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和纠正市场缺陷而制定的政策和法规,主要解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 系。 产业技术政策,是为了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 术,促进技术创新而制定的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发挥区域产业优势而制定的 政策。 (二)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目标是要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 经济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近期的重点目标是: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强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重 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产业组织方面,尽快实现以规模经济 为中心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 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国家重点支持资源开发和区 域结构调整的建设,促进西部开发,发挥区域产业优势。 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国(地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带动产 业结构高级化和整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产业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 重要作用: 1.支柱产业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2.支柱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支柱产业资本雄厚,生产规模巨大,是具有广阔市场的产业。可以容纳社会 较大比重的就业量,其发展状况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中国目前己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这 四大支柱产业将是中国经济成长新阶段工业的带头产业,它们的发展将带动中国 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基础产业,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生产和消费条件的产 业。世界各国和主要地区,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情况及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确 定其基础产业。中国目前的基础产业主要包括能源工业(含电力、煤炭、石油天 然气、农村能源等):交通运输业(含铁路、公路、沿海港口与内河航运、民航 等):邮电通信业:原材料工业(含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 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基础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整体经济效 益。 2.基础产业应该先于其他产业超前发展,以适应其他产业和整个社会的需 要。 3.基础产业是资源和经营垄断性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中国的第三产业 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希尔创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 取自于自然界,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等。 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即广义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 建筑业等。第二次产业又称第二产业,其生产过程是对初级产品的再加工过程, 一般不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自然资源。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包括除第一、 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简称第三产业。 16
16 防止和纠正市场缺陷而制定的政策和法规,主要解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 系。 产业技术政策,是为了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 术,促进技术创新而制定的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发挥区域产业优势而制定的 政策。 (二)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目标是要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 经济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近期的重点目标是: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强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重 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产业组织方面,尽快实现以规模经济 为中心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 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国家重点支持资源开发和区 域结构调整的建设,促进西部开发,发挥区域产业优势。 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国(地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带动产 业结构高级化和整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产业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 重要作用: 1.支柱产业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2.支柱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支柱产业资本雄厚,生产规模巨大,是具有广阔市场的产业。可以容纳社会 较大比重的就业量,其发展状况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中国目前已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这 四大支柱产业将是中国经济成长新阶段工业的带头产业,它们的发展将带动中国 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基础产业,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生产和消费条件的产 业。世界各国和主要地区,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情况及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确 定其基础产业。中国目前的基础产业主要包括能源工业(含电力、煤炭、石油天 然气、农村能源等);交通运输业(含铁路、公路、沿海港口与内河航运、民航 等);邮电通信业;原材料工业(含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 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基础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整体经济效 益。 2.基础产业应该先于其他产业超前发展,以适应其他产业和整个社会的需 要。 3.基础产业是资源和经营垄断性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 中国的第三产业 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希尔创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 取自于自然界,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等。 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即广义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 建筑业等。第二次产业又称第二产业,其生产过程是对初级产品的再加工过程, 一般不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自然资源。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包括除第一、 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简称第三产业
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指导思想 和具体政策,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工业,使其“一马当先”的产业 政策,造成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十分落后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 正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因此企业不得不承担起办社会的责任,即由企业把 本应由社会承办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承担起来,投资兴办产前产后的各 个生产环节以及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浴室、班车、职工住宅、供暖、 招待所,甚至理发店等等。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不仅造成了企业的沉重负担,加 大企业成本,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反过来又限制了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商业、外贸、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科技与信息的咨询服务、广告宣传、职业介绍 与培训、房地产等等,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获得超常速度发 展。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 第三产业是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其发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状况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制约。中国第三 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 (一)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因为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行 业,它的发展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生产力发达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它们提供剩余产品的能力。 (二)取决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程度。当城市化程度较低时,由于对第三 产业的市场需求量有限,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就会较慢。 当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产生了人口的积聚效应,就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 更大的市场,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三)取决于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与商品化程度。现在随着市场经济机制 的形成和发展,企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服务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体系,其福利化色彩 正在不断淡化,并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此举将会有 力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没有根本改变原 来的落后状况。当前世界生产结构状况表明,国际社会已开始进入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目前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 重要行业的发展仍然滞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的格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具体规定第三产业包括:①流通部门,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极其重 要地位的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②为 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有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咨询信 息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③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教 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1
