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 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髙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徳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 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l、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16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 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 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 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 19 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 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 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 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 家(德鲁克)提出的。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称为(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 我评价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17 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 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 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 19 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 1862 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 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 家(德鲁克)提出的。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称为(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 我评价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査,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 内部动力.(4.1)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 其存在的知识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 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 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18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 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 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 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 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 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 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 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 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 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髙高的几类心理 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19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 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 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 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 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 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 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 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 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 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 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 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 技能. 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 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 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0 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 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 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 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 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 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 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 技能. 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 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 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 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