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未经检疫的外来虫种,改变了昆虫相的组成,常能导致果园昆虫种群的组成变化,使某些原来不重要的害虫成为优 势种,造成严重灾害。由于果园生态稳定,因而有人认为在果园引种天敌尤其捕性天敌比大田容易成功。 世界上最早应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的例子就是公元我40年左右我国南方人民用黄狞蚁来柑桔害虫。生防成功的 事例,都以果树害虫特别是柑桔害虫和苹果害虫最多。1888年美国加州首先从澳洲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是世界上 生物防治的成功事例,震动了全球。从国内情况看,在捕食性天敌方面,广泛地释放大红瓢虫和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 吹绵蚧,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同时,也引进孟氏隐瓢虫防治粉蚧。还有多种瓢虫取食盾蚧,蜡蚧和蚜虫,受到了重视。近 十几年来,保护利用食螨瓢虫防治柑桔和苹果叶螨取得成效,繁殖利用草龄和捕食螨防治果树的叶螨则是这几年的新进 展。此外,果园蜘蛛方面也引起了注意。 在寄生性天敌方面,早在五十年代,引进苹果绵蚜小蜂,通过远缘杂交,防治苹果绵蚜取得成效。利用赤眼蜂防 治果树卷叶蛾类已逐步普遍开展。南方果区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取得了成效,蚧虫和粉虱的寄生蜂也已注意。但总 的来说。寄生性天敌的利用还可如捕食性天敌的利用来得广泛。这是今后要大力加强的。 国内目前利用食蚜蝇,蜘蛛及病原微生物防治果树害虫的工作做得很少,有将深入研究。利用各病原成虫防治果 树害虫有新进展。 4、果树害虫的化学防治特点: 4.1与大田作物相比,果树害虫的防治中常用一些农田中不太用的药剂,如石硫合剂和松脂合剂(蚧虫、螨 类、粉虱)【为松香和烧碱(氢氧化钠)或苏打(碳酸钠)制成强碱性的松皂液,主要成份是松脂酯钠,有强烈腐性],石 油乳剂[石油,乳化剂和水按一定比例制成的]。防治农业害虫常用油类乳剂多为煤油,柴油、润滑油。具有杀卵作用(室 息而死),也可防治某些螨类,木虱、蚧壳虫等害虫。常见的有胶体硫柴油乳剂,粘土柴油乳剂,60%机械油,50%煤油 或蒽油乳膏等等。如青岛用6%蒽油乳剂防治苹果越冬叶螨的卵效果良好。市面上也有出售的石油乳剂。 在果树应用时,应注意,在果树幼芽萌动时,使用它对发芽有影响。在贮存时要密封,以免油水分离。 42有些果树对某些农药敏感,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如乐果对李树很敏感,施药后会造成大量的落叶现象。 巴梨用90%敌百虫是1000倍注易引起药害,叶变黑脱落。苹果开花后喷90%敌百虫1000倍液,80%DDV乳剂1200倍液以内 易发生药害(落果,因而栽培上常用敌百虫或敌敌畏疏果)。波尔多液和其它含铜杀菌剂对白菜及桃李等易产生药害。 在实际应用农药的时应注意。 4.3注意安全间隔期 防治果树病虫害时,应抓紧冬季及早春防治在开花结果期发生病虫害时,同时则应合理用药,注意农药的使用的 安全间隔期,保证果品的质量。 4.4严禁在果树上施用剧毒农药。 第二讲食心虫类 食心虫指蛀入果实内为害的鳞翅目害虫的总称。除为害果实外,有些还可为害新梢和芽。果树种 类不同,食心虫的种类也不同。为害果实的食心虫在北方在约有12种,寄主范围较广。比较著名为害较 重的有所谓的“三小一大”即,梨小、桃小、苹小和梨大食心虫,此外,还有白小食心虫、桃蛀螟、苹 果蠢蛾、玉米螟、棉铃虫等,特别是梨小、桃小和梨大,在我省各地桃、杏、梨的生产上己造成也正在 造成相当严重的为害。常致大量桃、杏完全失去食用价值或提早脱落,梨大的为害使被害果干脆在幼果 期就完全干死,梨树上常出现大量吊死鬼梨。有的还为害新梢和芽,影响果树的生长梨小害桃梢
