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检查部位内容 手法 注意 1 腹部视诊 (1)体表标志: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 前上棘 腹股沟、脐。(图 标志 (2)分区法(图) 及分 ①4风法:桶讨脐做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右 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四区:②9区法:用2条 水平线和2条垂直线将腹部划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为两 侧肋骨最低点连线。 下水平线为两侧路前上棘的连线: 重 直线为髂前上棘与腹中线连线中点的垂直线。包括:腹上 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左右腰区,腹下区、左右酵区。 ③7区法:在九分法的基础上将两侧腹部的三区改为通过 脐的水平线分为上下两区,包括:左上腹部、左下腹部、 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 视诊 (1)被检查者仰卧,充分暴露腹部,双腿屈曲,放松腹肌, 充分暴露,自切线 方法检查者在其右侧,自上而下视诊全腹。 方向观察。 (2)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一水平,自侧面切线 方向观察。 视 (1)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 若发现腹壁静脉出 内容 (2)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 张须在触诊中检查 (3)皮疹、瘢痕、疝等。 血流方向。 腹部浅触 体位 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放松腹肌,检 据被检查者双腿屈 诊和深触 查者在其右侧。 曲。张口呼吸。 腹部 ()病被检查者张口缓授作腹式呼吸, 使腹部肌肉放松 检查前温暖双手, 浅触 (2)检查者应手温暖,右前臂应在被检查者的腹部表面同 动作轻柔,每个区 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被检者适应片刻,并 域检查完毕后手应 法 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 离开腹壁,下压涿 (3)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找,应避免用指尖猛戰陶壁。拾查 度约1cm。 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 不能停留在 整个腹壁上移动 (4)检查顺序: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 (5)浅部触诊时,使腹壁压陷约1cm,触诊腹壁的紧张度 有无浅表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 (6)深触诊。 液波震颤 体位同前。 及腹部包液波 (1)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被检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 液波震额提示胞脑 块轴诊 震飘 并拢稍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 内大量游离液体 (2)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手掌尺 (3000-4000m1). 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腹部 (1)腹部包块触诊常用滑动触诊法和双手触诊法。 重点掌握滑动触诊 包块 (2)滑动触诊法:在被检者呼气时利用腹壁的松弛,将稍 法。 触诊 变曲而并拢的手指逐渐压向腹腔后壁的脏器或包块,并连 了银冲未钟诊法的 ( 同该处的胞壁皮肤一記,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了留 特点和应用时机。 部深 脏器或包块的形状与大小。若触及包块,沿长轴方向滑动 触及包块时应注意 16
