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木要求 学时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1.1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以及人 口的增长、分布及流动状况,掌握我国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2 22中国传统社 十制度与租佃关系 我国传 2 2.3政府行为与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的 发展 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 31古代社会的工商业发展概况 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制度、商业制度、 32手业市制安及共变士 3 市经济的友和变让,对外登济交 商度的变迁市镇经济的发展 的状其滴变:学提我的发 农抑商的 空济指 3.5重农抑商与工商业的发展 第四音古代补合的财、货币与金时 的财政制度安挂及其变迁 了解我园古代社会的货币及货币制 4.2古代社会的货币与货币制度 的情况、金融与信用情况,掌握我国古 2 4.3古代社会的金融与信用 代社会的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第五章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 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经济的特征及其 第六章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的路 轻洗搔 了解世界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 6 6.1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 响,掌握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及 62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路径选择。 63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 71沂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了解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 > 农业政策,掌握我国农业近代化的迟滞 72政府的农业政策 2 原因。 73农业近代化的迟滞及其原因 第人近代的发展 了解 近代 展变化情况 82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2 8.3工矿企业组织 矿企业组织形式。 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解我国近代商业、金融业 交通运输 9 交通运输与邮电业 学握我国近代第 产业的发展变化 2 95房地产业 10第十章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了解近代我国政府在管理职能、在工商2
19 四、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1.1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1.2 人口的增长、分布与流动 1.3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以及人 口的增长、分布及流动状况,掌握我国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2 2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2.1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2.2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 2.3 政府行为与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的 发展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租佃关 系及政府行为,掌握我国传统农业经济 的发展和成就。 2 3 第三章 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 3.1 古代社会的工商业发展概况 3.2 手工业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3.3 商业制度的变迁与市镇经济的发展 3.4 对外经济交流及其演变 3.5 重农抑商与工商业的发展 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制度、商业制度、 市镇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对外经济交流 的状况及其演变,掌握我国重农抑商的 经济指导思想及工商业的发展。 2 4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4.1 古代社会的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4.2 古代社会的货币与货币制度 4.3 古代社会的金融与信用 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货币及货币制度 的情况、金融与信用情况,掌握我国古 代社会的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2 5 第五章 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 5.1 传统中国的经济特征 5.2 古代中国的经济波动 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经济的特征及其 波动。 2 6 第六章 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的路 径选择 6.1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 6.2 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3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选择 了解世界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 响,掌握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及 路径选择。 2 7 第七章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7.1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7.2 政府的农业政策 7.3 农业近代化的迟滞及其原因 了解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 农业政策,掌握我国农业近代化的迟滞 原因。 2 8 第八章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8.1 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8.2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8.3 工矿企业组织 了解我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掌握我国近代工矿业的发展情况及工 矿企业组织形式。 2 9 第九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9.1 商业 9.2 金融业 9.3 交通运输与邮电业 9.4 旅游业 9.5 房地产业 了解我国近代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 业、邮电业、旅游业及房地产业的状况, 掌握我国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情 况。 2 10 第十章 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了解近代我国政府在管理职能、在工商 2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0.1政府职能转变 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情 10.2工商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况,了解我国财政金融体制的变迁,掌 10.3财政金融体制的变迁 握我国近代经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变 迁状况。 第十一章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 动 ”解我国近代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 11 11.1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求的变动情况,掌握近代我国经济增长 112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的变动 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状况。 11.3近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 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多 济发展条件与战略选择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基础和围 12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国 际环境,掌握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及计划 环坏境 2 经济体制的形成。 12.2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12.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十三章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 131计别经济体制的演变 了解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演变,掌挥 13 13.2工业化的全面铺开与曲折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曲 折发展及农村经济,掌握计划体制的绩 2 13.3计划体制下的农村经济 效分析。 13.4计划体制的绩效分析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的转 14 14.2转型时期的农村经济 型,掌握转型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 14.3转型时期的工业经济 业经济、第三产业及国民经济结构。 14.4转型时期的第三产业 14.5转型时期的国民经济结构 第十五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分 了解当代我政府职能、收入分配体 151政府的作用及其职能转鸡 15 15.2收入分配体制的转变 来经济发展的特征、历次的经济波动 2 153经济发据与经济波对 经济增长的方式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4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五、说明 本课程建议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为先修课程。课程教学中注意在将历史状况与中 国的现实及国外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及阐述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时,对先修理论的运用。 六、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30%平时(作业+平时考核)十70%期末考核(课程论文/ 开卷考试/调研报告)。 七、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建议教材: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1