引种未经检疫的外来虫种,改变了昆虫相的组成,常能导致果园昆虫种群的组成变化,使某些原来不重要的害虫成为优 势种,造成严重灾害。由于果园生态稳定,因而有人认为在果园引种天敌尤其捕性天敌比大田容易成功。 世界上最早应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的例子就是公元我40年左右我国南方人民用黄狞蚁来柑桔害虫。生防成功的 事例,都以果树害虫特别是柑桔害虫和苹果害虫最多。1888年美国加州首先从澳洲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是世界上 生物防治的成功事例,震动了全球。从国内情况看,在捕食性天敌方面,广泛地释放大红瓢虫和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 吹绵蚧,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同时,也引进孟氏隐瓢虫防治粉蚧。还有多种瓢虫取食盾蚧,蜡蚧和蚜虫,受到了重视。近 十几年来,保护利用食螨瓢虫防治柑桔和苹果叶螨取得成效,繁殖利用草蛉和捕食螨防治果树的叶螨则是这几年的新进 展。此外,果园蜘蛛方面也引起了注意。 在寄生性天敌方面,早在五十年代,引进苹果绵蚜小蜂,通过远缘杂交,防治苹果绵蚜取得成效。利用赤眼蜂防 治果树卷 叶蛾类已逐步普遍开展。南方果区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 取得了成效,蚧虫和粉虱的寄生蜂也已注意。但总 的来说。寄生性天敌的利用还可如捕食性天敌的利用来得广泛。这是今后要大力加强的。 国内目前利用食蚜蝇,蜘蛛及病原微生物防治果树害虫的工作做得很少,有将深入研究。利用各病原成虫防治果 树害虫有新进展。 4、果树害虫的化学防治特点: 4.1与大田作物相比,果树害虫的防治中常用一些农田中不太用的药剂,如石硫合剂和松脂合剂(蚧虫、螨 类、粉虱)[为松香和烧碱(氢氧化钠)或苏打(碳酸钠)制成强碱性的松皂液,主要成份是松脂酯钠,有强烈腐性],石 油乳剂[石油,乳化剂和水按一定比例制成的]。防治农业害虫常用油类乳剂多为煤油,柴油、润滑油。具有杀卵作用(室 息而死),也可防治某些螨类,木虱、蚧壳虫等害虫。常见的有胶体硫柴油乳剂,粘土柴油乳剂,60%机械油,50%煤油 或蒽油乳膏等等。如青岛用6%蒽油乳剂防治苹果越冬叶螨的卵效果良好。市面上也有出售的石油乳剂。 在果树应用时,应注意,在果树幼芽萌动时,使用它对发芽有影响。在贮存时要密封,以免油水分离。 4.2有些果树对某些农药敏感,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如乐果对李树很敏感,施药后会造成大量的落叶现象。 巴梨用90%敌百虫是1000倍注易引起药害,叶变黑脱落。苹果开花后喷90%敌百虫1000倍液,80%DDV乳剂1200倍液以内 易发生药害(落果,因而栽培上常用敌百虫或敌敌畏疏果)。波尔多液和其它含铜杀菌剂对白菜及桃李等易产生药害。 在实际应用农药的时应注意。 4.3注意安全间隔期 防治果树病虫害时,应抓紧冬季及早春防治在开花结果期发生病虫害时,同时则应合理用药,注意农药的使用的 安全间隔期,保证果品的质量。 4.4严禁在果树上施用剧毒农药。 第二讲 食心虫类 食心虫指蛀入果实内为害的鳞翅目害虫的总称。除为害果实外,有些还可为害新梢和芽。果树种 类不同,食心虫的种类也不同。为害果实的食心虫在北方在约有12种,寄主范围较广。比较著名为害较 重的有所谓的“三小一大”即,梨小、桃小、苹小和梨大食心虫,此外,还有白小食心虫、桃蛀螟、苹 果蠹蛾、玉米螟、棉铃虫等,特别是梨小、桃小和梨大,在我省各地桃、杏、梨的生产上已造成也正在 造成相当严重的为害。常致大量桃、杏完全失去食用价值或提早脱落,梨大的为害使被害果干脆在幼果 期就完全干死,梨树上常出现大量吊死鬼梨。有的还为害新梢和芽,影响果树的生长梨小害桃梢
各种食心虫寄主范围较广,但不同种类仍有嗜好,分布地区也不一样。在北方地区,苹果一般以桃小为主、梨以梨 小和梨大为主,桃、杏以梨小和桃蛀螟为主,在甘肃省大部,梨大和桃小或梨小普通发生,严重为害各地梨、桃、杏的 果实和桃梢。 “三小一大”成、幼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桃小 苹小 梨小 梨大 体长 7-8mm 4.5-4.8m 4.6-6mm 10-12mm24-26mm 16-18mm 翅展 10-11mm 10.6-15mm 前翅近前缘 前翅前缘 前翅前缘有8 前翅在距基部2/4处各有 中部有一兰 有2-9组大 一10组大小不 1灰色横线,翅中室上方 黑色几乎三 小不等的 等的白色短斜 有一白斑 角形的斑, 斜纹,翅 纹,翅中央有 基部及中央 面上有很 1小白点,近 部分是7簇 多的鳞 外缘有10个褐 成虫 黄褐色或蓝 片。R5脉 色小点,各足 前翅 褐色的斜主 与R2+3脉 跗节末端灰白 鳞片 长度丰。 色。静止时前 静止时, 翅外缘的角度 前翅外缘 大,呈钝角。 合成的角 度小,呈 锐角。 