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 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 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 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 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 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廈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廈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 走来一匹廈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 个浪 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 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 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 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它包括 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 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 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 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 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 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 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 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 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 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 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它包括 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 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 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 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 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 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 “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 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 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 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 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 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 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 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 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 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 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 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 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 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 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 “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 “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 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 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 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 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 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 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 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 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
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 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 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 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 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 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 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 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 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景物时采用直 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 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 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巩固练习: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这是一幅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二)。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 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 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步骤三)。 鉴赏: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 界的追求
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 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 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 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 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 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 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 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 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 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 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 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巩固练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这是一幅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二)。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 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 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步骤三)。 鉴赏: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 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 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 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 如世外桃源。山雨初,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 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 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 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 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 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 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 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 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 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 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 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 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 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 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1”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 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 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 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 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 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 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 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 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 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 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 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 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 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 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 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 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 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 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 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 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 丰富,耐人寻味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 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 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步骤一)。这 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 气势(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三)。 鉴赏:“西楼”即诗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怒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 它的位置当是依山面海。此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渲染了一种“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并披示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人一种崇高的审美感受。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 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 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 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 钧,十足显示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的 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 人赞叹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 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 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 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 丰富,耐人寻味。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 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 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步骤一)。 这 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 气势(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三)。 鉴赏:“西楼”即诗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 它的位置当是依山面海。此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渲染了一种“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并披示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人一种崇高的审美感受。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 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 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 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 钧,十足显示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的 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 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