20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0.1 政府职能转变 10.2 工商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10.3 财政金融体制的变迁 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情 况,了解我国财政金融体制的变迁,掌 握我国近代经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变 迁状况。 11 第十一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 动 11.1 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11.2 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的变动 11.3 近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 了解我国近代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 求的变动情况,掌握近代我国经济增长 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状况。 2 12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 济发展条件与战略选择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国 际环境 12.2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12.3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基础和国 际环境,掌握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及计划 经济体制的形成。 2 13 第十三章 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 13.1 计划经济体制的演变 13.2 工业化的全面铺开与曲折发展 13.3 计划体制下的农村经济 13.4 计划体制的绩效分析 了解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演变,掌握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曲 折发展及农村经济,掌握计划体制的绩 效分析。 2 14 第十四章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14.1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转 型 14.2 转型时期的农村经济 14.3 转型时期的工业经济 14.4 转型时期的第三产业 14.5 转型时期的国民经济结构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的转 型,掌握转型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工 业经济、第三产业及国民经济结构。 4 15 第十五章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分 析 15.1 政府的作用及其职能转变 15.2 收入分配体制的转变 15.3 经济发展与经济波动 15.4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当代我国政府职能、收入分配体制 等方面的转变情况,掌握新中国建国以 来经济发展的特征、历次的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五、说明 本课程建议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为先修课程。课程教学中注意在将历史状况与中 国的现实及国外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及阐述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时,对先修理论的运用。 六、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30%平时 (作业+平时考核)+70%期末考核(课程论文/ 开卷考试/调研报告)。 七、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建议教材:王玉茹 主编,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
参考书: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八、课程中英文简介 本课程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线,把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之中,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即1840年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1840 年以来中国由传统的、闭关自守和自我封闭的经济向被动地对外开放:以及1978年以来主 动对外开放转变的历史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 过程。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即近代化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1840 年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中国 经济:以及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中国经济现代化、市场 化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以更敏锐 的目光观察身边的经济问愿,从而培养提高他们应用经济学的能力。 This course,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puts the course of Chinese o moderiz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discusseson four themes.The first one is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1840.The second on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from traditional,closed-door economic policy to passiv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since 1840.The third one is the changing ou of initiativ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The forth one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a self-sufficient economy to a modem commodity and market economy since 1978.It divid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into three major historical stages.The firs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before 1840.The second is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to the modern economy from 1840 when China integrates into the world market to the time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The third is Chinese econom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in 1949. B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we can identify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mization and marketing It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have good understanding of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observe the economic issues with keen eyes,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leaming this course 《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0BL05515 学分 4.5 总学时 72 实验/上机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 Macroeconomics 21
21 参考书: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八、课程中英文简介 本课程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线,把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之中,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即 1840 年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1840 年以来中国由传统的、闭关自守和自我封闭的经济向被动地对外开放;以及 1978 年以来主 动对外开放转变的历史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 过程。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即近代化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1840 年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中国 经济;以及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中国经济现代化、市场 化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以更敏锐 的目光观察身边的经济问题,从而培养提高他们应用经济学的能力。 This course,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puts the course of Chines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worl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discusses on four themes. The first one is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1840.The second on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from traditional, closed-door economic policy to passiv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since 1840. The third one is the changing course of initiativ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forth one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a self-sufficient economy to a modern commodity and market economy since 1978. It divid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into three major historical stages. The firs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before 1840. The second is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to the modern economy from 1840 when China integrates into the world market to the time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third is Chinese econom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in 1949. B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can identify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ing. It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have good understanding of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bserve the economic issues with keen eye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learning this course. 《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0BL05515 学 分 4.5 总 学 时 72 实验/上机学时 实验:0 学时,上机:0 学时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 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 必修 适用专业 经济学、经济学(国际贸易 执笔人 周飞跃 审核人 王芳 先修课程 微现经济学 一、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 过研究经济中的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宏观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理解 法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问颗、主要概念和理论、经济政策。掌握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 具,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抽象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际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为进一步 学习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学生宏观经济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能 力,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拓展分析开放经济的国际视野。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方 法和研究工具等专业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宏观经济问题分析的能力,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 政策,增进税收等法律法规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及特点 1.3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掌握 1.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以及国民收 I.5名义GDP和实际GDP 入核算的方法。 1.6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眠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3圳因折的当费理论 2.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重点堂据凯恩断的消费理论, 2.4乘数论 、四部门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及 变动:理解乘数理论。 2.5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2.6二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2.7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S-LM模型 3.1投资的决定 熟悉IS曲线、LM曲线的推导: 掌握IS-LM模型分析方法。 3.2IS曲线 3