无臀栉,腹 有臀栉4-6 有臀栉4-7齿, 无臀栉,腹足趾钩双序 足钩单序 齿,腹足 腹足趾钩单序 环状 环状(10- 趾钩单序 环(25-40个) 24个) 环15-30 幼虫 个。多数 节上背面2 条桃红色 宽带。 一、桃小食心虫 学名:Carposina nipohensis Walsinghann 异名: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l 属于鳞翅目,蛀果蛾科Carposiniae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 1、分布和为害:“桃小”分布很广,根据已有资料记载我国的最南分布为安徽芜湖,最西的分布点是青海 民和,因此目前知道它占分布区为北纬31以北,东径102以东。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北部及西北部苹 果、梨及枣产区。国外的分布已知有:日本、蒙古和前苏联沿海地区。桃小寄主植物很多,己知有10多种,分属于蔷 薇科(Rosaceae)和鼠李科(Rhamnaceae)。蔷薇科的有苹果、花红、海棠、梨、山楂、桃、杏、李等。鼠李 科的有枣和酸枣。其中以苹果、梨、枣受害重,核果类(杏、李)受害较轻。桃小1953年在辽南苹果老区为害极 重。梨及枣产区为害也很普遍。近年来,在甘肃、宁夏等地为害也日趋加重。据估计,1984年,陕西苹果由于该虫的为
各种食心虫寄主范围较广,但不同种类仍有嗜好,分布地区也不一样。在北方地区,苹果一般以桃小为主、梨以梨 小和梨大为主,桃、杏以梨小和桃蛀螟为主,在甘肃省大部,梨大和桃小或梨小普通发生,严重为害各地梨、桃、杏的 果实和桃梢。 “三小一大”成、幼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桃小 苹小 梨小 梨大 体长 翅展 7-8mm 16-18mm 4.5-4.8m 10-11mm 4.6-6mm 10.6-15mm 10-12mm 24-26mm 成虫 前翅 前翅近前缘 中部有一兰 黑色几乎三 角形的斑, 基部及中央 部分是7簇 黄褐色或蓝 褐色的斜主 鳞片 前翅前缘 有2-9组大 小不等的 斜纹,翅 面上有很 多的鳞 片。R5脉 与R2+3脉 长度丰。 静止时, 前翅外缘 合成的角 度小,呈 锐角。 前翅前缘有8 -10组大小不 等的白色短斜 纹,翅中央有 1小白点,近 外缘有10个褐 色小点,各足 跗节末端灰白 色。静止时前 翅外缘的角度 大,呈钝角。 前翅在距基部2/4处各有 1灰色横线,翅中室上方 有一白斑 幼虫 无臀栉,腹 足 钩单序 环状(10- 24个) 有臀栉4-6 齿,腹足 趾钩单序 环15-30 个。多数 节上背面2 条桃红色 宽带。 有臀栉4-7齿, 腹足趾钩单序 环(25-40个) 无臀栉,腹足趾钩双序 环状 一、桃小食心虫 学名:Carposina nipohensis Walsinghann 异名: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l 属于鳞翅目,蛀果蛾科Carposiniae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 1、分布和为害:“桃小”分布很广,根据已有资料记载我国的最南分布为安徽芜湖,最西的分布点是青海 民和,因此目前知道它占分布区为北纬310以北,东径1020以东。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北部及西北部苹 果、梨及枣产区。国外的分布已知有:日本、蒙古和前苏联沿海地区。桃小寄主植物很多,已知有10多种,分属于蔷 薇科(Rosaceae)和鼠李科(Rhamnaceae)。蔷薇科的有苹果、花红、海棠、梨、山楂、桃、杏、李等。鼠李 科的有枣和酸枣。其中以苹果、梨、枣受害重,核果类(杏、李)受害较轻。桃小1953年在辽南苹果老区为害极 重。梨及枣产区为害也很普遍。近年来,在甘肃、宁夏等地为害也日趋加重。据估计,1984年,陕西苹果由于该虫的为
