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教师口语概说
绪论 教师口语概说
绪论教师口语概说 教师口语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职业语言。作为教育教 工具的教师口语,其功能的问题、分类的问题、特征的问题等都要 取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因此,我们对教师口语的认识,首先就要从 教师的角色定位开始。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和教师口语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 师语言的表达形式乃至表达内容。韩愈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对教师角色的一个普遍的、 也是传统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再认识。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其核心点是把不懂的学生教懂 它又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途径和方式,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递 者。这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客观上使得教师的语言有可能呈现一种单 向的语言倾向,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把知识传授定为教师的主 要职责。直到2001年国家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 角色问题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阐述。继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出: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 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 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 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既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又是 给了教师角色一个全新的定位。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 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 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教学活动的交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言语的交往。“教学是有知识 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季亚琴科)没有 交往就没有教学。 在沟通与咐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 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 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
教师口语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职业语言。作为教育教 学工具的教师口语,其功能的问题、分类的问题、特征的问题等都要 取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因此,我们对教师口语的认识,首先就要从 教师的角色定位开始。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和教师口语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 师语言的表达形式乃至表达内容。韩愈的一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对教师角色的一个普遍的、 也是传统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再认识。 韩愈的 “传道、授业、解惑”,其核心点是把不懂的学生教懂, 而它又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途径和方式,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递 者。这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客观上使得教师的语言有可能呈现一种单 向的语言倾向,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把知识传授定为教师的主 要职责。直到 2001年国家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 角色问题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 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 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 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既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又是 给了教师角色一个全新的定位。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指出: “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 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 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教学活动的交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言语的交往。 “教学是有知识 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季亚琴科) 没有 交往就没有教学。 在沟通与 “对话” 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 学,是 ‘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 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 绪论 教师口语概说
绪论教师口语概说 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 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 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 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 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0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 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促进者,他的角色表现主要是 1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 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元认知 的能力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 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5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失误。 这是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教师的其他角色特 征都是这一根本角色特征的演绎和引申。 对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认清教师口 语的功能。教师角色由单一向多维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口语除了过 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功能外,它还必须承担引导、交流、组织等功 能,再加上教师口语所必须承担的教育功能,这就构成了教师口语相 对完整的功能体系。 二、教师口语的基本特征 口语交际是人们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社会等在内的一切人际交流 不可缺少的手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包括倾 听、表达和应对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 养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标志之一。不管在文字产生之前,还是在 产生之后,口语始终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的产生按照恩格 斯的观点是由于相互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劳动需要,因而,口语交际的 ①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3~55
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 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 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 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 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 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促进者,他的角色表现主要是: 1.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 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元认知 的能力。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 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5.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失误。 这是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教师的其他角色特 征都是这一根本角色特征的演绎和引申。 对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认清教师口 语的功能。教师角色由单一向多维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口语除了过 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功能外,它还必须承担引导、交流、组织等功 能,再加上教师口语所必须承担的教育功能,这就构成了教师口语相 对完整的功能体系。 二、教师口语的基本特征 口语交际是人们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社会等在内的一切人际交流 不可缺少的手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包括倾 听、表达和应对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 养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标志之一。不管在文字产生之前,还是在 产生之后,口语始终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的产生按照恩格 斯的观点是由于相互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劳动需要,因而,口语交际的 ① 周小 山.教 师教 学究竟 靠什么 .北 京:北 京大 学出版 社,2002.53~55 绪论 教师口语概说
