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是指在规模经济运行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并 存、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体制。在双轨制条件下,全社会各个经济 领域中,都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的机制,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分成计 划经济板块和市场经济板块两大部分。这些双轨现象具体表现为:调节手段双轨、 价格双轨、决策行为双轨、政策双轨等。 双轨制中的计划经济这一轨,保障了人民生活、社会生产的基本稳定:市场 经济这一轨,促进了经济的活跃和增长。 推行双轨制以来,在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两个并存的部分:一个部分极富生机 和活力,它主要由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和在“市场轨”中 活动的那一部分国有经济组成:另一部分则由在“计划轨”中活动的以国有经济 为主的单位组成。后者处在行政主管机关的层层控制之下,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 本改变,因而效率不高,缺乏活力。 双轨制意味着在一个经济整体内部,并存着两套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运行规 则,行政权力同市场经济中的买卖行为结合在一起,破坏了市场机制,造成经济 生活的混乱无序和一系列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途径只能是加快改革,使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大大加速了这一转轨过程。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系。市场成为 支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枢纽,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共有五点:趋利性、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分化性。 这些特征,没有制度属性的差异,是所有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都共同具备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有四点: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 经济使市场主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市场经济能够提供价值评估 的客观标准和提供奖优罚劣的强制手段。 市场经济的缺陷也有四点:市场无法自发地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必然造成 经济的周期震荡:市场经济容易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失 衡、环境保护以及外部不经济等问题;同时还会出现市场竞争的“失灵”。 二.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改革初期,首先清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同计 划经济等同起来的观念: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并 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随之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逐步完善 市场体系: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 全社会的论断,还特别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 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终于作出了符合历史方向 的选择,也表明市场经济确实是人类经济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中国存在市场经济的原因
6 双轨制,是指在规模经济运行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并 存、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体制。在双轨制条件下,全社会各个经济 领域中,都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的机制,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分成计 划经济板块和市场经济板块两大部分。这些双轨现象具体表现为:调节手段双轨、 价格双轨、决策行为双轨、政策双轨等。 双轨制中的计划经济这一轨,保障了人民生活、社会生产的基本稳定;市场 经济这一轨,促进了经济的活跃和增长。 推行双轨制以来,在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两个并存的部分:一个部分极富生机 和活力,它主要由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和在“市场轨”中 活动的那一部分国有经济组成;另一部分则由在“计划轨”中活动的以国有经济 为主的单位组成。后者处在行政主管机关的层层控制之下,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 本改变,因而效率不高,缺乏活力。 双轨制意味着在一个经济整体内部,并存着两套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运行规 则,行政权力同市场经济中的买卖行为结合在一起,破坏了市场机制,造成经济 生活的混乱无序和一系列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途径只能是加快改革,使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大大加速了这一转轨过程。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系。市场成为 支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枢纽,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共有五点:趋利性、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分化性。 这些特征,没有制度属性的差异,是所有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都共同具备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有四点: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 经济使市场主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市场经济能够提供价值评估 的客观标准和提供奖优罚劣的强制手段。 市场经济的缺陷也有四点:市场无法自发地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必然造成 经济的周期震荡;市场经济容易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失 衡、环境保护以及外部不经济等问题;同时还会出现市场竞争的“失灵”。 二.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改革初期,首先清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同计 划经济等同起来的观念;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并 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随之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逐步完善 市场体系;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 全社会的论断,还特别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 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终于作出了符合历史方向 的选择,也表明市场经济确实是人类经济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中国存在市场经济的原因
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所有的商品生 产者之间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系。而中国现阶段存在着广泛的、 日臻复杂的社会分工,即存在着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中国存在大量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 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等,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都 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们相互之间在经济关系上,都要求采取以等价交换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力依然是商品。中国劳动者的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劳动力 作为商品交换,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让渡,这种让渡只能一次一次地进行,而不 能一次性让渡。因此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必然是等 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关系。 我们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有资本 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之分,而只是说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目前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政府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有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作 为经济运行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由五大支柱构成:现 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 观调控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中国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现代生产发展的历 史过程来看,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商品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成长起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体系的发展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 一。 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资本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是进行消费品买卖的场所及其交换活动的总和。它是整个市场体 系的基础,所有其它的市场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生产资料市场是企业自主选购和销售生产资料的场所及其交换活动的总和。 生产资料市场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也可分为现货市场 和期货市场。 二.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 场、产权市场等。 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商品(包括货币资金和各种证券)交易的场所。它的功 能是沟通资金供求,实现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 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白银市场等。 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拥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需要 使用劳动者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其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与货币的 交换。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的深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迅速发展起来
