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俍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俍( lia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髙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 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 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上阕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词,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词人什 么样的情感 考査角度二: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 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 路难》,“行路难”是“诗眼”。从髙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 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2.鉴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 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 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査, 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 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3.鉴赏炼句型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 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 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4.鉴赏风格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 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 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 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 典题探究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 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 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 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上阕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词,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词人什 么样的情感? 考查角度二: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 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 路难》,“行路难”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 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2.鉴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 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 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 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 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3.鉴赏炼句型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 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 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4.鉴赏风格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 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 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 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 典题探究
1.诗眼型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 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 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 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 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 “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 “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 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 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 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炼字型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 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 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 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 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 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炼句型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
1.诗眼型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 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 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 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 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 “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 “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 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 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 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炼字型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 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 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 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 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 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炼句型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