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二模)(语文) 第一部分(共27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洽谈独辟溪径奇葩(p0)卓(zhuo)有成效 B.膺品返璞归真慰藉(je)车载(zoi)斗量 C.妥帖纷至沓来青苔(tai)殒身不恤(x) D.邀翔徇私舞弊供暖(gong)苦心孤诣(yi) 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才能使中国工业长期稳步地发展,这是毋庸的观点。②小林爸妈都是美术 协会会员,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下,他也爱上了绘画。③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 中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置疑熏陶应对 B.质疑熏陶应付 C.置疑熏染应对 D.质疑熏染应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其代表作《原强》中谈到的“民智者,富强之原”一句,可称得上至理名言, 不刊之论。 B.为了破获这起恶劣的偷车案件,当地民警不辞辛劳,在案发现场守株待兔,终于擒获了企图再次作案 的罪犯 C.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之虑,也无半夜敲 门之惊。 D.小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 境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利比亚政府军的武器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比较落后,在与以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较量中,总显得力不从 心,在战争中占不了上风 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决不能忽视教育权力平等和机会均等是保证教 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C.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学院所,为新型 战略性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D.美韩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反应强烈,这使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形势日 趋紧张,世界和平前景堪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 有《再别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雨巷》等 D.《老人与海》的作者为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通过塑造一位敢于同巨鲨搏斗昀硬汉形象,表现了“人 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011丰台二模语文 第1页(共12页)
2011 丰台二模语文 第 1 页 (共 12 页) 北京市丰台区 2010—2011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二模)(语文) 2011.5 第一部分 (共 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洽谈 独辟溪径 奇葩.(pā) 卓.( zhuō)有成效 B.膺品 返璞归真 慰藉.(jiè) 车载.(zòi)斗量 C.妥帖 纷至沓来 青苔.(tái) 殒身不恤.(xǔ) D.邀翔 徇私舞弊 供.暖( gòng) 苦心孤诣.(yì) 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才能使中国工业长期稳步地发展,这是毋庸____的观点。②小林爸妈都是美术 协会会员,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_下,他也爱上了绘画。③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 中心,以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置疑 熏陶 应对 B.质疑 熏陶 应付 C.置疑 熏染 应对 D.质疑 熏染 应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其代表作《原强》中谈到的“民智者,富强之原”一句,可称得上至理名言, 不刊之论 ....。 B.为了破获这起恶劣的偷车案件,当地民警不辞辛劳,在案发现场守株待兔 ....,终于擒获了企图再次作案 的罪犯。 C.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 ....之虑,也无半夜敲 门之惊。 D.小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 ....的 境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利比亚政府军的武器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比较落后,在与以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较量中,总显得力不从 心,在战争中占不了上风。 B.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决不能忽视教育权力平等和机会均等是保证教 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C.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学院所,为新型 战略性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D.美韩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反应强烈,这使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形势日 趋紧张,世界和平前景堪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 有《再别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雨巷》等。 D.《老人与海》的作者为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通过塑造一位敢于同巨鲨搏斗昀硬汉形象,表现了“人 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主题。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饿乡记 管同 饿乡,天下之穷处也。其去中国不知几何里。自稻、梁、麦、菽、牛、羊、鸡、彘、鱼、鳖、瓜、果, 一切生人之物,无一有焉;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始极苦,不可耐;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至则 豁然开朗,如别有天地。省经营,绝思虑,不待奔走干谒,而子女妻妾之呼号,人世讥骂笑侮之态,无至吾 前者,徜然自适而已。 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不幸而几至,辄自悔为人动。故非违世乖俗之士,不得至是 乡;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昔周之初,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耻食其粟, 由首阳山以去,至饿乡。饿乡之有人,自是始。至春秋时,齐有饿民②,却黔敖嗟来之食,翩然至是乡,虽曾 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原宪为次,三子者皆几至是乡,而犹未达。及至 战国,于陵仲孑③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孟子讥之。自战国秦汉后,教化不行,风俗 颓败。缙绅先生之属,以是乡为畏途,相戒不入。而凶年饥谨,祸乱迭作,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土庶,遭 变故而误入是乡者,往往而是。梁武皇帝,天子也;赵武灵王,藩国王也;条侯周亚夫,将且相也。此其人 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满,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岂非天哉!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 语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又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惟汉龚胜③、唐司空图、宋谢枋得之伦,立志 忠义,先后至是乡。夷、齐辈得之,盖相视而笑,称莫逆交云。呜呼!饿乡何乡也?何其难至也若是?予穷 于世久矣,将往游焉,考始末而为之记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有删节) 注:①徜然:安然自得的样子。②齐有饿民: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春秋齐大夫黔敖呼饿民吃嗟来 之食,齐饿民不食而死。曾子听说后并不赞同齐民的做法。③于陵仲子:战国时人陈仲子,居于陵,因 不求人而断粮,三日不食,便不能坚持,爬上树去吃被虫子咬了大半的李子。孟子讥讽他不能坚守节操。 ④龚胜:东汉彭城人。渤海郡太守,光禄大夫。王莽篡位后,辞官归里,王莽遣使征之,胜绝饮食,积 十四日而死。后文提及的司空图、谢枋得等皆为坚贞死节之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 屏:去除 B.故非违世乖俗之士 乖:乖顺 C.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 逮:到、及 D.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 得:适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己可至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011丰台二模语文 第2页(共12页)