16 序号 检查部位 内容 手法 注意 1 腹部视诊 腹部 体表 标志 及分 区 (1)体表标志: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 髂前上棘、腹股沟、脐。(图) (2)分区法(图) ① 4 区法:通过脐做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右 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四区;② 9 区法:用 2 条 水平线和 2 条垂直线将腹部划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为两 侧肋骨最低点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垂 直线为髂前上棘与腹中线连线中点的垂直线。包括:腹上 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左右腰区,腹下区、左右髂区。 ③ 7 区法:在九分法的基础上将两侧腹部的三区改为通过 脐的水平线分为上下两区,包括:左上腹部、左下腹部、 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 视诊 方法 (1)被检查者仰卧,充分暴露腹部,双腿屈曲,放松腹肌, 检查者在其右侧,自上而下视诊全腹。 (2)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一水平,自侧面切线 方向观察。 充分暴露,自切线 方向观察。 视诊 内容 (1)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 (2)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 (3)皮疹、瘢痕、疝等。 若发现腹壁静脉曲 张须在触诊中检查 血流方向。 2 腹部浅触 诊和深触 诊 体位 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放松腹肌,检 查者在其右侧。 嘱被检查者双腿屈 曲,张口呼吸。 腹部 浅触 诊手 法 (1)嘱被检查者张口缓慢作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放松。 (2)检查者应手温暖,右前臂应在被检查者的腹部表面同 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被检者适应片刻,并 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 (3)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 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 整个腹壁上移动。 (4)检查顺序: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 (5)浅部触诊时,使腹壁压陷约 1cm,触诊腹壁的紧张度、 有无浅表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 (6)深触诊。 检查前温暖双手, 动作轻柔,每个区 域检查完毕后手应 离开腹壁,下压深 度约 1cm。 3 液波震颤 及腹部包 块触诊 体位 同前。 液波 震颤 (1)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被检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 并拢稍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 (2)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手掌尺 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液波震颤提示腹腔 内大量游离液体 (3000-4000ml)。 腹部 包块 触诊 (腹 部深 (1)腹部包块触诊常用滑动触诊法和双手触诊法。 (2)滑动触诊法:在被检者呼气时利用腹壁的松弛,将稍 变曲而并拢的手指逐渐压向腹腔后壁的脏器或包块,并连 同该处的腹壁皮肤一起,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了解 脏器或包块的形状与大小。若触及包块,沿长轴方向滑动。 重点掌握滑动触诊 法。 了解冲击触诊法的 特点和应用时机。 触及包块时应注意
触 (3)冲击触诊法浮沉触诊法):在大量腹水时,触诊肝、包块的位置、大小、 ,右手三指并拢,垂直放在检查 形态、质地、压痛 移动度 的器官或包块。(图) (4)双手触诊法:用左手把被检查的区域或器官固定于 定的位置,并将其略推向右手方向,同时右手随被检者的 胞式呼吸运动进行轴诊。(图) 4 腹壁紧张 体位同前。 度、腹 腹壁 (1)常用浅部触诊法。 压痛与反 紧米 (2)腹壁紧张度正常(柔软):按压时腹部有一定弹性, 跳痛检杏 度 旧无肌紧张或抵抗,亦不饱满。 3)腹壁紧张度增加:触诊时腹壁有明显紧张强直呈木板 状 检查者手指不易下压,有明显抵抗感觉 (4)腹壁紧张度减低:当手指按压时腹壁软弱无力,失去 弹性。 压痛 (1)常用深压触诊法(插入触诊法)。方法:用食指和中 掌握压痛、反珠痛 指两指并拢,垂直慢慢向深部施压,同时询问被检查者是 检查方法,腹部主 跳桶 否疼痛,确定局限性压痛的部位。 要压痛点的位置。 (2)检查者用手触诊腹部各处,特别是与各脏器有关的部 腹膜有压痛常为炎 位(如上腹部、脐部、右肋下、左腹下、麦氏点等),观察 症、结石、结核、 压痛。(图) 种窟等所致。 《3)拾考用手针诊被杏著部出现居后王指可 反跳痛阳性提示炎 原处稍停片刻, 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 症累及腹膜壁层。 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称为反跳痛。 肝脏触诊 体位同前。 