bCU 22y Ug 2 vJ 1bJC 11y Cg 1 vJ 1bJC 12y Cg 2 vJ 1bJJ 11y Jg 1 vJ 1bJJ 12y Jg 2 vJ 1bJU 11y Ug 1 vJ 1bJU 12y Ug 2 vJ 2bJC 21y Cg 1 vJ 2bJC 22y Cg 2 vJ 2bJJ 21y Jg 1 vJ 2bJJ 22y Jg 2 vJ 2bJU 21y Ug 1 vJ 2bJU 22y Ug 2 vU 1bUC 11y Cg 1 vU 1bUC 12y Cg 2 vU 1bUJ 11y Jg 1 vU 1bUJ 12y Jg 2 vU 1bUU 11 y Ug 1 vU 1bUU 12 y Ug 2 vU 2bUC 21y Cg 1 vU 2bUC 22y Cg 2 vU 2bUJ 21y Jg 1 vU 2bUJ 22y Jg 2 vU 2bUU 21 y Ug 1 vU 2bUU 22 y Ug 2 é ë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4) 我们称式(4)为“增加值贸易流向矩阵”.其中元素vC 1bCC 11y Cg 1 表示来自于 C国1产品部门创造的 增加值,且被g国通过消费 C国1产品部门产品而最终吸收,其他元素的解释类似.式(4)中沿行方 向相加,以第一行为例,我们得到,被g国最终需求吸收的来自 C国1产品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这实 际上是一种前向联系,即 C国1产品部门创造的增加值向前(向下游)被哪些国家的最终需求吸收. 沿列方向相加,以第一列为例,我们得到的值是y Cg 1 ,表示g国对C国1产品部门的最终需求的后向增 加值来源分解,这是一种后向联系.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部门,根据我们的定义并对式(4)增加 值贸易流向矩阵的加总,可以得到不同层面(国家产品部门、国家整体)的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和后 向联系的增加值来源分解.通过比较增加值出口与传统总值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价值链 参与程度或全球生产分割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值出口与总出口的比值正好与全球生产阶段数 的倒数一致[7].值得注意的是,增加值出口与传统总值出口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全球价值链复杂程度. 虽然在国家整体层面,增加值出口一般低于传统总值出口,但是产品部门或双边国家之间的增加值出口 不一定少于传统总值出口.如夏杰长和倪红福(2017)的测算发现,从前向联系分产业部门的 VAX_F 118
(所有出口产品中隐含的服务业增加值)来看,服务业及各细分行业的VAXF/出口都大于1,如2011 年中国服务业的VAXF/服务业出口为170%,比第二产业的相应比值(54%)多116个百分点1,这 反映了服务业更多是作为制造业产品生产中的中间投入而实现间接出口的。 2.贸易增加值——出口的增加值分解 对于贸易增加值的直观理解是贸易中的増加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传统全值岀口按増加值来源 进行分解,即隐含在传统全值出口中不同来源和不同原因的增加值。上述的增加值出口是对最终需 求产品中隐含的增加值进行分解,而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是指对全值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成分和国外增 加值成分的分解。这样,出口中国内/国外增加值成分与增加值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同的概念。 虽然两个概念都测度了产品生产国的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但是出口中的国内成分不区分这些增加 值的最终吸收国。相比之下,增加值贸易依赖于该国的出口是如何被进口国使用和吸收的,增加值出 口是指一国生产而被另一国最终吸收的增加值 实际上, Hummels等(2001)利用单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了OEC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值,就 是一种出口的国外成分的分解[。近年来,涌现了大量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出口的增加值来源 分解。 Koopman等(2014)(简写为Kww(2014)中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将以前 Hummels等 (2001)、 Johnson和 Noguera(2012)等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统一在一个逻辑框架下[2。但是 KWw(2014)的总出口9项分解公式局限于国家层面,没有深入到部门层次。WWz(2013)进一步把 总出口分解公式拓展到双边分部门出口的增加值分解公式,形成16项部门层次的总出口分解公 13。后续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更细致分解方法以及位置测度指标,基本上是基于Kww(2014)思路 的扩展,如张亚斌等(2015)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框架下,将国家行业部门层面的出口分解为5个部 分,这5个部分又进一步细分为9项1。我们认为,WWZ(2013)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对增加 值贸易进行的测算及分解方式基本上达到完善阶段 此外,以上测度增加值出口以及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和思路,可以应用于分析要素(就业)、污 染物(碳排放)等出口及其分解。这只需要把增加值率向量变为单位产出碳排放(碳排放系数)、单位 产出就业人数等系数变量。 (三)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和位置 随着全球价值链核算研究不断丰富并日益成熟,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或生产长度)的测度逐渐成 为研究热点。尽管我们对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相关问题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答案,但是仍然有很多文献 尝试开发出测度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Dietzenbacher等(2005)首次提出用平均传 递步长( average propagation length,APL)来衡量生产网络体系中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距离(长度)或 者复杂程度[1。随后 Inomata(2008)、 Escaith和 Minamata(2013)将其扩展到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框 架下的APL1m。与此对应,Fal(2012)从生产阶段数( number of production stages)和生产到最 终需求的距离角度分别定义了生产阶段数(N)和上游度( upstream,U)。 Antras等(2012)从产品 部门到所有最终需求端的距离角度定义上游度(U),并论证其与 Fally(2012)的上游度是一致的 倪红福等(2016)将生产阶段数扩展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并区分了国际和国内生产阶段数。