绪论教师口语概说 作用就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思想交流、行为协调、信 息互换以及情感表达等等 口语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是从事该职业的人必不可少的技能 教师口语是口语交际的一种类型,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职业性, 其他的一切特征几乎都是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口语交际的一般作用教 师口语都已具备。教师与学生的相识要借助语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要依靠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求要凭借语言,教师对学生的知识 传授更离不开语言。与一般口语交际相比较,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更 为鲜明。 第一是可接受性。受到知识、阅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儿童的 认知水平往往偏低。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首先考虑是否能够被儿童所 接受。这种可接受性一是表现在语言要素本身,二是表现在具体的表 现手法上。 从语言要素来看,涉及到语速的快慢、用词的深浅、句式的长 短、语气的轻重缓急等问题;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 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是规范性。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 有规范性,因为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 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做到合乎规范要求,为 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规范性的第二个表现是语言的准确严密,合乎学科知识的规范。 第三是教育性。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是我们日常对教师提得最多的一个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成 和发展承担重要的责任,要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学习 活动中来,教师语言的教育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第四是科学性。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涉及学生的思想工作; 无论是活动的组织,还是与社会、家长的接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力 争无科学性错误 第五是儿童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教师口语的特点源于教 师的职业特点,而职业的特点又受到接受教育的对象特征的限制。作为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要面对的是小学生,因此,它必然会体 现儿童教育的许多要素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 理解和完全掌握。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
作用就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思想交流、行为协调、信 息互换以及情感表达等等。 口语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是从事该职业的人必不可少的技能。 教师口语是口语交际的一种类型,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职业性, 其他的一切特征几乎都是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口语交际的一般作用教 师口语都已具备。教师与学生的相识要借助语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要依靠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求要凭借语言,教师对学生的知识 传授更离不开语言。与一般口语交际相比较,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更 为鲜明。 第一是可接受性。受到知识、阅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儿童的 认知水平往往偏低。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首先考虑是否能够被儿童所 接受。这种可接受性一是表现在语言要素本身,二是表现在具体的表 现手法上。 从语言要素来看,涉及到语速的快慢、用词的深 浅、句式的 长 短、语气的轻重缓急等问题;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 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是规范性。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 有规范性,因为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 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做到合乎规范要求,为 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规范性的第二个表现是语言的准确严密,合乎学科知识的规范。 第三是教育性。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是我们日常对教师提得最多的一个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成 长和发展承担重要的责任,要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学习 活动中来,教师语言的教育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第四是科学性。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涉及学生的思想工作; 无论是活动的组织,还是与社会、家长的接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力 争无科学性错误。 第五是儿童性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教师口语的特点源于教 师的职业特点,而职业的特点又受到接受教育的对象特征的限制。作为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要面对的是小学生,因此,它必然会体 现儿童教育的许多要素。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 理解和完全掌握。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 绪论 教师口语概说
绪论教师口语概说 生动有趣等 江苏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长期致力于“情境教学”的 探索实践,请看她对于诗歌鑤布》的一个教学导入设计。 G例】 我们家乡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 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 长江的水,还是大海里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 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 这是什么? e生很快想到是瀑布”,情绪也随着瀑布水流的奇特而兴奋 起来。) 有谁见过瀑布?有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 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 定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受到经验的限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见过瀑布,老师首先利用学 生已有的经验一一小河的水、长江的水向前流淌,来展现另一种流向 的水—一瀑布,从而导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老师又 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未必真是学生所想到的, 而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前一步进行导向,这就是所谓的 启发思维 这一段导入语正是建立在对儿童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它 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教师口语的特点,既考虑了儿童的可接受性,对孩 子们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 他们进入这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 问题。 下面是吉林省的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赵润老师的一个数学课 片断: 例】 下面是一节数学课中师生对话的片断 ①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7
生动有趣等。 江苏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长期致力于 “情境教学” 的 探索实践,请看她对于诗歌 《瀑布》的一个教学导入设计。 【示例】 我们家乡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 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 长江的水,还是大海里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 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 这是什么? (学生很快想到是 “瀑布”,情绪也随着瀑布水流的奇特而兴奋 起来。) 有谁见过瀑布?有同学心里一定 会想,明 明是水,怎 么叫瀑布 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 定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① 受到经验的限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见过瀑布,老师首先利用学 生已有的经验———小河的水、长江的水向前流淌,来展现另一种流向 的水———瀑布,从而导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老师又 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未必真是学生所想到的, 而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前一步进行导向,这就是所谓的 启发思维。 这一段导入语正是建立在对儿童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它 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教师口语的特点,既考虑了儿童的可接受性,对孩 子们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 他们进入这首 诗歌 的学习 做了 很好的 铺垫,设计 了富 有启 发性 的 问题。 下面是吉林省的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赵润老师的一个数学课 片断: 【示例】 下面是一节数学课中师生对话的片断: ① 李吉 林.小 学语 文情境 教学. 南京 :江苏 教育 出版社 ,1996.57 绪论 教师口语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