及肝上下 肝脏 (1)检查前训练被检查者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放松。检配合被检查者呼吸 径叩诊测 轴诊 查时自脐水平开始(若肝脏明显肿大可自右酪窝开始),分 滑动触诊,右手不 别沿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进行触诊 离开腹噬 (2)单手触诊:右手掌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 注意右手下压略伊 侧腹部,掌指关节伸直,四指并拢,使食指和中指的指端 于腹壁下降,上抬 指向肋缘。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 略慢于腹壁上升, 气时,毛指向前上抑触下移的肝缘 。如此反复进行手指不 造成2次机会迎触 能离开腹壁, 自右髂前上棘水平并逐渐向肝缘滑动, 直到 肝脏 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前正中线上至触及肝缘或剑突为 止)。(图) (3)双手触诊: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相当于 11、12肋骨与其稍下方的部位),拇指张开,置于右季肋 部, 其方法同单手触诊法。(图) ④)触诊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硬度、形态、压痛、边线 和表面情况等。 肝上(1)肝上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腋中线和右肩胛线分别 注意区分肝相对浊 下轻叩诊,当由清音转至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相对浊音界)。肝 音界与绝对浊音 叩诊 上界上述三条线上分别为第5,7,10肋间。 17
17 触 诊) (3)冲击触诊法(浮沉触诊法):在大量腹水时,触诊肝、 脾、包块等需要冲击触诊。右手三指并拢,垂直放在检查 部位,用指腹迅速冲击腹壁(指腹不离开腹壁)感知腹腔内 的器官或包块。(图) (4)双手触诊法:用左手把被检查的区域或器官固定于一 定的位置,并将其略推向右手方向,同时右手随被检者的 腹式呼吸运动进行触诊。(图) 包块的位置、大小、 形态、质地、压痛、 移动度。 4 腹壁紧张 度、腹部 压痛与反 跳痛检查 体位 同前。 腹壁 紧张 度 (1)常用浅部触诊法。 (2)腹壁紧张度正常(柔软):按压时腹部有一定弹性, 但无肌紧张或抵抗,亦不饱满。 (3)腹壁紧张度增加:触诊时腹壁有明显紧张强直呈木板 状,检查者手指不易下压,有明显抵抗感觉。 (4)腹壁紧张度减低:当手指按压时腹壁软弱无力,失去 弹性。 压痛 与反 跳痛 (1)常用深压触诊法 (插入触诊法)。方法:用食指和中 指两指并拢,垂直慢慢向深部施压,同时询问被检查者是 否疼痛,确定局限性压痛的部位。(图) (2)检查者用手触诊腹部各处,特别是与各脏器有关的部 位(如上腹部、脐部、右肋下、左腹下、麦氏点等),观察 压痛。(图) (3)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 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 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称为反跳痛。 掌握压痛、反跳痛 检查方法,腹部主 要压痛点的位置。 腹膜有压痛常为炎 症、结石、结核、 肿瘤等所致。 反跳痛阳性提示炎 症累及腹膜壁层。 5 肝脏触诊 及肝上下 径叩诊测 量 体位 同前。 肝脏 触诊 (1)检查前训练被检查者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放松。检 查时自脐水平开始(若肝脏明显肿大可自右髂窝开始),分 别沿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进行触诊。 (2)单手触诊:右手掌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 侧腹部,掌指关节伸直,四指并拢,使食指和中指的指端 指向肋缘。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 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不 能离开腹壁,自右髂前上棘水平并逐渐向肝缘滑动,直到 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前正中线上至触及肝缘或剑突为 止)。(图) (3)双手触诊: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相当于 11、12 肋骨与其稍下方的部位),拇指张开,置于右季肋 部,右手进行触诊,其方法同单手触诊法。(图) (4)触诊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硬度、形态、压痛、边缘 和表面情况等。 配合被检查者呼吸 滑动触诊,右手不 离开腹壁。 注意右手下压略快 于腹壁下降,上抬 略慢于腹壁上升, 造成 2 次机会迎触 肝脏。 肝上 下径 叩诊 (1)肝上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腋中线和右肩胛线分别 叩诊,当由清音转至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相对浊音界)。肝 上界上述三条线上分别为第 5,7,10 肋间。 注意区分肝相对浊 音界与绝对浊音 界