害损失达1000多万斤。甘肃以陇东和天水地区受害最重。近年来,在甘肃主要苹果产区为害日益严重,发生重的地区被 害果率高达50%以上。最高可达80%以上。 被该虫为害的苹果俗称“猴头”、“糖馅”“豆沙馅”。幼虫多由果实的胴部或底部蛀入果肉,蛀后23 天,蛀孔口流出有水珠状的果胶,俗称“淌眼泪”,果胶干后留下一片小白色腊质膜。随着果实的生长,入果 孔愈合成一个小黑点,周围的果皮略呈凹陷。幼虫在果实内蛀食果肉形成弯曲曲曲的虫道。幼虫在果实膨大期 为害则果形不正,常成畸形果,即所谓俗称“猴头果”。但在果实接近来收获期钻蛀为害,则果实不变形。幼 虫为害道充满红褐色虫粪,俗称“豆沙馅”“糖馅”,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幼虫老熟后脱果,在果面上有直径 23毫米的脱果孔。被咬破的脱果孔外常有新鲜虫粪,脱果孔的附近无幼虫吐的丝。枣果被害之后,大量的虫粪 堆集在枣核的周围。刚蛀入果的幼虫,被药剂杀死,则入果孔愈合成绿色小点,俗称“青丁”。 2.形态特征: 主要在实验课上观察,这期间要提示。 成虫:体长5-8MM翅展13-18MM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主要特征在前翅。前翅近前缘中部有1蓝黑色近于 之角形的大斑。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7簇黄褐色或蓝褐色的斜立鳞片。鳞从雌雄的差别表现在1、雄性触角每节腹面 两侧是纤毛,雌性触角无此种纤毛。2、雄性唇性下,向上翘,雌性下唇须长而直,略呈三角,前伸。翅展13-15m, ♀16-18mm。3、雄性翅僵1根,雌性2根。 卵:深红色,椭圆形或桶形,以底部粘附于果实上。卵壳上有不规则的略呈椭圆的刻纹。端部处环生2-3 圈“Y”形外长物。 幼虫:未龄幼虫体长13-16m,体全为桃红色,幼龄幼虫体色淡黄白或白色。前胸侧毛组具2毛。第8腹节的 气门较其它各节的更靠近背中线。腹足趾钩排成单序环。无臀栉。 蛹:体长6.5-8.6毫米,全体淡黄白色以至黄褐色。体壁光滑无刺。翅,足及触角端部不紧贴蛹体而游离。茧:有 两种,一为扁圆形的越冬茧,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十分紧密,另一种为纺垂形的蛹化茧,亦称“夏 茧”,由幼虫吐丝缀细土粘合而成。质地疏松,一端备有成虫羽化的孔。夏茧内是蛹,冬茧内是幼虫。 3.生活史和习性: 桃小在北方一年发生1-2代。例如:在河北、陕西一年发生1代,仅部分个体发生2代。该虫在全年发生程度中,大 部分时间过着隐蔽生活。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内作扁圆形的“冬茧”越冬。在平地果园,如树盘内土壤疏松平整无 杂草无间作,冬茧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树冠下隐阴处,紧贴树皮或其附近分布数量最多。冬茧的垂直分布以3-7m深处占 80%以上。在山地果园,由于越冬茧水平分布较分散,因为山地形复杂,石块多,树干周围土层板结杂草多,冬茧的分 布多在树冠外围梯田壁及其地埂水沟附近。另外,堆果专用、选果包装专用土中也有越冬茧的分布。 桃小在天水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土中1-2寸(少数可达3-4寸)深处作圆茧越冬,越冬幼虫一般于6月上中开 始破茧出土,并于出土后的1-2日内在树下地面,附着在土块、杂草等物上作仿锤形“夏茧”化蛹。出土时间依地区和土 壤含水量等情况而异,很不整齐,可一直拖到8月上旬。越冬成虫一般从6月中旬至8月初都可见,出土至羽化的时间多为 11-20天,平均14天。田间卵始见于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始见虫果,为害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 在果内的历期约为24.7天,7月中旬即可见脱果幼虫,11天左右成为成虫:第二代幼于8月下旬开始脱果,所以在晚熟的 品种如国光、红玉等果实上仍不但有各龄幼虫,甚至还有卵。(给防治增加了难度)。 下面分几个问题来述桃小的活动规律和习性。 (一)越冬幼虫出土 1、越冬幼虫出土的时期长各地不同。如在辽宁南部苹果区,越冬幼虫第二年夏初出土,从5月中旬至7月上、 中旬才结束。出土盛期一般在5月下至6月中旬,越冬幼虫出土时期连续60多天,成为以后各虫态发生时期长及前后在代
