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电尽 的综合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第七章 转移电压比 的综合
◇7.1转移函数的性质 7.,2传输零点 令73传输零点s=0、∞的RC梯形网络实现 令74负实轴上传输零点的RC梯形网络实现 ◇7.5RC梯形网络的并联 7.6电压转移函数的LC梯形网络实现 77单边带载LC梯形网络的转移电压比 令7.8双边带载LC梯形网络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7.1 转移函数的性质 7.2 传输零点 7.3 传输零点S=0、∞的RC梯形网络实现 7.4 负实轴上传输零点的RC梯形网络实现 7.5 RC梯形网络的并联 7.6 电压转移函数的LC梯形网络实现 7.7 单边带载LC梯形网络的转移电压比 7.8 双边带载LC梯形网络 7.1 转移函数的性质 7.2 传输零点 7.3 传输零点s=0、∞的RC梯形网络实现 7.6 电压转移函数的LC梯形网络实现
§7-1转移函数的性质 用能量函数表示的双口复功率 o 2 U1()1「znZ12() U 22 2 U= ZI 2 0 H(S) U2(s)Z 21( 21 U1(s)21(3s) 22 策动点函数「策动点函数 正实函数 正实函数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7-1 转移函数的性质 一、用能量函数表示的双口复功率 ( ) ( ) ( ) ( ) ( ) ( ) ( ) 22 21 11 21 1 2 Y s Y s Z s Z s U s U s H s − = = = 1 1' 2 2' I1 I2 U1 N U2 I2 = 0 策动点函数 正实函数 策动点函数 正实函数 ⎥⎦⎤ ⎢⎣⎡ ⎥⎦⎤ ⎢⎣⎡ ⎥ =⎦⎤ ⎢⎣⎡ (2) ( ) (2) ( ) 21 21 22 11 12 21 II s Z Z Z Z UU s U = ZI
UI=U11+U22=∑Ul j=3 对二端口内 U7(s)I1(s) 部所有支路 ITZI进行求和 U2(3s) 12(S) 12 21 IzI=∑UI T =Z j=3 IZ I=2U,I=F(S)+sMo(s)+Vo(s) j=3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 = = + = b j j j T * * * U I U I U I 3 2 2 1 1 * U I * T T = I Z I ⎥⎥⎦⎤ ⎢⎢⎣⎡ ⎥⎦⎤ ⎢⎣⎡ ( ) ( ) ( ) ( ) 2 * 1 * 21 I s I s U s U s T ∑ = = b j j U j 3 * I Z I I * T T ( ) 1 ( ) ( ) 0 0 0 3 * V s s U F s sM s b j j = ∑ j = + + = I Z I I * T T 对二端口内 部所有支路 进行求和 Z Z T = 12 = 21 z z
2U Ij=IZI=F()+sMo(s)+Vo(s) 正实函数(非负(非负〈非负 个正定二次型的矩阵定义为正定矩阵,一个正实二 次型的矩阵可以定义为正实矩阵。 RLC二端口的Z参数矩阵是一个正实矩阵 I'ZI=ZuI(S)I1(S)+2Z2 Re[, 121+z22(s)I2(s) 设1=a计+j1,2=a2+jb2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11-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 ) ( ) 2 [ ] ( ) 2 ( ) * 21 1 2 22 2 1 * 11 1 * * Z I s I s Z Re I I Z I s I s TI ZI = + + 设I1 = a1+ jb1 , I2 = a2+ jb2 一个正定二次型的矩阵定义为正定矩阵,一个正实二 次型的矩阵可以定义为正实矩阵。 ( ) 1 ( ) ( ) 0 0 0 3 * V s s U F s sM s b j j ∑ j = = + + = * T T I I Z I 正实函数 非负 非负 非负 RLC二端口的Z参数矩阵是一个正实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