测量(2)肝下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由腹部鼓音区掌握肝浊音界消失 往上即,制音变为冲音处即为肝下界 与扩大的临床意 (3)用(1)法叩出的肝上界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 义。 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则浊音变为实 音,此处的肝不再为肺遮盖而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 音界。(图)肝下界叩诊不如触诊准确,常以触得的肝缘为 肝下界,也可两者相配合引证 (4)正常肝脏于肋下≤1cm,剑突下≤3-5cm ,测量肝上界 (该肋间上缘) 至肝下缘(或肋缘)的垂直距离,正常约 911cm。肝大的测量包括,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 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第二测量:右 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第三测量:前正中线 上,刻空其底第至肝下终的距离图) (5)肝浊音界减小或消失见于消化道穿孔。肝脏弥漫性 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 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6 urphy征体位同前。 注意区分urphy 检查 方法 (1)检查者以左手掌放在被检者的右肋缘以上,四指与肋 征阳性与胆囊压痛 骨垂直交叉,左手拇指放在胆囊点,即右腹直肌外缘与 的异同 交界处。 (2)拇指用力按压腹壁,嘱被检者深吸气。观察被检者的 面容表情。 阳性 (1)表情痛苦,突然屏气,称Murphy征阳性, 表现 (2)只有压痛而无吸气动作中断或停止,不能称为Muph 征阳性,而应称为胆囊压痛, 脾脏触诊体位(1)仰卧位: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 放松腹肌。 (2)侧卧位: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 屈曲,放松左侧腹肌。 方法 (1)嘱被检查者作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放松。 侧卧位触诊时左腿 (2)触诊手法: 屈曲,目的是使脾 ①单手触诊法:用于检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出较表浅的脉 脏表面皮肤肌肉放 与肋号方向大致成垂直,(图) 易于检查 以滑动触诊法逐渐移向肋弓。具 牌脏肿大时需注 体方法及要点同肝脏触诊 其大小、质地、边 ②双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肿大而位置较深脾脏。检查者左 缘和表面情况,有 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 无压痛及摩擦感 后向前托起,右手同单手触诊法。 (3)仰卧位触诊:位置表浅的脾脏可采取单手触诊法,位 置深在的脾脏采取双于触诊法。 (4)侧卧位触诊:用于检查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脾 脏。一般采取双手触诊法,方法同前。 脾脏(1)测量方法:按肿大程度从甲乙线、甲丙线和丁戊线进 18
18 测量 (2)肝下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由腹部鼓音区 往上叩,鼓音变为浊音处即为肝下界。 (3)用(1)法叩出的肝上界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 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 1-2 肋间,则浊音变为实 音,此处的肝不再为肺遮盖而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 音界。(图)肝下界叩诊不如触诊准确,常以触得的肝缘为 肝下界,也可两者互相配合引证。 (4)正常肝脏于肋下≤1cm,剑突下≤3-5cm。测量肝上界 (该肋间上缘)至肝下缘(或肋缘)的垂直距离,正常约 9-11cm。肝大的测量包括,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 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第二测量:右 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第三测量:前正中线 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图) (5)肝浊音界减小或消失见于消化道穿孔。