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fo](Pa 密 稍密 土名 密实 松散 卵 石 1200-1000 1000-650 650-500 500-300 碎 石 1000-800 800-550 550-400 400-200 圆 砾 800-600 600-400 400-300 300-200 700500 500400 400-300 300-200 由软质岩组成,填充黏性士者取低值 结的石 可按密实的 的[f01值提高10%一30%: 然河床中很少遇见 意鉴定: 3砂土地基可根据土的密实度和水位情况按表3.3.33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表3.3.3-3砂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6 名 密实 中密 稍密 松散 砾砂、相砂 上湿在无业 550 30 370 200 中 砂 与湿度无关 450 370 330 10 150 270 230 100 细 砂 200 210 100 300 210 190 粉 砂 200 110 4粉土地基可根据土的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w(%)按表3.3.3-4确定承载力基本 容许值G. 表3.3.3-4粉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0] W(%】 10 20 25 30 05 400 380 355 200 00 270 07 350 15 15 05 20 100 1Q0 170 00 160 150 145 140 130 5老黏性土地基可根据压缩模量E,按表3.3.3-5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表3.3.35老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E (MPa) 10152025 30 35☐40 (kPa) 380☐430☐470☐510☐50☐580☐620 注:当老黏性土E,<10MPa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a按一般黏性土(表3.33-6)确定. -14-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 14 - 密 实 中 密 稍密 松 散 卵 石 1200~1000 1000~650 650~500 500~300 碎 石 1000~800 800~550 550~400 400~200 圆 砾 800~600 600~400 400~300 300~200 角 砾 700~500 500~400 400~300 300~200 注:(1)由硬质岩组成,填充砂土者取高值;由软质岩组成,填充黏性土者取低值; (2)半胶结的碎石土,可按密实的同类土的[fa0]值提高 10%~30%; (3)松散的碎石土在天然河床中很少遇见,需特别注意鉴定; (4)漂石、块石的[fa0]值,可参照卵石、碎石适当提高。 3 砂土地基可根据土的密实度和水位情况按表 3.3.3-3 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表 3.3.3-3 砂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土 名 密 实 中 密 稍 密 松 散 砾砂、粗砂 与湿度无关 550 430 370 200 中 砂 与湿度无关 450 370 330 150 水 上 350 270 230 100 细 砂 水 下 300 210 190 — 水 上 300 210 190 — 粉 砂 水 下 200 110 90 — 4 粉土地基可根据土的天然孔隙比 e 和天然含水量 w(%)按表 3.3.3-4 确定承载力基本 容许值[fa0]。 表 3.3.3-4 粉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w(%) e 10 15 20 25 30 35 0.5 400 380 355 — — — 0.6 300 290 280 270 — — 0.7 250 235 225 215 205 — 0.8 200 190 180 170 165 — 0.9 160 150 145 140 130 125 5 老黏性土地基可根据压缩模量 Es按表 3.3.3-5 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表 3.3.3-5 老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Es (MPa) 10 15 20 25 30 35 40 [fa0] (kPa) 380 430 470 510 550 580 620 注: 当老黏性土 Es<10MPa 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按一般黏性土(表 3.3.3-6)确定。 密 实 度 [fa0](kPa) 湿 度 [fa0] (kPa) 密 实 程 度 土 名 [fa0](kPa)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6一般黏性土可根据液性指数h和天然孔隙比按表3.3.3-6确定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Uol. 表3.3.3-6一般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001020.3040.50.6070.80.91.011 1.2 05 4504404304204003803503102702402203 0.6 4204104003803603403102802502202001801 08 3803303002802602023020806016000 00 320280260240220210190180160140130120100 10 250230220210190170160150140120110-T 1.1 --16015014013012011010090-- 注:(1)土中含有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30%以上者,[/d可的量提高: (2)当e<0.5时,取e0.5,<0时,取=0。