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代码 0809 适用对象 2019级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2019年7月10日
南方科技大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代码 0809 适用对象 2019 级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2019 年 7 月 10 日
、培养目标 1.在光电子、微电子、电路与系统领域内具有坚实、宽广、深入的理论基 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深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能从事光电子、微电子、集成电路和智能系统领域的硏究、设计、制造 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能够创知、创新、创业,兼具 环球视野与地方智慧的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主要学科方向 序号 学科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 1.能源光子学 2.信息显示与照明 物理电子学 3.微纳光子学 4.太赫兹光子学 5.先进光子学材料和器件 6.量子器件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 1.第三代半导体器件 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纳米压印及微流控器件 3.MEMS和微纳传感器 4.三维集成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 1.大规模集成电路 2.智能系统 3.机器学习 3 电路与系统 4.大数据分析 5.物联网 6.无线网络和通信 7.机器人与控制 三、学习年限 类型 基本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年
一、培养目标 1.在光电子、微电子、电路与系统领域内具有坚实、宽广、深入的理论基 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深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能从事光电子、微电子、集成电路和智能系统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 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能够创知、创新、创业,兼具 环球视野与地方智慧的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主要学科方向 序号 学科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 物理电子学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 1. 能源光子学 2. 信息显示与照明 3. 微纳光子学 4. 太赫兹光子学 5. 先进光子学材料和器件 6. 量子器件 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 1.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 2. 纳米压印及微流控器件 3. MEMS 和微纳传感器 4. 三维集成 3 电路与系统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 1. 大规模集成电路 2. 智能系统 3. 机器学习 4. 大数据分析 5. 物联网 6. 无线网络和通信 7. 机器人与控制 三、学习年限 类型 基本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三年
四、应修学分 类别 学分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公共课 英语课 通识通修课 321 公共核心课 专业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讲座( Seminar) 76622 实践环节 总学分 29 五、实践环节 内容:实践环节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的培养环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校内课程助教、横向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实践活动: 时间:申请论文送审前完成; 方式:实践环节计划由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并报由院系备案。实践环节 结束后,学生应提交课题报告、论文、专利等形式的结题材料,由所在实践(实 习)单位考核,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挡,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 得该环节学分,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 六、年度考核 内容:考核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展、科研精力投入和已取得成果等情况; 时间:学习年限为3年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考 核。研究生每延长学习年限一年须增加一次考核,延长半年及以上、不满一年 的,按一年计算 方式:提交年度研究进展报告 组织:考核小组至少由3名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可包括导师 结果:考核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 方可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考核不通过者,应予以退学
四、应修学分 类别 学分要求 公共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3 英语课 2 通识通修课 1 专业课 公共核心课 7 专业核心课 6 专业选修课 6 学术讲座(Seminar) 2 实践环节 2 总学分 29 五、实践环节 内容:实践环节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的培养环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校内课程助教、横向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实践活动; 时间:申请论文送审前完成; 方式:实践环节计划由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并报由院系备案。实践环节 结束后,学生应提交课题报告、论文、专利等形式的结题材料,由所在实践(实 习)单位考核,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挡,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 得该环节学分,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 六、年度考核 内容:考核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展、科研精力投入和已取得成果等情况; 时间:学习年限为 3 年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考 核。研究生每延长学习年限一年须增加一次考核,延长半年及以上、不满一年 的,按一年计算; 方式:提交年度研究进展报告; 组织:考核小组至少由 3 名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可包括导师; 结果:考核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 方可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考核不通过者,应予以退学
七、学位论文总体要求 学术水平: 1、能够分析总结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于所硏究课题提出创新性解决 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体现出一定的创新价值,从 事论文课题硏究的工作量不少于1年 2、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学 位论文应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使用国际认可 的查重标准和软件工具,查重率不超过5%,严禁任何形式抄袭,一旦在“查重” 中发现抄袭现象,将立即终止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并提交学术委员会处理, 质量: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作者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 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的能力,具有先进性、 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完成: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语言:论文摘要部分要求用中英文双语书写,其中中文部分不少于500字 查重:原则上“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低于5%,导师在查重报告上 签字后视为査重通过;复制比在5%10%之间,须填写说明,导师、系主任(或 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副系主任)签字确认同意后,视为通过;复制比高于等于10%, 视为不通过 八、学位论文开题考核 内容:考核硕士研究生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计划及创新点、预期成 果等 时间: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年完成开题考核; 方式:提交书面报告加答辩 组织:硕士开题考核的答辩环节时长不少于0.5小时。开题考核委员会至 少由3名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其中至少包含1名非本系的相关专 家,委员总人数为奇数,可包括导师; 结果:考核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 方可通过。考核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考核意见修改开题报告。考核未通过 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六个月内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应予以退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重大变动时,应重新进 行开题考核