肝脏弥漫性增 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 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掌握肝浊音界消失 与扩大的临床意 义。 6 Murphy征 检查 体位 同前。 注意区分 Murphy 征阳性与胆囊压痛 的异同。 方法 (1)检查者以左手掌放在被检者的右肋缘以上,四指与肋 骨垂直交叉,左手拇指放在胆囊点,即右腹直肌外缘与肋 弓交界处。 (2)拇指用力按压腹壁,嘱被检者深吸气。观察被检者的 面容表情。 阳性 表现 (1)表情痛苦,突然屏气,称 Murphy 征阳性。 (2)只有压痛而无吸气动作中断或停止,不能称为 Murphy 征阳性,而应称为胆囊压痛。 7 脾脏触诊 体位 (1)仰卧位: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 放松腹肌。 (2)侧卧位: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 屈曲,放松左侧腹肌。 方法 (1)嘱被检查者作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放松。 (2)触诊手法: ① 单手触诊法:用于检查明显肿大而位置又比较表浅的脾 脏。右手掌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方向大致成垂直,(图)自 脐平面开始,配合呼吸,以滑动触诊法逐渐移向肋弓。具 体方法及要点同肝脏触诊; ② 双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肿大而位置较深脾脏。检查者左 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 7-10 肋处,试将其脾从 后向前托起,右手同单手触诊法。 (3)仰卧位触诊:位置表浅的脾脏可采取单手触诊法,位 置深在的脾脏采取双手触诊法。 (4)侧卧位触诊:用于检查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脾 脏。一般采取双手触诊法,方法同前。 侧卧位触诊时左腿 屈曲,目的是使脾 脏表面皮肤肌肉放 松,易于检查。 脾脏肿大时需注意 其大小、质地、边 缘和表面情况,有 无压痛及摩擦感 等。 脾脏 (1)测量方法:按肿大程度从甲乙线、甲丙线和丁戊线进
肿大行测量。(图) 及分 (2)脾脏肿大分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超过 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 重度。 8 移动性浊 体位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放松腹肌,检 两侧叩诊均出现浊 音检查 杏者在其右侧。 音变为鼓音方可认 方法 (1)从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至鼓音变为浊音处,固定 为移动性浊音阳 叩诊板指位置不动(不离开皮肤)。 (2)嘱被检者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 变化。若仍为浊音,移动浊音阴性:若变为鼓音,则须进 一步验证对侧,由该位置开始向右侧移动板指继续叩诊, 叩得浊音后嘱被检者向左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 调有无变化,浊音再次变为鼓音,提示移动性浊音阳性 9 振水音检体位同前。 方法 (1)检查者以一耳凑近上腹部或将听诊器放在上腹部,用 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如胃内有液体存在,可听到空气与 液体撞击的声音即振水音 。(图) (2)正常人在餐后或饮大量液体时可有上腹部振水音,若 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 或胃扩张。 10肾脏检查视诊视诊观察两侧肾区是否对称,有无隆起。 触诊 般采用双手触诊法 正常情况下,肾匪 (1)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嘱患者深腹式呼吸 一般不易触及,有 (2)触诊右肾时,检查者将左手掌托住被检者右腰部并向 时可触到右肾下 上推,右手掌平放于同侧右上腹部,将微弯的手指末端放 极。身材瘦长者 在助弓的下方,利用被拾者腹式呼吸运动的牌气末,将之 肾下垂、游走将或 手逐渐探入深部,直抵后腹壁,双手夹触肾脏, 如两手已 肾代偿性增大时 经相近而尚未触知肾脏,则应让被检者作深吸气,此时肾 肾较易触到。 脏下降,则可在两手之间触及肾的大部或下端,呼气时, 肾脏肿大见于肾玉 肾脏可在两手中滑出(图)。触诊左肾时,检查者左手从被 积水或积脓、肾肿 检查者前方绕至左侧后腰部,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右手触 启、名囊肾等」 诊方法同上。(图) 肾脏触诊时要注意 (3)必要 可取站立位触诊肾脏,被检侧的下肢微弯并成 其大小、形状、质 松,检查者位于被检者的右侧,以双手触诊法触摸双肾。 