此外,超过表列范围的一般黏性土,6可取 [/o=57.22E57 7新近沉积黏性土地基可根据液性指数h和天然孔隙比按表3.3.3-7确定承载力基本容 许值al 表3.3.3-7新近沉积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 [aol(Pa) 025 0.75 1.25 08 120 100 120 100 11 110 90 3.3.4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按式(33.4)确定。当基础位于水中不透水地层上时, 按平均常水位至一般冲刷线的水深每米再增大1OkPa: []=[/]+kx(b-2)+k2(h-3) (3.3.4) 式中[)一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kPa): b—基础底面的最小边宽,当b<2m时,取b=2m;当b>10m时,取b=10m: h一基底埋置深度(m),自天然地面起算,有水流冲刷时自一般冲刷线起算:当h <3m时,取h=3m:当h/b>4时,取h=4b: k1,—基底宽度、深度修正系数,根据基底持力层士的类别按表3.3.4确定: Y—基底持力层土的天然重度(kNm)。若持力层在水面以下且为透水者,应取浮 重度: h一基底以上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kNm,换算时若持力层在水面以下,且不透 -15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 15 - 6 一般黏性土可根据液性指数 IL和天然孔隙比 e 按表 3.3.3-6 确定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 表 3.3.3-6 一般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fa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0.5 450 440 430 420 400 380 350 310 270 240 220 — — 0.6 420 410 400 380 360 340 310 280 250 220 200 180 — 0.7 400 370 350 330 310 290 270 240 220 190 170 160 150 0.8 380 330 300 280 260 240 230 210 180 160 150 140 130 0.9 320 280 260 240 220 210 190 180 160 140 130 120 100 1.0 250 230 220 210 190 170 160 150 140 120 110 — — 1.1 — —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 — — 注:(1)土中含有粒径大于 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30%以上者,[fa0]可酌量提高; (2)当 e<0.5 时,取 e=0.5,IL<0 时,取 IL=0。此外,超过表列范围的一般黏性土,[fa0]可取: 0.57 a0 s [ ]= f 57.22E 。 7 新近沉积黏性土地基可根据液性指数 IL和天然孔隙比 e 按表 3.3.3-7 确定承载力基本容 许值[fa0]。 表 3.3.3-7 新近沉积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0.25 0.75 1.25 ≤0.8 140 120 100 0.9 130 110 90 1.0 120 100 80 1.1 110 90 — 3.3.4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fa]按式 (3.3.4)确定。当基础位于水中不透水地层上时,[fa] 按平均常水位至一般冲刷线的水深每米再增大 10kPa。 [ f f kb k h a a0 1 1 2 2 ] =[ ]+ − + − γ γ ( 2 3 ) ( ) (3.3.4) 式中 [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kPa); b—基础底面的最小边宽,当 b <2m 时,取 b =2m;当 b >10m 时,取 b =10m; h—基底埋置深度(m),自天然地面起算,有水流冲刷时自一般冲刷线起算;当 h <3m 时,取 h =3m;当 h /b>4 时,取 h=4b; k1,k2—基底宽度、深度修正系数,根据基底持力层土的类别按表 3.3.4 确定; γ1 —基底持力层土的天然重度(kN/m3 )。若持力层在水面以下且为透水者,应 取浮 重度; γ2—基底以上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 ),换算时若持力层在水面以下,且不透 (kPa) IL e IL [fa0] (kPa) e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我力 水时,不论基底以上土的透水性质如何,一律取饱和重度:当透水时水中部分 土层则应取浮重度。 表3.3.4地基土承载力宽度、深度修正系数 钻性 一般私性土新近沉 一粉砂细砂中砂砂、粗砂 石、侧 角 卵石 0030”008288093080080 注:(1)对于稍密和松散状态的砂、碎石土,k、妇值可采用表列中密值的50%: (2)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3.3.5软土地基承载力容许值[/]按下列规定确定: 1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应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取得。