2011 丰台二模语文 第 2 页 (共 12 页) 饿乡记 管同 饿乡,天下之穷处也。其去中国不知几何里。自稻、梁、麦、菽、牛、羊、鸡、彘、鱼、鳖、瓜、果, 一切生人之物,无一有焉;,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始极苦,不可耐;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至则 豁然开朗,如别有天地。省经营,绝思虑,不待奔走干谒,而子女妻妾之呼号,人世讥骂笑侮之态,无至吾 前者,徜然①自适而已。 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不幸而几至,辄自悔为人动。故非违世乖俗之士,不得至是 乡;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昔周之初,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耻食其粟, 由首阳山以去,至饿乡。饿乡之有人,自是始。至春秋时,齐有饿民②,却黔敖嗟来之食,翩然至是乡,虽曾 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原宪为次,三子者皆几至是乡,而犹未达。及至 战国,于陵仲子③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孟子讥之。自战国秦汉后,教化不行,风俗 颓败。缙绅先生之属,以是乡为畏途,相戒不入。而凶年饥谨,祸乱迭作,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遭 变故而误入是乡者,往往而是。梁武皇帝,天子也;赵武灵王,藩国王也;条侯周亚夫,将且相也。此其人 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满,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岂非天哉!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 语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又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惟汉龚胜④、唐司空图、宋谢枋得之伦,立志 忠义,先后至是乡。夷、齐辈得之,盖相视而笑,称莫逆交云。呜呼!饿乡何乡也?何其难至也若是?予穷 于世久矣,将往游焉,考始末而为之记。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有删节) 注:①徜然:安然自得的样子。②齐有饿民: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春秋齐大夫黔敖呼饿民吃嗟来 之食,齐饿民不食而死。曾子听说后并不赞同齐民的做法。③于陵仲子:战国时人陈仲子,居于陵,因 不求人而断粮,三日不食,便不能坚持,爬上树去吃被虫子咬了大半的李子。孟子讥讽他不能坚守节操。 ④龚胜:东汉彭城人。渤海郡太守,光禄大夫。王莽篡位后,辞官归里,王莽遣使征之,胜绝饮食,积 十四日而死。后文提及的司空图、谢枋得等皆为坚贞死节之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 屏:去除 B.故非违世乖.俗之士 乖:乖顺 C.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 逮:到、及 D.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 得:适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人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 可是世人认为饿乡开始很难到达,于是多方谋划希望能不去饿乡受苦 B.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 虽然曾子并不赞成饿民的做法,但(后世)评论的人都认为饿民是德行很好的人 C.于陵仲子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 于陵陈仲子立志改变风俗,希望成为饿乡人,可是才步行三天,最终就停止而返回 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人者同乎哉 可是他们怎么能与伯夷、叔齐及他俩以后那些立志自己进入饿乡的圣贤相同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杂文,以“饿乡”为喻,赞扬了守志之士宁可穷饿困顿至死,也不仰人鼻息、苟 且偷生的可贵精神 B.作者笔下的“饿乡”是一个理想圣境。在这里不须费神思虑、趋奉请见,无饥荒呼号之患,也不存在 讥笑侮辱等丑恶现象 C.本文广征博引,阐明人“饿乡”、不入“饿乡”与误入“饿乡”等三种不同情况,不流于空论,行文 流畅,笔力健朗 D.末段以“自得”与首段“自适”相呼应,赞扬了君子们“求仁得仁”而无怨无悔之境界,突出了自己 到达“饿乡”之艰难 非选择题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提到“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一句,意思是 说:没有顽强意志力的人,即使达到较高境界,最终也不能坚守正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你的知 识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 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歆朗之优劣 (取材于刘义庆《世说新语》) 12.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后值倾覆,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③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韩愈《师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红酥手,黄滕酒, 东风恶,欢情薄, 几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游东田谢胱 戚戚苦无惊°,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争累榭,随山望茵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011丰台二模语文 第3页(共12页)
2011 丰台二模语文 第 3 页 (共 12 页) B.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人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 可是世人认为饿乡开始很难到达,于是多方谋划希望能不去饿乡受苦 B.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 虽然曾子并不赞成饿民的做法,但(后世)评论的人都认为饿民是德行很好的人 C.于陵仲子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 于陵陈仲子立志改变风俗,希望成为饿乡人,可是才步行三天,最终就停止而返回 D.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人者同乎哉 可是他们怎么能与伯夷、叔齐及他俩以后那些立志自己进入饿乡的圣贤相同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杂文,以“饿乡”为喻,赞扬了守志之士宁可穷饿困顿至死,也不仰人鼻息、苟 且偷生的可贵精神。 B.作者笔下的“饿乡”是一个理想圣境。在这里不须费神思虑、趋奉请见,无饥荒呼号之患,也不存在 讥笑侮辱等丑恶现象。 C.本文广征博引,阐明人“饿乡”、不入“饿乡”与误入“饿乡”等三种不同情况,不流于空论,行文 流畅,笔力健朗。 D.末段以“自得”与首段“自适”相呼应,赞扬了君子们“求仁得仁”而无怨无悔之境界,突出了自己 到达“饿乡”之艰难。 非选择题 (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提到“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一句,意思是 说:没有顽强意志力的人,即使达到较高境界,最终也不能坚守正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你的知 识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领悟。不少于 200 字。(10 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 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 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歆朗之优劣。 (取材于刘义庆《世说新语》) 12.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 4 道题)(8 分) ① , ,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后值倾覆,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③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韩愈《师说》) ④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红酥手,黄滕酒, 。东风恶,欢情薄, ,几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 分) 游东田 谢胱① 戚戚苦无惊②,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茵阁。 远树暖阡阡④,生烟纷漠漠⑤。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谢胱(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在钟山建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 ②惊:。cng,心情,这里指欢乐。③陟:即升、登的意思。④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⑤漠漠: 散布的样子。