害损失达1000多万斤。甘肃以陇东和天水地区受害最重。近年来,在甘肃主要苹果产区为害日益严重,发生重的地区被 害果率高达50%以上。最高可达80%以上。 被该虫为害的苹果俗称“猴头”、“糖馅”“豆沙馅”。幼虫多由果实的胴部或底部蛀入果肉,蛀后2-3 天,蛀孔口流出有水珠状的果胶,俗 称“淌眼泪”,果胶干后留下一片小白色腊质膜。随着果实的生长,入果 孔愈合成一个小黑点,周围的果皮略呈凹陷。幼虫在果实内蛀食果肉形成弯曲曲曲的虫道。幼虫在果实膨大期 为害则果形不正,常成畸形果,即所谓俗称“猴头果”。但在果实接近来收获期钻蛀为害,则果实不变形。幼 虫为害道充满红褐色虫粪,俗称“豆沙馅”“糖馅”,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幼虫老熟后脱果,在果面上有直径 2-3毫米的脱果孔。被咬破的脱果孔外常有新鲜虫粪,脱果孔的附近无幼虫吐的丝 。枣果被害之后,大量的虫粪 堆集在枣核的周围。刚蛀入果的幼虫,被药剂杀死,则入果孔愈合成绿色小点,俗称“青丁”。 2.形态特征: 主要在实验课上观察,这期间要提示。 成虫:体长5-8MM翅展13-18MM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主要特征在前翅。前翅近前缘中部有1蓝黑色近于 之角形的大斑。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7簇黄褐色或蓝褐色的斜立鳞片。鳞丛雌雄的差别表现在1、雄性触角每节腹面 两侧是纤毛,雌性触角无此种纤毛。2、雄性唇性下,向上翘,雌性下唇须长而直,略呈三角,前伸。♂翅展13-15mm, ♀16-18mm。3、雄性翅僵1根,雌性2根。 卵:深红色,椭圆形或桶形,以底部粘附于果实上。卵壳上有不规则的略呈椭圆的刻纹。端部处环生2-3 圈“Y”形外长物。 幼虫:未龄幼虫体长13-16mm,体全为桃红色,幼龄幼虫体色淡黄白或白色。前胸侧毛组具2毛。第8腹节的 气门较其它各节的更靠近背中线。腹足趾钩排成单序环。无臀栉。 蛹:体长6.5-8.6毫米,全体淡黄白色以至黄褐色。体壁光滑无刺。翅,足及触角端部不紧贴蛹体而游离。茧:有 两种,一为扁圆形的越冬茧,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十分紧密,另一种为纺垂形的蛹化茧,亦称“夏 茧”,由幼虫吐丝缀细土粘合而成。质地疏松,一端备有成虫羽化的孔。夏茧内是蛹,冬茧内是幼虫。 3.生活史和习性: 桃小在北方一年发生1-2代。例如:在河北、陕西一年发生1代,仅部分个体发生2代。该虫在全年发生程度中,大 部分时间过着隐蔽生活。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内作扁圆形的“冬茧”越冬。在平地果园,如树盘内土壤疏松平整无 杂草无间作,冬茧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树冠下隐阴处,紧贴树皮或其附近分布数量最多。冬茧的垂直分布以3-7cm深处占 80%以上。在山地果园,由于越冬茧水平分布较分散,因为山地形复杂,石块多,树干周围土层板结杂草多,冬茧的分 布多在树冠外围梯田壁及其地埂水沟附近。另外,堆果专用、选果包装专用土中也有越冬茧的分布。 桃小在天水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土中1-2寸(少数可达3-4寸)深处作圆茧越冬,越冬幼虫一般于6月上中开 始破茧出土,并于出土后的1-2日内在树下地面,附着在土块、杂草等物上作仿锤形“夏茧”化蛹。出土时间依地区和土 壤含水量等情况而异,很不整齐,可一直拖到8月上旬。越冬成虫一般从6月中旬至8月初都可见,出土至羽化的时间多为 11-20天,平均14天。田间卵始见于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始见虫果,为害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 在果内的历期约为24.7天,7月中旬即可见脱果幼虫,11天左右成为成虫;第二代幼于8月下旬开始脱果,所以在晚熟的 品种如国光、红玉等果实上仍不但有各龄幼虫,甚至还有卵。(给防治增加了难度)。 下面分几个问题来述桃小的活动规律和习性。 (一)越冬幼虫出土 1、越冬幼虫出土的时期长各地不同。如在辽宁南部苹果区,越冬幼虫第二年夏初出土,从5月中旬至7月上、 中旬才结束。出土盛期一般在5月下至6月中旬,越冬幼虫出土时期连续60多天,成为以后各虫态发生时期长及前后在代