七、学位论文总体要求 学术水平: 1、能够分析总结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于所研究课题提出创新性解决 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体现出一定的创新价值,从 事论文课题研究的工作量不少于 1 年。 2、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学 位论文应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使用国际认可 的查重标准和软件工具,查重率不超过 5%,严禁任何形式抄袭,一旦在“查重” 中发现抄袭现象,将立即终止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并提交学术委员会处理。 质量: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作者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 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的能力,具有先进性、 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完成: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语言:论文摘要部分要求用中英文双语书写,其中中文部分不少于 500 字; 查重:原则上“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低于 5%,导师在查重报告上 签字后视为查重通过;复制比在 5%~10%之间,须填写说明,导师、系主任(或 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副系主任)签字确认同意后,视为通过;复制比高于等于 10%, 视为不通过; 八、学位论文开题考核 内容:考核硕士研究生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计划及创新点、预期成 果等; 时间: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年完成开题考核; 方式:提交书面报告加答辩; 组织:硕士开题考核的答辩环节时长不少于 0.5 小时。开题考核委员会至 少由 3 名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其中至少包含 1 名非本系的相关专 家,委员总人数为奇数,可包括导师; 结果:考核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 方可通过。考核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考核意见修改开题报告。考核未通过 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六个月内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应予以退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重大变动时,应重新进 行开题考核
九、学位论文评审 时间:通过学位论文的形式审查和论文重合度检查后,可申请学位论文评 审 方式: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所有评阅专家应具备硕士 研究生导师资格或副高及以上职称。 结果:硕士研究生通过评审后应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评审中有1名专 家不同意答辩,被评审人可于一个月内修改论文后提交该名专家或另聘1名专 家再次评审;有2名专家不同意答辩,则取消本次评审申请。硕士研究生两次 申请学位论文评审的时间至少间隔三个月,第二次评审仍未通过者,应予以退 学 十、学位论文答辩 时间: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后,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组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3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含至少 1名论文评审专家);委员总人数为奇数,其中应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委员 会主席一般由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的副高及以上专家担任 所有委员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导师可担任委员,但不能担任委员会主 席,且在评议阶段应回避。导师如果担任委员,可不回避 结果:参照《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办法》执行 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不超过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 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答辩前需要按照硕士学位论文送审要求进行再次送 审,送审通过者方可答辩。二次答辩仍未通过者,学校不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 辩申请。 十一、学术成果要求 质量: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EI、SCI刊源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论文集 上发表(含被正式录用的论文,需提供录用通知书)不少于1篇与所研究课题 有关的学术论文 署名:文章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方科技大学;学生需为第一作者(含共同 作),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其他: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九、学位论文评审 时间:通过学位论文的形式审查和论文重合度检查后,可申请学位论文评 审; 方式:须有 2 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所有评阅专家应具备硕士 研究生导师资格或副高及以上职称。 结果:硕士研究生通过评审后应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评审中有 1 名专 家不同意答辩,被评审人可于一个月内修改论文后提交该名专家或另聘 1 名专 家再次评审;有 2 名专家不同意答辩,则取消本次评审申请。硕士研究生两次 申请学位论文评审的时间至少间隔三个月,第二次评审仍未通过者,应予以退 学。 十、学位论文答辩 时间: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后,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组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 3 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含至少 1 名论文评审专家);委员总人数为奇数,其中应至少有 1 名校外专家。委员 会主席一般由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的副高及以上专家担任。 所有委员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导师可担任委员,但不能担任委员会主 席,且在评议阶段应回避。导师如果担任委员,可不回避。 结果:参照《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办法》执行。 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不超过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 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答辩前需要按照硕士学位论文送审要求进行再次送 审,送审通过者方可答辩。二次答辩仍未通过者,学校不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 辩申请。 十一、学术成果要求 质量: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 EI、SCI 刊源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论文集 上发表(含被正式录用的论文,需提供录用通知书)不少于 1 篇与所研究课题 有关的学术论文。 署名:文章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方科技大学;学生需为第一作者(含共同一 作),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其他: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