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戚”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 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 D.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 (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茶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 思想来源,自然,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也密不可分。 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也是-切民俗民风的 源头。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在《茶德》 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 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 缓流的活水,反对用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 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中庸之道"又叫“中和之道”,在 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走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饮茶人 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④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孑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然而然的, 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 在饮茶上,追求超脱冲淡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的追求。 ⑤茶文化中也渗透着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 的关系。茶主下气,消宿食,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 的茶文化形态。 ⑥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佀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 011丰台二模语文 第4页(共12页)
2011 丰台二模语文 第 4 页 (共 12 页)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谢胱(464 -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在钟山建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 ②惊:。cóng,心情,这里指欢乐。③陟:即升、登的意思。④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⑤漠漠: 散布的样子。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戚戚”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 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 D.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 (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4 分)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5 题。 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茶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 思想来源,自然,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也密不可分。 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 源头。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在《茶德》 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 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 缓流的活水,反对用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 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中庸之道”又叫“中和之道”,在 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走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饮茶人 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④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然而然的, 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 在饮茶上,追求超脱冲淡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的追求。 ⑤茶文化中也渗透着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 的关系。茶主下气,消宿食,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 的茶文化形态。 ⑥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
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 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的食饮。茶叶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又带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因而茶 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⑦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共同之处。佛家视茶 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髙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 善、美的追求。 ⑧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营造了 种凊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茶德》中的“以茶”二句,意在说明中国茶文化历史久远。 B.古人提倡“真茶”,这里的“真”与道家主张的“自然”有相通之处 C.荼文化中渗透道家养生精神,所以茶具有主下气、消宿食等药效作用 D.茶具有补充僧侣“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作用,因而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饮料 15.请从“茶道”的角度,简析中国茶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清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荼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孑诚在 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011丰台二模语文 第5页(共12页)
2011 丰台二模语文 第 5 页 (共 12 页) 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 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的食饮。茶叶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又带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因而茶 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⑦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共同之处。佛家视茶 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 善、美的追求。 ⑧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营造了 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举《茶德》中的“以茶”二句,意在说明中国茶文化历史久远。 B.古人提倡“真茶”,这里的“真”与道家主张的“自然”有相通之处。 C.茶文化中渗透道家养生精神,所以茶具有主下气、消宿食等药效作用。 D.茶具有补充僧侣“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作用,因而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饮料。 15.请从“茶道”的角度,简析中国茶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5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清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荼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 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