7 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所有的商品生 产者之间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系。而中国现阶段存在着广泛的、 日臻复杂的社会分工,即存在着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中国存在大量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 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等,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都 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们相互之间在经济关系上,都要求采取以等价交换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力依然是商品。中国劳动者的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劳动力 作为商品交换,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让渡,这种让渡只能一次一次地进行,而不 能一次性让渡。因此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必然是等 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关系。 我们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有资本 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之分,而只是说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目前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政府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有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作 为经济运行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由五大支柱构成:现 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 观调控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中国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现代生产发展的历 史过程来看,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商品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成长起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体系的发展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 一. 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资本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是进行消费品买卖的场所及其交换活动的总和。它是整个市场体 系的基础,所有其它的市场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生产资料市场是企业自主选购和销售生产资料的场所及其交换活动的总和。 生产资料市场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也可分为现货市场 和期货市场。 二.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 场、产权市场等。 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商品(包括货币资金和各种证券)交易的场所。它的功 能是沟通资金供求,实现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 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白银市场等。 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拥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需要 使用劳动者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其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与货币的 交换。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的深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迅速发展起来
技术市场是交易技术商品的场所和交易活动的总和。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 实现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有助于打破各种技术封锁,加强科研和生产相结合,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我国近年来技术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将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 信息市场是交换信息商品的场所和交易活动的总和。信息是事物的内容、形 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它一般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科 研成果、资料、指令等。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为信息市 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和外部环境。 房地产市场是指房产和地产的交换场所及交易活动总和。房地产市场分为一 级房地产市场,即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二级房地产市场,即己经获得 土地使用权的开发经营商与房地产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市场:三级房地产市场,即 房地产的最终消费者之间进行房地产商品再转让的市场。 产权市场是指企业产权交易的场所及其关系的总和。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 业,通过买卖契约形式实现产权的转移。 产权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企业之间产权的有偿转让,实现企业资产的重 新组合,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 化,产权交易日趋活跃。 三。 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市 场运行的质量。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发育是按照消费 品市场—一生产资料市场一资金市场一劳动力市场一一信息、技术、房地产 市场的时序由低级向高级渐次发展。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处在这一发育过程中。我 国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不能走市场自然发育的道路,而必须从制度方面入手,通 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培育市场体系的步伐。 [参考书目]一 [1]贾华强、谢志强、谢曙光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读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2. [2]吴敬链、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3][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王东京.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M0.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第三专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历史过程、取得 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本专题概括介绍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战略,阐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8 技术市场是交易技术商品的场所和交易活动的总和。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 实现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有助于打破各种技术封锁,加强科研和生产相结合,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我国近年来技术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将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 信息市场是交换信息商品的场所和交易活动的总和。信息是事物的内容、形 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它一般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科 研成果、资料、指令等。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为信息市 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和外部环境。 房地产市场是指房产和地产的交换场所及交易活动总和。房地产市场分为一 级房地产市场,即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二级房地产市场,即已经获得 土地使用权的开发经营商与房地产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市场;三级房地产市场,即 房地产的最终消费者之间进行房地产商品再转让的市场。 产权市场是指企业产权交易的场所及其关系的总和。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 业,通过买卖契约形式实现产权的转移。 产权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企业之间产权的有偿转让,实现企业资产的重 新组合,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 化,产权交易日趋活跃。 三. 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市 场运行的质量。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发育是按照消费 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房地产 市场的时序由低级向高级渐次发展。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处在这一发育过程中。我 国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不能走市场自然发育的道路,而必须从制度方面入手,通 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培育市场体系的步伐。 [参考书目] [1] 贾华强、谢志强、谢曙光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读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2. [2] 吴敬链、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3]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 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王东京.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第三专题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历史过程、取得 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本专题概括介绍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战略,阐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比先行的资本主义国家晚了两个多世纪。 (二)经济发展阶段 1、“一五”时期 2、“大跃进”时期 3、调整时期 4、“十年动乱” 5、改革开放以来 这是我国经济取得迅速发展和持续进步的时期。 