倪红 福(2016)还在APL理论基础上,从增加值传递的角度,分别拓展定义了从产业部门到最终需求产业 部门(点对点)、产业部门到最终需求产业部门组(点对面)、产业部门组到最终需求产业部门(面对 点)、产业部门组到最终需求产业部门组(面对面)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VAPL),并进一步发现广 义VAPL几乎囊括了已有文献中各种有关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测度指标1。wang等(2017)定义的 平均生产长度为在序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创造的增加值被计算为总产出的平均次数,即累计的总 产出与相应价值链中的增加值之比,或者增加值引致的总产出的倍数。该文还基于KWW(2014)、 wWZ(2013)的分解方法,把生产长度分解为纯国内部分、李嘉图贸易、GVC相关部分,从而可以进 步定义GVC生产长度。他们的研究发现:(1)Fall!(2012)研究发现生产长度变短的结论不具有代表 性,对于高收入国家如美国、日本具有一定适应性;(2)1995~2011年,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生产长 119
(所有出口产品中隐含的服务业增加值)来看,服务业及各细分行业的 VAX_F/出口都大于1,如2011 年中国服务业的 VAX_F/服务业出口为170%,比第二产业的相应比值(54%)多116个百分点[11],这 反映了服务业更多是作为制造业产品生产中的中间投入而实现间接出口的. 2.贸易增加值———出口的增加值分解 对于贸易增加值的直观理解是贸易中的增加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传统全值出口按增加值来源 进行分解,即隐含在传统全值出口中不同来源和不同原因的增加值.上述的增加值出口是对最终需 求产品中隐含的增加值进行分解,而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是指对全值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成分和国外增 加值成分的分解.这样,出口中国内/国外增加值成分与增加值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同的概念. 虽然两个概念都测度了产品生产国的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但是出口中的国内成分不区分这些增加 值的最终吸收国.相比之下,增加值贸易依赖于该国的出口是如何被进口国使用和吸收的,增加值出 口是指一国生产而被另一国最终吸收的增加值. 实际上,Hummels等(2001)利用单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了 OECD 国家的垂直专业化值,就 是一种出口的国外成分的分解[5].近年来,涌现了大量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出口的增加值来源 分解.Koopman等(2014)(简写为 KWW(2014))中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将以前 Hummels等 (2001)、Johnson和 Noguera(2012)等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统一在一个逻辑框架下[12].但是 KWW(2014)的总出口9项分解公式局限于国家层面,没有深入到部门层次.WWZ(2013)进一步把 总出口分解公式拓展到双边分部门出口的增加值分解公式,形成 16 项部门层次的总出口分解公 式[13].后续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更细致分解方法以及位置测度指标,基本上是基于 KWW(2014)思路 的扩展,如张亚斌等(2015)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框架下,将国家行业部门层面的出口分解为5个部 分,这5个部分又进一步细分为9项[14].我们认为,WWZ(2013)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对增加 值贸易进行的测算及分解方式基本上达到完善阶段. 此外,以上测度增加值出口以及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和思路,可以应用于分析要素(就业)、污 染物(碳排放)等出口及其分解.这只需要把增加值率向量变为单位产出碳排放(碳排放系数)、单位 产出就业人数等系数变量. (三)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和位置 随着全球价值链核算研究不断丰富并日益成熟,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或生产长度)的测度逐渐成 为研究热点.尽管我们对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相关问题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答案,但是仍然有很多文献 尝试开发出测度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投入产出模型方法.Dietzenbacher等(2005)首次提出用平均传 递步长(averagepropagationlength,APL)来衡量生产网络体系中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距离(长度)或 者复杂程度[15].随后Inomata(2008)、Escaith和Inamata(2013)将其扩展到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框 架下的 APL [16][17].与此对应,Fally(2012)从生产阶段数(numberofproductionstages)和生产到最 终需求的距离角度分别定义了生产阶段数(N)和上游度(upstream,U)[7].Antras等(2012)从产品 部门到所有最终需求端的距离角度定义上游度(U),并论证其与 Fally(2012)的上游度是一致的[8]. 倪红福等(2016)将生产阶段数扩展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并区分了国际和国内生产阶段数[18].倪红 福(2016)还在 APL理论基础上,从增加值传递的角度,分别拓展定义了从产业部门到最终需求产业 部门(点对点)、产业部门到最终需求产业部门组(点对面)、产业部门组到最终需求产业部门(面对 点)、产业部门组到最终需求产业部门组(面对面)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VAPL),并进一步发现广 义 VAPL几乎囊括了已有文献中各种有关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测度指标[19].Wang等(2017)定义的 平均生产长度为在序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创造的增加值被计算为总产出的平均次数,即累计的总 产出与相应价值链中的增加值之比,或者增加值引致的总产出的倍数.该文还基于 KWW(2014)、 WWZ(2013)的分解方法,把生产长度分解为纯国内部分、李嘉图贸易、GVC相关部分,从而可以进一 步定义 GVC生产长度.他们的研究发现:(1)Fally(2012)研究发现生产长度变短的结论不具有代表 性,对于高收入国家如美国、日本具有一定适应性;(2)1995~2011年,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生产长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