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 6 3 9 四 炎症 6 3 9 五 肿瘤 8 3 11 六 心血管系统疾病 7 3 10 七 呼吸系统疾病 7 3 10 八 消化系统疾病 7 3 10 + 泌尿系统疾病 6 3 9 十四、十五 传染病、寄生虫病 6 6 合计 60 24 84 四、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本科学生,病理学作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 《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1月第六版: 教学参考书: 《病理学》,杨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五版: 《病理学》,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第四版: 《诊断病理学》,刘彤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2月。 ·273·
·273·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验 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 6 3 9 四 炎症 6 3 9 五 肿瘤 8 3 11 六 心血管系统疾病 7 3 10 七 呼吸系统疾病 7 3 10 八 消化系统疾病 7 3 10 十 泌尿系统疾病 6 3 9 十四、十五 传染病、寄生虫病 6 6 合计 60 24 84 四、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本科学生,病理学作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 《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六版; 教学参考书: 《病理学》,杨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第五版; 《病理学》,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年 6 月第四版; 《诊断病理学》,刘彤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年 2 月
《病理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73.0.1 课程名称:病理Ⅱ系列(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分:5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56学时(包括查阅文献、专题讨论)、实验 课14学时。 前期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 授课对象: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英语班)。 考核方式:考试、实验考核。 其中考试占总成绩80%,实验考核占总成绩20% 本课程的实验课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其中实验态 度占4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3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 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过渡性学科。学习病 理生理有助于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和发展趋向,由表及里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Pathophysiology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norm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iseases.It enables the clinician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different disease syndromes.Pathophysiology consists of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sease.The study of pathophysiology is an essential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and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大纲内容: 一、前言 ·274·
·274· 《病理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73.0.1 课程名称:病理Ⅱ系列(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分:5 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 70 学时,其中理论课 56 学时(包括查阅文献、专题讨论)、实验 课 14 学时。 前期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 授课对象: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英语班)。 考核方式:考试、实验考核。 其中考试占总成绩 80%,实验考核占总成绩 20% 本课程的实验课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其中实验态 度占 40%、实验操作占 30%、实验报告占 3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 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过渡性学科。学习病 理生理有助于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和发展趋向,由表及里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Pathophysiology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norm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iseases. It enables the clinician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different disease syndromes. Pathophysiology consists of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sease. The study of pathophysiology is an essential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and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 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疾病概论:主 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 打下基础:(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 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 灌注损伤,休克等:(3)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论述人体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 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 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不仅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桥梁课程。学习病生的任务是使学 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 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讲解一些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概念、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功能代谢改变: 与临床病例紧密联系: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及科学成就。通过本课程学习,要 求学生能够: 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3.做到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4.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5.本课程主要使用国外原版教材(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Medical physiology),辅以西医《病理生理学》统编教材,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能够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较熟练的阅读病生相关文献。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绪论 (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 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 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 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 病本质的学科,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的桥梁学科。 ·275·
·275· 【课程目的】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 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疾病概论:主 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 打下基础;(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 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 灌注损伤,休克等;(3)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论述人体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 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 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不仅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桥梁课程。学习病生的任务是使学 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 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讲解一些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概念、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功能代谢改变; 与临床病例紧密联系;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及科学成就。通过本课程学习,要 求学生能够: 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3.做到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4.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5.本课程主要使用国外原版教材(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Medical physiology),辅以西医《病理生理学》统编教材,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能够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较熟练的阅读病生相关文献。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绪论 (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 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 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 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 病本质的学科,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 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5.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 6.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了解本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之间起到“桥梁” 的作用。 (2)用辨证与逻辑思维方法,以及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掌握健康与患病、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方式】 PPT演示,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一章疾病概论 (Conspectus of disease) 【目的要求】 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 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 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 与方法:了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外因如物理、化学、生物、营养性因素:内因如遗传、先天、免疫、精神、 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分子机制:普遍规 律:稳态失衡与调节、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关系。 4.疾病的的经过和转归:康复与死亡。 5.疾病模型: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 制备疾病模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 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教学方式】 PPT演示,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章缺氧 ·276·
·276·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 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5.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 6.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了解本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之间起到“桥梁” 的作用。 (2)用辨证与逻辑思维方法,以及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掌握健康与患病、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方式】 PPT 演示,课堂讲授;1 学时。 第一章 疾病概论 (Conspectus of disease) 【目的要求】 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 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 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 与方法;了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外因如物理、化学、生物、营养性因素;内因如遗传、先天、免疫、精神、 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分子机制;普遍规 律:稳态失衡与调节、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关系。 4.疾病的的经过和转归:康复与死亡。 5.疾病模型: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 制备疾病模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 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教学方式】 PPT 演示,课堂讲授;2 学时。 第二章 缺氧
(Hypoxia) 【目的要求】 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 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 代谢变化,熟悉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 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 【教学内容】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 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 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谢耗氧率与机体的代偿能力。 5.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方式】 PPT演示,课堂讲授:3学时。 第三章发热 (Fever) 【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 制: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 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念: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 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内生致热原信 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温上升 的基本环节。 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 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 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在发热过 程中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的改变。 5.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 ·277·
·277· (Hypoxia) 【目的要求】 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 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 代谢变化,熟悉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 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 【教学内容】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 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 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谢耗氧率与机体的代偿能力。 5.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方式】 PPT 演示,课堂讲授;3 学时。 第三章 发热 (Fever) 【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 制;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 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念: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 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 内生致热原信 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温上升 的基本环节。 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 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 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在发热过 程中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的改变。 5.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