地、压痛等。 当肾下垂或游走肾时,立位较易触到。 肾和输尿管发生病变时,在其走形路径上的特定体表投影 肋脊点和肋腰点压 处可出现压痛占 痛,提示肾盂肾炎 ①季肋点:第10肋骨前端 肾脓肿或肾结核 ②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炎性疾患。 ③中输尿管点:两髂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所做垂直 上输尿管点或中输 线的交点,相当于输尿管进入骨盆腔处。 尿管点压痛,提示 0助脊占.第12助骨与着柱的夹角圆占,又称助眷角 输尿管结石、结核 ⑤肋腰点: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项点,又称肋腰角 或化脓性炎症。 19
19 肿大 及分 度 行测量。(图) (2)脾脏肿大分度:脾缘不超过肋下 2cm 为轻度,超过 2cm 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 重度。 8 移动性浊 音检查 体位 被检查者仰卧,正确暴露腹部,双腿屈曲,放松腹肌,检 查者在其右侧。 两侧叩诊均出现浊 音变为鼓音方可认 为移动性浊音阳 性。 方法 (1)从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至鼓音变为浊音处,固定 叩诊板指位置不动(不离开皮肤)。 (2)嘱被检者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 变化。若仍为浊音,移动浊音阴性;若变为鼓音,则须进 一步验证对侧,由该位置开始向右侧移动板指继续叩诊, 叩得浊音后嘱被检者向左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 调有无变化,浊音再次变为鼓音,提示移动性浊音阳性。 9 振水音检 查 体位 同前。 方法 (1)检查者以一耳凑近上腹部或将听诊器放在上腹部,用 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如胃内有液体存在,可听到空气与 液体撞击的声音即振水音。(图) (2)正常人在餐后或饮大量液体时可有上腹部振水音,若 在清晨空腹或餐后 6-8 小时以上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 或胃扩张。 10 肾脏检查 视诊 视诊观察两侧肾区是否对称,有无隆起。 触诊 一般采用双手触诊法。 (1)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嘱患者深腹式呼吸。 (2)触诊右肾时,检查者将左手掌托住被检者右腰部并向 上推,右手掌平放于同侧右上腹部,将微弯的手指末端放 在肋弓的下方,利用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的呼气末,将右 手逐渐探入深部,直抵后腹壁,双手夹触肾脏。如两手已 经相近而尚未触知肾脏,则应让被检者作深吸气,此时肾 脏下降,则可在两手之间触及肾的大部或下端,呼气时, 肾脏可在两手中滑出(图)。触诊左肾时,检查者左手从被 检查者前方绕至左侧后腰部,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右手触 诊方法同上。(图) (3)必要时可取站立位触诊肾脏,被检侧的下肢微弯并放 松,检查者位于被检者的右侧,以双手触诊法触摸双肾。 当肾下垂或游走肾时,立位较易触到。 正常情况下,肾脏 一般不易触及,有 时可触到右肾下 极。身材瘦长者, 肾下垂、游走肾或 肾代偿性增大时, 肾较易触到。 肾脏肿大见于肾盂 积水或积脓、肾肿 瘤、多囊肾等。 肾脏触诊时要注意 其大小、形状、质 地、压痛等。 肾和输尿管发生病变时,在其走形路径上的特定体表投影 处可出现压痛点。 ①季肋点:第 10 肋骨前端。 ②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③中输尿管点:两髂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所做垂直 线的交点, 相当于输尿管进入骨盆腔处。 ④肋脊点:第 12 肋骨与脊柱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脊角。 ⑤肋腰点:第 12 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腰角。 肋脊点和肋腰点压 痛,提示肾盂肾炎、 肾脓肿或肾结核等 炎性疾患。 上输尿管点或中输 尿管点压痛,提示 输尿管结石、结核 或化脓性炎症