重叠的原因。 2、越冬幼虫出土的始期与温度有关:一般出土前一旬的平均气温为16.9℃。在开始出土期间,如有适当的雨 水,即可连续出土。 3、各年越冬幼虫出土的数量消长,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当年5、6月间降雨的情况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各 年出土的盛期是随雨量的分布情况而定。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有适当的雨量分布时,其出土盛期多出现于6月上、 中旬。在雨量分布不均而分期集中的情况下,出土的高峰随降雨情况而出现若干次。在长期缺雨的情况下,将推迟幼虫 的大量出土时期。 3、出土后的越冬幼虫作“夏茧”,成虫羽化和成虫习性。 往往越冬幼虫出土后,于土表爬行约一天,然后作纺锤形的“夏茧’,在其中化蛹。越冬幼虫至成虫羽化一般所需 时间为11-20天,平均14天。 越冬代成虫羽化一般在6月中名陆续发生。至7月下旬或8月初结束。成虫晚间6-8时羽化。白天隐伏于苹果枝叶上 及杂草间,日落后稍见活动,深夜最为活泼。无趋光性和趋化性。 (二)越冬代成虫产卵的时间,部位等及环境影响 成虫羽化后过1-3天后就产卵。田间卵发生在6月中旬,可延续9月中、下旬,发生期长达90-100天左右,并在1-2 代卵期相接。卵期是防治的有利时期,但也是不好把握的时期,通常第一代卵盛期在7月,第二代卵盛期在8月中、下 旬。在自然情况下,卵期为7-10天,大多数为8天。 卵绝大部分产在果实上,极少数产在叶、芽、枝上。在果实上的卵,90%的产于萼洼,梗洼内占5%,极 少数在果实的胴部及果柄上。一果上卵数不定,多者可达20-30粒。卵自然界的孵化率很高,一般在85-99%之间。 成虫产卵的多少随其生活期间的气候条件而不同,高温低湿(30℃以上75%以相对温度)极不利于成虫产卵。因 此,干早炎热的夏季对“桃小”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如早春温暖夏季气温正常而潮湿的年份,则有利于“桃小’的大发 生。 (三)幼虫蛀果为害: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数十分钟以至数小时之久,寻觅适当的部位,开始啃咬果皮,咬下的果皮,并不吞食, 因此胃毒剂对它无效(是要用触杀剂及内吸剂)。大部分幼虫均从果实的胴部蛀入果内。幼虫入果后,大多直入果心, 食害果实的种子,然后再潜果肉。幼虫老熟之后,咬一圆孔,脱出果外。在初咬穿的脱果孔外,常留积有新鲜虫粪。 (被害时有两个孔,一个是入果孔,一个是脱果孔)。幼虫爬出孔口,直接落地,入土结越冬茧结茧化蛹,继续发生第 二代。 幼虫蛀果在田间表现为: 田间最早在6月中,下旬可发现被害果,7月上、中旬数量最多。幼虫从蛀果一一脱果,在第一代幼虫中,在果内 均需24.7天完成发育。 第二代的发生是一个局部世代,它是由于第一代幼虫脱果之后,有一些体入土作“冬茧”休眠滞育,有 些脱果之后继续发育。结茧化蛹,而发生第二代。 据研究,桃小食心虫是一种长日照型昆虫,基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20分。在自然条件下,幼虫发育期间,光周期 的季节性变化是诱致第一代幼虫滞育的主导生态因子。据观察,第一代幼虫脱果愈晚者,进入滞有的数量愈多。7月中旬 以前脱果的,全部不滞有,8月上旬脱果者有20%进入滞有,8月中旬脱果者有50%进入滞有,8月下旬脱果者,全部滞
重叠的原因。 2、越冬幼虫出土的始期与温度有关:一般出土前一旬的平均气温为16.9℃。在开始出土期间,如有适当的雨 水,即可连续出土。 3、各年越冬幼虫出土的数量消长,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当年5、6月间降雨的情况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各 年出土的盛期是随雨量的分布情况而定。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有适当的雨量分布时,其出土盛期多出现于6月上、 中旬。在雨量分布不均而分期集中的情况下,出土的高峰随降雨情况而出现若干次。在长期缺雨的情况下,将推迟幼虫 的大量出土时期。 3、出土后的越冬幼虫作“夏茧”,成虫羽化和成虫习性。 往往越冬幼虫出土后,于土表爬行约一天,然后作纺锤形的“夏茧’,在其中化蛹。越冬幼虫至成虫羽化一般所需 时间为11-20天,平均14天。 越冬代成虫羽化一般在6月中名陆续发生。至7月下旬或8月初结束。成虫晚间6-8时羽化。白天隐伏于苹果枝叶上 及杂草间,日落后稍见活动,深夜最为活泼。无趋光性和趋化性。 (二)越冬代成虫产卵的时间,部位等及环境影响 成虫羽化后过1-3天后就产卵。田间卵发生在6月中旬,可延续9月中、下旬,发生期长达90-100天左右,并在1-2 代卵期相接。卵期是防治的有利时期,但也是不好把握的时期,通常第一代卵盛期在7月,第二代卵盛期在8月中、下 旬。在自然情况下,卵期为7-10天,大多数为8天。 