载荷试验和原位测 试确有困难时,对于中小桥、涵洞基底未经处理的软土地基承载力容许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 法确定: 1)根据原状土天然含水量w,按表3.3.5确定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然后按 式(3.3.5-1)计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f]=[f]+yh (3.3.5-1) 式中,2、h的意义与本规范第3.3.4条相同。 表3.3.5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天然含水量(%) 6575 [fo](kPa) 2)根据原状土强度指标确定软土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小4G*h (3.3.5-2) -o (3.3.5-3) 式中m—抗力修正系数,可视软土灵敏度及基础长宽比等因素选用1.5-2.5: C,一地基土不排水抗剪强度标准值(kPa): kp—系数: H一由作用标准值引起的水平kN): b—基础宽度(m),有偏心作用时,取b-2 -16-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 16 - 水时,不论基底以上土的透水性质如何,一律取饱和重度;当透水时水中部分 土层则应取浮重度。 表 3.3.4 地基土承载力宽度、深度修正系数 粘 性 土 粉土 砂 土 碎 石 土 一般黏性土 — 粉砂 细砂 中砂 砾砂、粗砂 碎石、圆砾 角砾 卵石 土类 系 数 老粘 性土 IL≥ 0.5 IL< 0.5 新近沉 积黏性 土 —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k1 0 0 0 0 0 1.0 1.2 1.5 2.0 2.0 3.0 3.0 4.0 3.0 4.0 3.0 4.0 k2 2.5 1.5 2.5 1.0 1.5 2.0 2.5 3.0 4.0 4.0 5.5 5.0 6.0 5.0 6.0 6.0 10.0 注:(1)对于稍密和松散状态的砂、碎石土, k1、k2 值可采用表列中密值的 50%; (2)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3.3.5 软土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fa ]按下列规定确定: 1 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应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取得。载荷试验和原位测 试确有困难时,对于中小桥、涵洞基底未经处理的软土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可采用以下两种方 法确定: 1)根据原状土天然含水量 w,按表 3.3.5 确定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然后按 式(3.3.5-1)计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 a a0 2 [ ] f = [ ]+ f h γ (3.3.5-1) 式中, 、h 2 γ 的意义与本规范第 3.3.4 条相同。 表 3.3.5 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天然含水量 w(%) 36 40 45 50 55 65 75 [fa0](kPa) 100 90 80 70 60 50 40 2)根据原状土强度指标确定软土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 a pu 2 5.14 [ ] f kC h m = + γ (3.3.5-2) p u 0.4 1 0.2 1 b H k l blC ⎛ ⎞⎛ ⎞ =+ − ⎜ ⎟⎜ ⎟ ⎝ ⎠⎝ ⎠ (3.3.5-3) 式中 m—抗力修正系数,可视软土灵敏度及基础长宽比等因素选用 1.5~2.5; Cu—地基土不排水抗剪强度标准值(kPa); kp—系数; H—由作用标准值引起的水平力(kN); b—基础宽度(m),有偏心作用时,取 b-2eb;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一垂直于b边的基础长度(m),有偏心作用时,取k2: e、e一偏心作用在宽度和长度方向的偏心距。 2经排水固结方法处理的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应通过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 试方法确定:经复合地基方法处理的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然后按式(3.3.5-1) 计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3.3.6地基承载力容许值应根据地基受荷阶段及受荷情况,乘以下列规定的抗力系数”。 1使用阶段: 1)当地基承受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或作用效应偶然组合时,可取”。=125:但对承载力容 许值)小于150kPa的地基,应取=1.0: 2)当地基承受的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仅包括结构自重、预加力、土重、土侧压力、汽车 和人群效应时,应取y=1.0: 3)当基础建于经多年压实未遭破坏的旧桥基(岩石旧桥基除外)上时,不论地基承受 的作用情况如何,抗力系数均可取y=1.5:对]小于150kPa的地基可取=l.25: 4)基础建于岩石旧桥基上,应取y=1.0。 2施工阶段 1)地基在施工荷载作用下,可取y8=125: 2)当墩台施工期间承受单向推力时,可取=1.5。 .17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 17 - l—垂直于 b 边的基础长度(m),有偏心作用时,取 l-2el; eb、el—偏心作用在宽度和长度方向的偏心距。 