17 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指导思想 和具体政策,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工业,使其“一马当先”的产业 政策,造成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十分落后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 正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因此企业不得不承担起办社会的责任,即由企业把 本应由社会承办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承担起来,投资兴办产前产后的各 个生产环节以及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浴室、班车、职工住宅、供暖、 招待所,甚至理发店等等。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不仅造成了企业的沉重负担,加 大企业成本,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反过来又限制了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商业、外贸、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科技与信息的咨询服务、广告宣传、职业介绍 与培训、房地产等等,每年都以 10%以上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获得超常速度发 展。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 第三产业是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其发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状况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制约。中国第三 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 (一)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因为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行 业,它的发展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生产力发达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它们提供剩余产品的能力。 (二)取决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程度。当城市化程度较低时,由于对第三 产业的市场需求量有限,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就会较慢。 当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产生了人口的积聚效应,就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 更大的市场,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三)取决于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与商品化程度。现在随着市场经济机制 的形成和发展,企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服务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体系,其福利化色彩 正在不断淡化,并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此举将会有 力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没有根本改变原 来的落后状况。当前世界生产结构状况表明,国际社会已开始进入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目前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 重要行业的发展仍然滞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的格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具体规定第三产业包括:①流通部门,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极其重 要地位的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②为 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有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咨询信 息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③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教 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参考书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1985. [2]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王东京.与官员谈中国经济M. [4张军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报告[.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5]刘世锦、冯飞.1999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报告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专题中国农村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国目前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国12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农村发 展和农民生活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进步。通过本专题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状况: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面对WT0,中国 农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的经营方式的变迁;以及对农村乃至全国 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乡镇企业:并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和农村改革的诸多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广义地说,被概括为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狭义地说,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交通运 输、服务业等行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产业,是人类所有社会共同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人类 最基本的食物,农业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粮食的供给上,粮食产业的兴衰,决 定农业的兴衰。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78年。此间农村经济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两次根本变革。两次变革虽然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没有突破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本格局。农村经济仍然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结构在 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 这一时期农村产业结构变动迟缓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政策的失误。 第二个阶段为1978年以后至今。这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 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 结构开始向种植业、林、牧、渔业各业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化,以粮食作物为主的 种植业结构开始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粮食作 物内部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R
18 [参考书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1985. [2] 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 王东京.与官员谈中国经济[M]. [4] 张军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5]刘世锦、冯飞.1999 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专题 中国农村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国目前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国 12 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农村发 展和农民生活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进步。通过本专题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状况;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面对 WTO,中国 农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的经营方式的变迁;以及对农村乃至全国 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乡镇企业;并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和农村改革的诸多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广义地说,被概括为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狭义地说,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交通运 输、服务业等行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产业,是人类所有社会共同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人类 最基本的食物,农业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粮食的供给上,粮食产业的兴衰,决 定农业的兴衰。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 1949~1978 年。此间农村经济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两次根本变革。两次变革虽然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没有突破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本格局。农村经济仍然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结构在 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 这一时期农村产业结构变动迟缓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政策的失误。 第二个阶段为 1978 年以后至今。这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 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 结构开始向种植业、林、牧、渔业各业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化,以粮食作物为主的 种植业结构开始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粮食作 物内部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部门的基础 3.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农民就业、收入和城市工业品的巨大市场。 三.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分析 粮食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口、耕 地、水资源与发展之间的诸多矛盾。中国最突出的基本国情是用两个7%的农业 资源,养活22%的人口,即中国耕地、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7%,而人口占世界 总数的22%。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谷物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满足十几 亿人口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始终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一)中国粮食的需求分析 中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最高峰的16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粮食消费量也将逐渐提高。以人均粮食消耗量400公斤计,2030年我国粮 食需求将达6.4亿吨,与目前5亿吨的年产量相比,还有1.4亿吨的缺口。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困难 1.耕地自然条件较差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雨水以及土壤肥力乃 至耕地面积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 2.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1993一1995年期间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累积上升了 121个百分点,使国内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国际市场价格。 3.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种粮经济效益过低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许多农产品质 量差而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低。种粮经济效益过低可能会 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 4.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影响巨大,造成粮食增长的剧烈波动 (三)中国粮食的供给分析 关于中国人能否养活自己的争论,一直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历史悲 观论。早在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认为,中国的人口是“不堪负担的压力”, 中国无法解决吃饭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盲目乐观论,认为人口增加多少倍也完全 有办法解决问题,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第三种观点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论,对 中国的粮食与农业问题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又要充分看到不利条件,既要乐 观,又要谨慎。它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判 断得出的,因而是实事求是的。 四.面对WTO,中国农业的战略选择 从中国的农业发展、粮食供求关系、国际开放格局以及比较利益原则来看, 选择“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作为21世纪我国粮食战略 与策略,是十分适宜的,也是十分有利的。 1.中国粮食生产必须立足于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目标 中国人口已达12.6亿,到下世纪人口最高峰时将达16亿左右。如此巨大的 粮食消费需求,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但是“立足国内”并不等于百 19