卵绝大部分产在果实上,极少数产在叶、芽、枝上。在果实上的卵,90%的产于萼洼,梗洼内占5%,极 少数在果实的胴部及果柄上。一果上卵数不定,多者可达20-30粒。卵自然界的孵化率很高,一般在85-99%之间。 成虫产卵的多少随其生活期间的气候条件而不同,高温低湿(30℃以上75%以相对温度)极不利于成虫产卵。因 此,干旱炎热的夏季对“桃小”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如早春温暖夏季气温正常而潮湿的年份,则有利于“桃小’的大发 生。 (三)幼虫蛀果为害: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数十分钟以至数小时之久,寻觅适当的部位,开始啃咬果皮,咬下的果皮,并不吞食, 因此胃毒剂对它无效(是要用触杀剂及内吸剂)。大部分幼虫均从果实的胴部蛀入果内。幼虫入果后,大多直入果心, 食害果实的种子,然后再潜果肉。幼虫老熟之后,咬一圆孔,脱出果外。在初咬穿的脱果孔外,常留积有新鲜虫粪。 (被害时有两个孔,一个是入果孔,一个是脱果孔)。幼虫爬出孔口,直接落地,入土结越冬茧结茧化蛹,继续发生第 二代。 幼虫蛀果在田间表现为: 田间最早在6月中,下旬可发现被害果,7月上、中旬数量最多。幼虫从蛀果——脱果,在第一代幼虫中,在果内 均需24.7天完成发育。 第二代的发生是一个局部世代,它是由于第一代幼虫脱果之后,有一些体入土作“冬茧”休眠滞育,有 些脱果之后继续发育。结茧化蛹,而发生第二代。 据研究,桃小食心虫是一种长日照型昆虫,基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20分。在自然条件下,幼虫发育期间,光周期 的季节性变化是诱致第一代幼虫滞育的主导生态因子。据观察,第一代幼虫脱果愈晚者,进入滞育的数量愈多。7月中旬 以前脱果的,全部不滞育,8月上旬脱果者有20%进入滞育,8月中旬脱果者有50%进入滞育,8月下旬脱果者,全部滞
有。幼虫的滞有不仅与光照而且与在温度有关。在13小时光照条件下发有的幼虫,不论在何种温度下,脱果的幼虫全部 或几乎全部滞有。每日光照15小时,温度25℃以上,滞有率在16%以下。而温度在18-22℃时,滞有率增至41%左右。 脱果较早的继续发育平均经11.7天变为成虫。第2代幼虫在8月下旬开始脱果。因此在采收的晚,中熟苹果土,不 仅带有未脱果的幼虫而且还可带有刚入果的幼虫,甚至还可带有未孵化的卵粒。这些在果内的幼虫,在苹果一般的贮藏 条件下,经历45个月后,某些5龄幼虫仍可保存生活力,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化蛹,羽化为成虫,成为第二年的虫源 之一。这一部分虽然少,但在检疫上很重要。 (四)脱果幼虫的越冬场所 由于幼虫脱果时期很长及果实带虫的情况,幼虫越冬的场所就不仅限于果园内,凡堆放过果实的地方,都可能有 幼虫越冬,特别是大量的堆果场所,果实收购站,苹果酒厂。因此,在这些地方消灭脱果越冬幼虫,应作为防治措 施中重要的一环。 越冬幼虫在果园内的越冬场所是由幼虫具有背光习性,这一特点决定,其分布规律随土壤、地形,果园管理 情况及耕作制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平地果园,如树盘土壤细而平整,无杂草及间作的作物,脱果幼虫多集中在树冠下距树干地1米范围内的土壤 内结成冬茧越冬,且以树干基部背阴面土壤内虫数量多。树冠,如树冠下土,石块多,杂草多,或间作其它作物,则脱 果的幼虫多分散在树冠外围的土壤里越冬。山地果园地形复杂,冬茧的分布更为分散,从而增加了山地果园消灭越冬幼 虫的困难。 越冬茧的深度,一般在土中3-15cm内,以3cm左右的土中虫数最多,约占80%。了解越冬茧的分布规律,对指导 树下防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五)不同苹果品种对“桃小”发育的影响 据研究,桃小幼虫蛀食不同的品种果实,因其果实内食物的差异,对幼虫成活率,幼虫的历期及滞有率均不相 同。蛀食“红心”及“金冠”比“国光”成活率高3040%,幼虫期短5天,滞育率低。这些研究,对了解“桃小”的种群 动态有很重要的意义。及培育抗虫品种有重大意义。 四、桃小食心虫预测预报 桃小的预测预报,主要包括越冬幼虫出土,越冬成虫局羽化,以及卵果率消长动态等三项内容。 1、越冬幼虫出土期测报指导地面施药防治。 ①自然观察法:选择头一年桃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中、晚熟果树品种或堆果场所附近的果树510株,把树下整 平,草除尽。