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步骤一)。“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莫 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步骤二)。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步骤三) 鉴赏: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 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 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 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 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箱初渡河”,点 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 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箱,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 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 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 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 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 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 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 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 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 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 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 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 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步骤一)。“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莫 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步骤二)。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步骤三)。 鉴赏: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 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 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 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 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 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 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 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 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 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 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 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 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 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 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 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 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 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
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 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 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 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 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 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 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一—感 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 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 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 字,更见推敲之功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高之辞。楼兰:西汉时 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颔联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 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 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 赅(步骤二)。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步骤三)。 鉴赏:《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 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 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
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 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 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 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 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 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 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 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 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 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 字,更见推敲之功。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 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颔联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 分)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 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 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 赅(步骤二)。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步骤三)。 鉴赏:《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 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 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
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 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 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 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 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 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 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 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 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 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啐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 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 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 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 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 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 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 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 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 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 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 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 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
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 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 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 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 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 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 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 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 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 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 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 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 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 “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 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 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 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 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 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 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 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 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
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 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鸽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步骤一)。把历史上得意君王 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 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步骤二)。共同传递出 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步骤三)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 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 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鉴赏:《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 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 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 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 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 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 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 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 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 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 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微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 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
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 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步骤一)。把历史上得意君王 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 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步骤二)。共同传递出 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步骤三)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 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 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鉴赏:《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 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 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 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 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 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 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 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 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 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 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 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
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菲美好的时光和 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 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 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 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 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 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 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 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 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 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 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 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 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 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 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 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 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 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 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 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 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 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 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 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 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 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 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 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 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 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 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 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 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 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 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 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 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 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 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 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 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 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 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 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 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 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 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 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 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 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