叩诊 (1)通常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背后 当肾区有叩击痛时 (2)拾查者左毛堂平放在被检查者的督区(即助眷角处 表明该侧肾脏或肾 (3)右手握拳,用轻至中等强度的力量叩击左手背2-3次 周有炎症现象。 双侧用力要均匀,询问有无叩击痛,并双侧对比。 11 膀胱检杏 膀胱 用于判断有无尿储留,一般采用单手滑行触诊法。 正常膀胱不易触 触诊 志者仰卧位,两龈屈曲。检查者以右手自脐水平开始向助 骨方向触摸,触及包块后应详细检查其性质,以鉴别是否 膀胱张大多见干 为胀大的膀胱 道梗阻 脊髓病 胀大的膀胱为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的类圆形囊性包块。 所致尿潴留:也可 膀胱 对膀胱触诊结果不满意时使用。 见于昏迷、腰椎或 叩诊 叩诊方向从耻骨联合上方开始,自上往下,由鼓音变浊音, 骶椎麻醉后、手术 呈类圆形浊音区。排尿或导尿后复查,浊音区消失代以鼓 后局部疼痛病人。 音, 即为尿储留 膀胱空虚时,因为有肠管存在,叩不出膀胱轮廊 与腹水、女性妊娠时子宫增大、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鉴别 12腹外疝检视诊(1)被检者取站立位,观察疝所在部位(腹股沟斜疝位于 注意掌握鉴别直市 腹股沟直疝位于腹股沟内侧端、耻 与斜疝的方法和解 三角内, 不会进入阴囊)。 剖学基础 (2)被检者取平卧位,观察包块可否自行消退。 触诊(1)位于被检者同侧,右手检查右侧,左手检查左侧。 (2)以一手置于被检者的腰背部,另一手的手臂和食指大 致和被检查者的腹股沟韧带平行。 (3)用食指向上外方向插入阴囊皮肤以检查外环,注意剑 环的大小和张力及海氏三角区的腹壁肌张力。 (4)嘱被检者头偏向对侧并咳嗽,如手指感到咳嗽冲击感 则为阳性,并提示痛的存在。 还纳 (1)被检者站立时腹股沟区或阴囊区出现包块,应作还纳 试验 试验 (2)检查者一手置于被检者背部,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腹服 沟区并和腹股沟韧带平行,对着包块轻柔而持续加压,包 块还纳后手指抵住腹股沟管内环(腹股沟韧带中点)。 (3)包块不再出现或咳嗽可有冲击感,则为斜疝:如不能 控制包块或仍从腹前壁突出,则为直疝 (四)脊柱、四肢和肛门检查 序号检查部位内容 检查方法 注意 脊柱检查 生理 (1)被拾杏者取直立位】 正党生理性变曲 性弯 (2)视诊 ①检查者先从侧面观察成人脊柱是否存在生 为颈曲、胸曲、 理弯曲(图)。②再从背面观察被检查者双肩是否对称 曲、骶曲呈“S 两肩胛下角连线与髂嵴最高点连线是否平行,两臀皱折是 形。 否对称,如发现不对称说明脊柱存在侧弯。 (3)脊柱侧凸的检查:检查者将食指、中指置于脊柱棘突 两侧 自上而下以适当的力度划压, 可沿棘突两侧皮肤出 现两条基本平行的轻度充血线(图),观察此两条线是否正
20 叩诊 (1)通常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背后 (2)检查者左手掌平放在被检查者的肾区(即肋脊角处) (3)右手握拳,用轻至中等强度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2-3 次, 双侧用力要均匀,询问有无叩击痛,并双侧对比。 当肾区有叩击痛时 表明该侧肾脏或肾 周有炎症现象。 11 膀胱检查 膀胱 触诊 用于判断有无尿储留,一般采用单手滑行触诊法。 患者仰卧位,两腿屈曲。检查者以右手自脐水平开始向耻 骨方向触摸,触及包块后应详细检查其性质,以鉴别是否 为胀大的膀胱。 胀大的膀胱为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的类圆形囊性包块。 正常膀胱不易触 及。 膀胱胀大多见于尿 道梗阻、脊髓病变 所致尿潴留;也可 见于昏迷、腰椎或 骶椎麻醉后、手术 后局部疼痛病人。 膀胱 叩诊 对膀胱触诊结果不满意时使用。 叩诊方向从耻骨联合上方开始,自上往下,由鼓音变浊音, 呈类圆形浊音区。排尿或导尿后复查,浊音区消失代以鼓 音,即为尿储留。 膀胱空虚时,因为有肠管存在,叩不出膀胱轮廓。 与腹水、女性妊娠时子宫增大、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鉴别。 12 腹外疝检 查 视诊 (1)被检者取站立位,观察疝所在部位(腹股沟斜疝位于 腹股沟区,可进阴囊;腹股沟直疝位于腹股沟内侧端、耻 骨结节上外方的直疝三角内,不会进入阴囊)。 (2)被检者取平卧位,观察包块可否自行消退。 注意掌握鉴别直疝 与斜疝的方法和解 剖学基础 触诊 (1)位于被检者同侧,右手检查右侧,左手检查左侧。 (2)以一手置于被检者的腰背部,另一手的手臂和食指大 致和被检查者的腹股沟韧带平行。 (3)用食指向上外方向插入阴囊皮肤以检查外环,注意外 环的大小和张力及海氏三角区的腹壁肌张力。 (4)嘱被检者头偏向对侧并咳嗽,如手指感到咳嗽冲击感 则为阳性,并提示疝的存在。 还纳 试验 (1)被检者站立时腹股沟区或阴囊区出现包块,应作还纳 试验。 (2)检查者一手置于被检者背部,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腹股 沟区并和腹股沟韧带平行,对着包块轻柔而持续加压,包 块还纳后手指抵住腹股沟管内环(腹股沟韧带中点)。 (3)包块不再出现或咳嗽可有冲击感,则为斜疝;如不能 控制包块或仍从腹前壁突出,则为直疝。 (四)脊柱、四肢和肛门检查 序号 检查部位 内容 检查方法 注意 1 脊柱检查 生理 性弯 曲 (1)被检查者取直立位。 (2)视诊:① 检查者先从侧面观察成人脊柱是否存在生 理弯曲(图)。② 再从背面观察被检查者双肩是否对称, 两肩胛下角连线与髂嵴最高点连线是否平行,两臀皱折是 否对称,如发现不对称说明脊柱存在侧弯。 (3)脊柱侧凸的检查:检查者将食指、中指置于脊柱棘突 两侧,自上而下以适当的力度划压,可沿棘突两侧皮肤出 现两条基本平行的轻度充血线(图),观察此两条线是否正 正常生理性弯曲 为颈曲、胸曲、腰 曲、骶曲,呈“S”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