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箔”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的位置颇为重要, 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此句写 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 情的过渡。“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娄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 起。按常理,风雨将至,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时要敞开四面的窗户,原因 何在呢?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在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疑问。 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欣赏的乃是 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冲刷这重峦 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他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 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 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表现出来,动 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岩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谷: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 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步骤一)。诗人为我 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步骤二)。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 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步骤三) 鉴赏:《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 怀古名篇之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 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 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 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 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 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
第三句,“箔”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的位置颇为重要, 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此句写 “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 情的过渡。“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搂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 起。按常理,风雨将至,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时要敞开四面的窗户,原因 何在呢?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在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疑问。 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欣赏的乃是 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冲刷这重峦 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他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 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 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表现出来,动 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 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步骤一)。诗人为我 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步骤二)。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 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步骤三)。 鉴赏:《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 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 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 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 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 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 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
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 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 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 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 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 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 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 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 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 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鸟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 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鸟衣巷的 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 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 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 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鸟 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 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 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槍 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 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 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 想象力。晋傅成《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 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 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 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鸟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 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
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 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 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 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 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 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 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 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 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 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 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 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 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 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 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 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 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 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 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 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 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 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 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 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 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 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
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 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卜算子·黄州定惠隐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冬,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 问:简析上阕“缺月”“漏断”“孤鸿”几个意象的作用。 答:词首二句,描绘了残缺之月、疏落之梧桐,断尽之滴漏诸寒瑟、凄冷 的意象,层层渲染(步骤一)。组成了一幅萧瑟、寂静的寒夜之景(步骤二)。 隐喻了词人所处的阴冷、暗淡的社会政治环境,烘托了词人孤寂无眠的心情(步 骤三)。 鉴赏: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意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農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 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 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 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遑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 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 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 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 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 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1”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
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 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卜算子•黄州定惠隐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冬,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 问:简析上阕“缺月”“漏断”“孤鸿”几个意象的作用。 答:词首二句,描绘了残缺之月、疏落之梧桐,断尽之滴漏诸寒瑟、凄冷 的意象,层层渲染(步骤一)。组成了一幅萧瑟、寂静的寒夜之景(步骤二)。 隐喻了词人所处的阴冷、暗淡的社会政治环境,烘托了词人孤寂无眠的心情(步 骤三)。 鉴赏: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 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 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 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 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 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 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 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 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
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 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 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就是宜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 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 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 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 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 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 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 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 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 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 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 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 手法的运用的。 鉴赏:头一句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表现出出行之早,驼褐是一种用兽毛 制成的兽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早也不言而喻 星斗阑干分外明”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月明则星稀,星斗纵横,而且 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的夜晚,露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更重要的还 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 天上的星斗反衬得“分外明”,突出出行之早。 第三句以“梦”和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味,说明诗人睡 意未消,过小桥是仍在做梦,进一步突出出行之早。 第四句从听觉来判断,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 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反衬出深夜的沉寂,只有梦 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过桥,又突出出行之早。诗人才感到寂寞,而“无人”又 表现出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意思,即四周无人、无声所引起的孤独感。 巩固训练: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 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 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 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 手法的运用的。 鉴赏:头一句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表现出出行之早,驼褐是一种用兽毛 制成的兽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早也不言而喻, “星斗阑干分外明”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月明则星稀,星斗纵横,而且 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的夜晚,露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更重要的还 在于“写明”是为了 “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 天上的星斗反衬得“分外明”,突出出行之早。 第三句以“梦”和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味,说明诗人睡 意未消,过小桥是仍在做梦,进一步突出出行之早。 第四句从听觉来判断,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 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反衬出深夜的沉寂,只有梦 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过桥,又突出出行之早。诗人才感到寂寞,而“无人”又 表现出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意思,即四周无人、无声所引起的孤独感。 巩固训练: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