在树干基部放一些砖或瓦块。从每年越冬幼虫出土前45天开始观察。从发现幼虫出土之日起,每天调查记 载幼虫出土数,并将出土幼虫拣出。结合历年桃小出土消长规律,历期和当年阡情况及当年越冬幼虫出土期来确定防治 适期。一般以越冬幼虫连续出土地面为施药适期。 ②选择有代表性的果树地块,挖深12cm,长3cm,宽45cm的土坑,整平坑底,插入地温表至5cm深度。挑选冬茧 500个以上,分层埋入土中,12cm深处埋总茧量的7%,9cm深处埋11%,6cm深处埋22%,3cm深处60%,上盖铁沙笼置。根据 各地每年越冬幼虫开始出土期前4-5天开始观察,每天上,下午检查出土幼虫数,并随机将出土幼虫放入另一笼中,以便 观察越冬代成虫羽化时期。确定防治适期同上。 2、越冬代成虫羽化期测报,指导树上防卵及初孵幼虫 ①在1中2法中的另一笼中,观察越冬幼虫作夏茧羽化的情况。记载羽化始、盛、末期
育。幼虫的滞育不仅与光照而且与在温度有关。在13小时光照条件下发育的幼虫,不论在何种温度下,脱果的幼虫全部 或几乎全部滞育。每日光照15小时,温度25℃以上,滞育率在16%以下。而温度在18-22℃时,滞育率增至41%左右。 脱果较早的继续发育平均经11.7天变为成虫。第2代幼虫在8月下旬开始脱果。因此在采收的晚,中熟苹果土,不 仅带有未脱果的幼虫而且还可带有刚入果的幼虫,甚至还可带有未孵化的卵粒。这些在果内的幼虫,在苹果一般的贮藏 条件下,经历4-5个月后,某些5龄幼虫仍可保存生活力,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化蛹,羽化为成虫,成为第二年的虫源 之一。这一部分虽然少,但在检疫上很重要。 (四)脱果幼虫的越冬场所 由于幼虫脱果时期很长及果实带虫的情况,幼虫越冬的场所就不仅限于果园内,凡堆放过果实的地方,都可能有 幼虫越冬,特别是大量的堆果场所,果实收购站,苹果酒厂。因此,在这些地方消灭脱果越冬幼虫,应作为防治措 施中重要的一环。 越冬幼虫在果园内的越冬场所是由幼虫具有背光习性,这一特点决定,其分布规律随土壤、地形,果园管理 情况及耕作制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平地果园,如树盘土壤细而平整,无杂草及间作的作物,脱果幼虫多集中在树冠下距树干地1米范围内的土壤 内结成冬茧越冬,且以树干基部背阴面土壤内虫数量多。树冠,如树冠下土,石块多,杂草多,或间作其它作物,则脱 果的幼虫多分散在树冠外围的土壤里越冬。山地果园地形复杂,冬茧的分布更为分散,从而增加了山地果园消灭越冬幼 虫的困难。 越冬茧的深度,一般在土中3-15cm内,以3cm左右的土中虫数最多,约占80%。了解越冬茧的分布规律,对指导 树下防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五)不同苹果品种对“桃小”发育的影响 据研究,桃小幼虫蛀食不同的品种果实,因其果实内食物的差异,对幼虫成活率,幼虫的历期及滞育率均不相 同。蛀食“红心”及“金冠”比“国光”成活率高30-40%,幼虫期短5天,滞育率低。这些研究,对了解“桃小”的种群 动态有很重要的意义。及培育抗虫品种有重大意义。 四、桃小食心虫预测预报 桃小的预测预报,主要包括越冬幼虫出土,越冬成虫局羽化,以及卵果率消长动态等三项内容。 1、越冬幼虫出土期测报指导地面施药防治。 ①自然观察法:选择头一年桃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中、晚熟果树品种或堆果场所附近的果树5-10株,把树下整 平,草除尽。在树干基部放一些砖或瓦块。从每年越冬幼虫出土前4-5天开始观察。从发现幼虫出土之日起,每天调查记 载幼虫出土数,并将出土幼虫拣出。结合历年桃小出土消长规律,历期和当年阡情况及当年越冬幼虫出土期来确定防治 适期。一般以越冬幼虫连续出土地面为施药适期。 ②选择有代表性的果树地块,挖深12cm,长3cm,宽45cm的土坑,整平坑底,插入地温表至5cm深度。挑选冬茧 500个以上,分层埋入土中,12cm深处埋总茧量的7%,9cm深处埋11%,6cm深处埋22%,3cm深处60%,上盖铁沙笼置。根据 各地每年越冬幼虫开始出土期前4-5天开始观察,每天上,下午检查出土幼虫数,并随机将出土幼虫放入另一笼中,以便 观察越冬代成虫羽化时期。确定防治适期同上。 2、越冬代成虫羽化期测报,指导树上防卵及初孵幼虫 ①在1中2法中的另一笼中,观察越冬幼虫作夏茧羽化的情况。记载羽化始、盛、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