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些艺术形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后,已 逐渐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文化符号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 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一—苏轼)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一些艺术形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后,已 逐渐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文化符号。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 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 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 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 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 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 (缺月挂疏桐,断漏人出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苏轼) 诗中的意象“缺月”“疏桐”“漏断”“孤鸿”“枝 寒”(外在的)与“独”“缥缈”“恨”“寂 寞”“冷”(内在的)等感情色彩结合起来构成了孤 独、凄凉的气氛(意境),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 表达的是诗人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 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 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断漏人出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苏轼) 诗中的意象“缺月”“疏桐”“漏断”“孤鸿”“枝 寒”(外在的)与“独”“缥缈”“恨”“寂 寞”“冷”(内在的)等感情色彩结合起来构成了孤 独、凄凉的气氛(意境),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 表达的是诗人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凡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意象,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物,而绝非作者的顺手拈来;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塑造形象,或借助 意象,并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营造出感人的意境。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①“残”“暗”“寒”三字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加 以赏析。 参考答案:风,本来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 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 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 “风”“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这些即是景 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就是情景交融
凡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意象,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物,而绝非作者的顺手拈来;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塑造形象,或借助 意象,并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营造出感人的意境。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①“残”“暗”“寒”三字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加 以赏析。 参考答案:风,本来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 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 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 “风”“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这些即是景 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就是情景交融。 (这首诗是怎样表达对朋友的关切的?)
回顾:意境、景象、画面、氛围 孤寂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 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恬静优美: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萧瑟凄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回顾:意境、景象、画面、氛围 孤寂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 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苏轼 恬静优美: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萧瑟凄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 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实结合是一种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 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 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实结合是一种表现手法(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