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问题 (一)19531989年 这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8.7%,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6.8%,但经 济增长的效益却较低。 (二)1990—2000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经历了“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时期,国民 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在成功抑制经济过热,实现经济 “软着陆”,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抵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等社会经济深刻变 迁过程中,经济社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企业、部门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等经济主体,为实 现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内外环境的全面分析,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较长时 期总体性的谋划和纲领。 一、“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指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全国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十三大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十二大提出的发展战略,把我国到20 世纪末发展目标由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改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并且提出了到 21世纪中叶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二、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内容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水平发展阶段。《现代汉语辞典》将 “小康”定义为:“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十五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十五” 9
9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比先行的资本主义国家晚了两个多世纪。 (二)经济发展阶段 1、“一五”时期 2、“大跃进”时期 3、调整时期 4、“十年动乱” 5、改革开放以来 这是我国经济取得迅速发展和持续进步的时期。 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问题 (一)1953——1989 年 这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 8.7%,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 6.8%,但经 济增长的效益却较低。 (二)1990——2000 年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经济经历了“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时期,国民 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九五”时期,在成功抑制经济过热,实现经济 “软着陆”,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抵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等社会经济深刻变 迁过程中,经济社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企业、部门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等经济主体,为实 现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内外环境的全面分析,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较长时 期总体性的谋划和纲领。 一、“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2 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指出,到 20 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全国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 年,十三大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十二大提出的发展战略,把我国到 20 世纪末发展目标由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改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并且提出了到 21 世纪中叶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二、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内容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水平发展阶段。《现代汉语辞典》将 “小康”定义为:“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十五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十五
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 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15.9%、50.9%和 33.2%变动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从2000 年的48.7%、23%和28.3%变动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 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这些目标,将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 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 和前瞻性。 (三)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十五”期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 产业,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十五”期间,要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进一步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的成果,使初中毛升学率从目前的85%提高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从2000年的44%、11%提高到60%左右和15%左右,提高 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专门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 (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 生态破坏的环境污染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同时要逐步解决历 史遗留的生态和环境欠帐。 (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 到“十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2000年的6280元提到8020 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提高到2880元。 (六)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段。 第三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 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型增长强调增加投 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集约型增长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 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截然分开的,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既增加资金和劳 10
10 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 7%左右,到 2005 年按 2000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 12.5 万亿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400 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 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 年第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 2000 年的 15.9%、50.9%和 33.2%变动为 13%、51%和 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从 2000 年的 48.7%、23%和 28.3%变动为 44%、23%和 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 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这些目标,将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 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 和前瞻性。 (三)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十五”期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 产业,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十五”期间,要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进一步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的成果,使初中毛升学率从目前的 85%提高到 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从 2000 年的 44%、11%提高到 60%左右和 15%左右,提高 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专门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 (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 9‰以内,2005 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3 亿以内。 生态破坏的环境污染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同时要逐步解决历 史遗留的生态和环境欠帐。 (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 到“十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 2000 年的 6280 元提到 8020 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 2000 年的 2253 元提高到 2880 元。 (六)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 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型增长强调增加投 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集约型增长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 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截然分开的,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既增加资金和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