2 经排水固结方法处理的软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应通过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 试方法确定;经复合地基方法处理的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然后按式(3.3.5-1) 计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 3.3.6 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应根据地基受荷阶段及受荷情况,乘以下列规定的抗力系数 R γ 。 1 使用阶段: 1)当地基承受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或作用效应偶然组合时,可取 R γ =1.25;但对承载力容 许值[fa]小于 150 kPa 的地基,应取 R γ =1.0; 2)当地基承受的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仅包括结构自重、预加力、土重、土侧压力、汽车 和人群效应时,应取 R γ =1.0; 3)当基础建于经多年压实未遭破坏的旧桥基(岩石旧桥基除外)上时,不论地基承受 的作用情况如何,抗力系数均可取 R γ =1.5;对[fa]小于 150 kPa 的地基可取 R γ =1.25; 4)基础建于岩石旧桥基上,应取 R γ =1.0。 2 施工阶段 1)地基在施工荷载作用下,可取 R γ =1.25; 2)当墩台施工期间承受单向推力时,可取 R γ =1.5
基础计算与地基处理 4基础计算与地基处理 4.1基础埋置深度 4.1.1桥涵墩台基础(不包括桩基础)基底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嫩台基底设置在不冻胀土层中时,基底埋深可不受冻深的限制。 2上部为外超静定结构的桥涵基础,其地基为冻胀土层时,应将基底埋入冻结线以下不小 于0.25m。 3当墩台基础设置在季节性冻胀土层中时,基底的最小埋置深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min =-lmus (4.1.1-1) Ea=WaWmWeW0 (41.1-2) 式中dn一基底最小埋置深度(m): —设计冻深(m)。 。一标准冻深(m)。无实测资料时,可按本规范附录H0.1条采用: 少。一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4.1.1-1查取: ”一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4.1.1-2查取 x一 -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4.1.1-3查取。 ”。一地形坡向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4.114查取: w4—基础对冻深的影响系数,取,=1.1: hm -基础底面下容许最大冻层厚度(m),按表4.1.1-5查取。 表4.1.1-1 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w 土的类别 士的类别 黏性 细、粉、粉士 中砂、粗砂、砾花 1.20 碎石士 表41.1-2 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w 冻胀性 Ψw 冻胀性 不冻胀 1.00 强冻胀 0.85 弱冻张 095 特强冻胀 0.80 连胀 0.90 极强冻胀 0.75 注:季节性冻土分类见附录H02。 -18-
基础计算与地基处理 - 18 - 4 基础计算与地基处理 4.1 基础埋置深度 4.1.1 桥涵墩台基础(不包括桩基础)基底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墩台基底设置在不冻胀土层中时,基底埋深可不受冻深的限制。 2 上部为外超静定结构的桥涵基础,其地基为冻胀土层时,应将基底埋入冻结线以下不小 于 0.25m。 3 当墩台基础设置在季节性冻胀土层中时,基底的最小埋置深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in d max d zh = − (4.1.1-1) d zs zw ze zg zf 0 z z =ψ ψ ψψψ (4.1.1-2) 式中 min d ——基底最小埋置深度(m); zd——设计冻深(m)。 z0——标准冻深(m)。无实测资料时,可按本规范附录 H.0.1 条采用; ψ zs ——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4.1.1-1 查取; ψ zw ——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4.1.1-2 查取; ψ ze ——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4.1.1-3 查取。 ψ zg ——地形坡向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4.1.1-4 查取; ψ zf ——基础对冻深的影响系数,取ψ zf =1.1; hmax——基础底面下容许最大冻层厚度(m),按表 4.1.1-5 查取。 表 4.1.1-1 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ψ zs 土的类别 ψ zs 土的类别 ψ zs 黏性土 1.00 中砂、粗砂、砾砂 1.30 细砂、粉砂、粉土 1.20 碎石土 1.40 表 4.1.1-2 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ψ zw 冻胀性 ψ zw 冻胀性 ψ zw 不冻胀 1.00 强冻胀 0.85 弱冻胀 0.95 特强冻胀 0.80 冻胀 0.90 极强冻胀 0.75 注:季节性冻土分类见附录 H.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