19 1. 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部门的基础 3.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农民就业、收入和城市工业品的巨大市场。 三. 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分析 粮食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口、耕 地、水资源与发展之间的诸多矛盾。中国最突出的基本国情是用两个 7%的农业 资源,养活 22%的人口,即中国耕地、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 7%,而人口占世界 总数的 22%。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谷物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满足十几 亿人口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始终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一)中国粮食的需求分析 中国人口预计到 2O3O 年将达到最高峰的 16 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粮食消费量也将逐渐提高。以人均粮食消耗量 40O 公斤计,2030 年我国粮 食需求将达 6.4 亿吨,与目前 5 亿吨的年产量相比,还有 1.4 亿吨的缺口。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困难 1. 耕地自然条件较差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雨水以及土壤肥力乃 至耕地面积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 2.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 1993 一 1995 年期间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累积上升了 121 个百分点,使国内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国际市场价格。 3.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种粮经济效益过低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许多农产品质 量差而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低。种粮经济效益过低可能会 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 4.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影响巨大,造成粮食增长的剧烈波动 (三)中国粮食的供给分析 关于中国人能否养活自己的争论,一直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历史悲 观论。早在 1949 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认为,中国的人口是“不堪负担的压力”, 中国无法解决吃饭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盲目乐观论,认为人口增加多少倍也完全 有办法解决问题,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第三种观点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论,对 中国的粮食与农业问题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又要充分看到不利条件,既要乐 观,又要谨慎。它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判 断得出的,因而是实事求是的。 四.面对 WTO,中国农业的战略选择 从中国的农业发展、粮食供求关系、国际开放格局以及比较利益原则来看, 选择“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作为 21 世纪我国粮食战略 与策略,是十分适宜的,也是十分有利的。 1.中国粮食生产必须立足于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目标 中国人口已达 12.6 亿,到下世纪人口最高峰时将达 16 亿左右。如此巨大的 粮食消费需求,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但是“立足国内”并不等于百
分之百的由国内生产,也不是保持目前的粮食高度自给自足的模式,而是从目前 98%左右的粮食自给率降到95%的短期目标,90%的中期目标,90%以下的远 期目标。尽管如此,在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粮食自给率较高的国家, 属于基本自给的模式。 2.适度进口粮食,利用比较优势 “适度进口”就是要逐步地提高粮食净进口率,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获得 较明显的收益。首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价格以及与国内 价格的相对关系。其次,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调节丰歉年际,利用和借助国 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以及价格水平。 3.发展创汇农业,促进农产品交换 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生产粮食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非粮食主要农产 品方面,特别是在生产土地密集、劳动密集的农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和出口优势。通过出口这些附加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来换回粮食,对中国来讲是十 分合算的。 第二节中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变迁 一.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 农民个人劳动的成果,除了上缴国家一小部分公粮外,全部归自己所有。这种土 地制度安排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49一1956年粮食年均增长速度达7.9%, 这是中国近现代粮食生产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粮食、农业的快速增长为新政权 的巩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 造了坚实的条件。 二.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防止农村两极分化,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为了使农 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提供日益增多的粮食和农产品原料,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为了满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对农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需要,中央提出,必须 把农民逐步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中国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第一步,根据自愿互利原则, 组织农民建立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户组成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 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取消了土地报酬, 将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则按自愿互利原则折 价归社,实现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1956年底, 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标志着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的发展,在农村又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 急于改变生产关系的人民公社运动。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实际上 也是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它实行生产资料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 20
20 分之百的由国内生产,也不是保持目前的粮食高度自给自足的模式,而是从目前 98%左右的粮食自给率降到 95%的短期目标,90%的中期目标,90%以下的远 期目标。尽管如此,在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粮食自给率较高的国家, 属于基本自给的模式。 2.适度进口粮食,利用比较优势 “适度进口”就是要逐步地提高粮食净进口率,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获得 较明显的收益。首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价格以及与国内 价格的相对关系。其次,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调节丰歉年际,利用和借助国 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以及价格水平。 3.发展创汇农业,促进农产品交换 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生产粮食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非粮食主要农产 品方面,特别是在生产土地密集、劳动密集的农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和出口优势。通过出口这些附加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来换回粮食,对中国来讲是十 分合算的。 第二节 中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变迁 一.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新中国建立后,1950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 农民个人劳动的成果,除了上缴国家一小部分公粮外,全部归自己所有。这种土 地制度安排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49 一 1956 年粮食年均增长速度达 7.9%, 这是中国近现代粮食生产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粮食、农业的快速增长为新政权 的巩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 造了坚实的条件。 二.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防止农村两极分化,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为了使农 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提供日益增多的粮食和农产品原料,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为了满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对农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需要,中央提出,必须 把农民逐步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中国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第一步,根据自愿互利原则, 组织农民建立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户组成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 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取消了土地报酬, 将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则按自愿互利原则折 价归社,实现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1956 年底, 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87.8%,标志着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的发展,在农村又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 急于改变生产关系的人民公社运动。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实际上 也是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它实行生产资料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