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 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 强,不太理会祖父一一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 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 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 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 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 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 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 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 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 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 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一一人跟丑琴一样,没有 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 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 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 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 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 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 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 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 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岀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 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 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 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 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 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答案】CB(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 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 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 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 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 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 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 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 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 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 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 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 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 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 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 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 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 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 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 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 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 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 年第 9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 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 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 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 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 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答案】CB(选 C 得 3 分,选 B 得 2 分,选 E 得 1 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 的说法错误,也没有为“二叔性格的变化”作铺垫;D.本文主题是“人性因生活 的不公而异化”的说法错:E.“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的说法不准确, 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8.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①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②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 的起起落落;③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 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 致明白小说的具体内容。尤其是要学生明白小说的事物形象对于原文发展的具体 作用有哪些,这是解答本题的一个关键所在,特别是文章在分析的时候要侧重于 这样的一个内容。“丑琴”是文章的主要线索,贯穿文章发展的始终,“丑琴” 同时也象征着人物发展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起起伏伏,实际上就是人生的真实写 9.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答案】①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 光亮;②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 对生活的热爱;③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 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 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 多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首 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 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 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 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 的说法错误,也没有为“二叔性格的变化”作铺垫;D.本文主题是“人性因生活 的不公而异化”的说法错;E.“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的说法不准确,二 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8.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 分) 【答案】①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②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 的起起落落;③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 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 致明白小说的具体内容。尤其是要学生明白小说的事物形象对于原文发展的具体 作用有哪些,这是解答本题的一个关键所在,特别是文章在分析的时候要侧重于 这样的一个内容。“丑琴”是文章的主要线索,贯穿文章发展的始终,“丑琴” 同时也象征着人物发展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起起伏伏,实际上就是人生的真实写 照。 9. 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 分) 【答案】①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 光亮;②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 对生活的热爱;③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 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 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 多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首 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 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 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 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