22 课程类别 必修 适用专业 经济学、经济学(国际贸易) 执 笔 人 周飞跃 审 核 人 王芳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 过研究经济中的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宏观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理解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问题、主要概念和理论、经济政策,掌握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 具,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抽象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际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为进一步 学习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学生宏观经济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能 力,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拓展分析开放经济的国际视野。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方 法和研究工具等专业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宏观经济问题分析的能力,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 政策,增进税收等法律法规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2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1.3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1.4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5 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1.6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及特点, 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掌握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以及国民收 入核算的方法。 8 2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2.1 均衡产出 2.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3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2.4 乘数论 2.5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2.6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2.7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重点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二、 三、四部门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及 变动;理解乘数理论。 8 3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 模型 3.1 投资的决定 3.2 IS 曲线 熟悉 IS 曲线、LM 曲线的推导; 掌握 IS-LM 模型分析方法。 8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3.3利率的决定 3.4LM曲线 3.5IS-LM分 第四 因民 了解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的 43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模型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动对 44常规总供给曲线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4.5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5.1失业的描述 5.2失业的原因 53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了解失业、通货膨胀的种类:掌 第六章宏观经济 彭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 6.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经济政策影响 6)时政政箭及其效里 了解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重点 6.3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掌握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财 6 6.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重点 6.5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 工具。了解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6.6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6?供拾管理的政的短期经济模型 7 8 73 北关系的 一种经济分机 第九意经济增长和经济周 9.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92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9.3增长核算方程 9.4新古典增长模型 了解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增长 的决定因素及经济周期的基本理 9.5内生增长理论 9.6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论,掌握增长核算方程、新古典 增长模型。 论的 要回 一加 描开 9.10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 济 10.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了解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两大 10.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流派别(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 8 10.3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10.4新凯思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分歧及共识。 10.5名义黏性
23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3.3 利率的决定 3.4 LM 曲线 3.5 IS-LM 分析 3.6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4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1 总需求曲线 4.2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4.3 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4.4 常规总供给曲线 4.5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了解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 推导;重点掌握总需求一总供给 模型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动对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8 5 第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5.1 失业的描述 5.2 失业的原因 5.3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5.4 通货膨胀的描述 5.5 通货膨胀的原因 5.6 通货膨胀的成本 5.7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了解失业、通货膨胀的种类;掌 握、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8 6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6.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经济政策影响 6.2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6.3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6.4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6.5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6.6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6.7 供给管理的政策 了解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重点 掌握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重点 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 工具。了解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8 7 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7.1 汇率和对外贸易 7.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应用 7.3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了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与调节的基本原理,掌握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的分析方法。 8 8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9.1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9.2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9.3 增长核算方程 9.4 新古典增长模型 9.5 内生增长理论 9.6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9.7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9.8 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9.9 乘数—加速数模型 9.10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了解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增长 的决定因素及经济周期的基本理 论,掌握增长核算方程、新古典 增长模型。 8 9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 10.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10.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0.3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 AD-AS 模型 10.4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10.5 名义黏性 了解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 流派别(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 分歧及共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