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士(1 入国而不存其士(2),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 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 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 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3);虽 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 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4),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 (5),上必有詻詻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者詻詻(8),焉可以长生 保国。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暗,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 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9),错者必先靡。是 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 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 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 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 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 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 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 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 埇者其地不育(10)。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注释] (1)本篇的主题为用贤亲士。作者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桀、纣等昏君对待贤人 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能否亲士用贤,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并进一步指出,国君要做 到亲士用贤,除了要有自任其难的爱士之心外,还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广泛采纳各色人才,让 他们各抒己见,面折廷争。这才是可以王天下、保国家的兼王之道。(2)入国:“入”疑“乂”之形误, 乂国即治国。(3)内:依俞樾校,当作“■”(即“退”)。(4)逼:同“嬖”。(5)弗:通“拂”。(6) 詻〔e)詻:同“谔谔”。()延延:通“炎炎”。(8)支苟:疑“交苛”二字形误。(9)错:同“厝 磨刀石。(10)埇( q i aoque):土地坚硬而瘠薄。 [白话] 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 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若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 怠慢遗弃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 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为天下盟主;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 来称霸诸侯;越王勾践被吴王战败受辱,终成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君
一 亲士(1) 入国而不存其士(2),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 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 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 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3);虽 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 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4),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 (5),上必有詻詻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者詻詻(8),焉可以长生 保国。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暗,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 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9),错者必先靡。是 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 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 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 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 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 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 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 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 埆者其地不育(10)。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注释] (1)本篇的主题为用贤亲士。作者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桀、纣等昏君对待贤人 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能否亲士用贤,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并进一步指出,国君要做 到亲士用贤,除了要有自任其难的爱士之心外,还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广泛采纳各色人才,让 他们各抒己见,面折廷争。这才是可以王天下、保国家的兼王之道。(2)入国:“入”疑“乂”之形误, 乂国即治国。(3)内:依俞樾校,当作“■”(即“退”)。(4)逼:同“嬖”。(5)弗:通“拂”。(6) 詻(è)詻:同“谔谔”。(7)延延:通“炎炎”。(8)支苟:疑“交苛”二字形误。(9)错:同“厝”, 磨刀石。(10) 埆(qiāoquè):土地坚硬而瘠薄。 [白话] 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 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若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 怠慢遗弃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 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为天下盟主;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 来称霸诸侯;越王勾践被吴王战败受辱,终成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君
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是因为他们都能忍辱负耻,以图复仇。最上的是不 遭失败,其次是失败而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 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不是没 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着无法满足的心。”所以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而一般人则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君子仕进顺利时不改变他的素志,不得志 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庸众之中,也终究没有怨尤之心。他们是有着自 信的人。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 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厌恶之后果的。所以倖臣与谗佞之辈 往往伤害君主。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上面必须有直言极谏 的下属,分辩议事的人争论锋起,互相责难的人互不退让,这才可以长养民 生,保卫国土 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 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谄谀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 难进,那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 被杀而失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 比如现在有五把锥子,一把最锋利,那么这一把必先折断。有五把刀 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干,高的树木最 易被伐,灵验的宝龟最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求雨。所以,比 干之死,是因为他抗直;孟贲被杀,是因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长 得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有大功。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们的所长 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持久。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 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应居于此位;凡是 不胜任其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当享有此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 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 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 让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 英才。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 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 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之道。所以大地不昭昭为明(而 美丑皆收),大水不潦潦为大(而川泽皆纳),大火不燎燎为盛(而草木皆 容),王德不尧尧为高(而贵贱皆亲),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 象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 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做王的人深恩厚泽不出 宫中,就不能流遍全国
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是因为他们都能忍辱负耻,以图复仇。最上的是不 遭失败,其次是失败而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 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不是没 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着无法满足的心。”所以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而一般人则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君子仕进顺利时不改变他的素志,不得志 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庸众之中,也终究没有怨尤之心。他们是有着自 信的人。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 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厌恶之后果的。所以倖臣与谗佞之辈 往往伤害君主。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上面必须有直言极谏 的下属,分辩议事的人争论锋起,互相责难的人互不退让,这才可以长养民 生,保卫国土。 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 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谄谀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 难进,那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 被杀而失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 比如现在有五把锥子,一把最锋利,那么这一把必先折断。有五把刀, 一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干,高的树木最 易被伐,灵验的宝龟最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求雨。所以,比 干之死,是因为他抗直;孟贲被杀,是因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长 得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有大功。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们的所长。 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持久。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 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应居于此位;凡是 不胜任其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当享有此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 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 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 让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 英才。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 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 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之道。所以大地不昭昭为明(而 美丑皆收),大水不潦潦为大(而川泽皆纳),大火不燎燎为盛(而草木皆 容),王德不尧尧为高(而贵贱皆亲),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 象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 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做王的人深恩厚泽不出 宫中,就不能流遍全国
二修身(1 君子战虽有陈(2),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 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 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 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扦之声,无 出之口;杀伤人之孩(3),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 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 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岀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 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 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4),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 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 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5),反其 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 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6)。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 未尝有也。 [注释] (1)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 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 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2)陈:同“阵”。(3)孩:毕沆云:“当读如根之芰。”(4)辩:同雏辨 (5)彼:借为“非”。情:为“惰”之形讹。(6)戴:同“载” [白话] 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 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 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 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 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 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 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 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 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 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 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 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 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 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
二 修身(1) 君子战虽有陈(2),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 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 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 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 出之口;杀伤人之孩(3),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 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 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 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 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4),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 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 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5),反其 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 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6)。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 未尝有也。 [注释] (1)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 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 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2)陈:同“阵”。(3)孩:毕沆云:“当读如根荄之荄。”(4)辩:同“辨”。 (5)彼:借为“非”。情:为“惰”之形讹。(6)戴:同“载”。 [白话] 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 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 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 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 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 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 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 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 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 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 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 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 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 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
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 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 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 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 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 诸己。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 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 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 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善不从本 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 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 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 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 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 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 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 诸己。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 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 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 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善不从本 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 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 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所染(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 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 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2),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 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 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 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 太宰齬,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 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 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 论人而佚于治官(3)。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 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 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 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4)”。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 (1)本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 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2)推哆 (chi):桀臣。(3)佚:同“逸”。(4)堪:当读为“湛”,浸染之 [白话]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 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 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 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 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 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 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 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 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 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
三 所染(1)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 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 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2),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 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 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 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 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 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 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 论人而佚于治官(3)。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 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 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 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4)”。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 (1)本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 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2)推哆 (chǐ):桀臣。(3)佚:同“逸”。(4)堪:当读为“湛”,浸染之意。 [白话]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 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 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 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 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 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 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 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 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 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