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4分)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1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2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 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3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 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4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 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5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 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 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 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6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7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 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 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8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9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10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 的计划 11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 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12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 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13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14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 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 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 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 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15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 16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 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 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 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17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18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
1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1 4 分)。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1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2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 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3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 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4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 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5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 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 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 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6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7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 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 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8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9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10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 的计划。 11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 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12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 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13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14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 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 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 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 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15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 了。 16 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 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 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 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17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18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
灵感。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 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 的创作感到失望。 D.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 闷的自己 E.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 则紧凑有序 8.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 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9。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5分) 答案: 7.(5分)选C给3分,选D给2分(C.“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理解错误:D.“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 不当,弘一法师之例强调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 8.(4分)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1分),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 地推向上帝的虎日”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1分),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 健康的身体((1分):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1分)。(言之成理即可) 9.(5分)①内容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 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3分)②形式上:引杜甫诗句为题, 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清水洗尘 ①礼镇的人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而郑家则把洗澡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 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 母,最后才是孩子。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 ②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 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点也不舒服,纯粹是在应 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进了澡盆泡上个十几分钟,随便搓搓就出来了 他也不喜欢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 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③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 ④“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⑤“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 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 ⑥家人便纷纷笑起来。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她听了天灶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 ⑦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她出来了。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 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 洗吧。” 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 2
2 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 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 的创作感到失望。 D.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 闷的自己。 E.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 则紧凑有序。 8.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 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 分) 9。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5 分) 答案: 7.(5 分)选 C 给 3 分,选 D 给 2 分(C.“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理解错误;D.“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 不当,弘一法师之例强调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 8.(4 分)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1 分),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 地推向上帝的虎日”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1 分),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 健康的身体((1 分);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1 分)。(言之成理即可) 9.(5 分)①内容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 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3 分)②形式上:引杜甫诗句为题, 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2 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清水洗尘 ①礼镇的人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而郑家则把洗澡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 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 母,最后才是孩子。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 ②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 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点也不舒服,纯粹是在应 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进了澡盆泡上个十几分钟,随便搓搓就出来了。 他也不喜欢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 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③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 ④“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⑤“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 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 ⑥家人便纷纷笑起来。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她听了天灶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 ⑦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她出来了。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 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 洗吧。” 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
⑨天灶并未搭话,他进了自己的屋子,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 提起桶岀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 ⑩0天灶没说什么,他回来往热水里又加了一些凉水。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 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 ①一直到父母洗完了,天灶还在饶有兴致地烧水。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 2“给我自己用 ⑩3母亲没再说什么,天灶笑了。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 14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 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 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 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天灶觉得这盆淸水真 是好极了,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手点亮家里那对红 灯笼。他要告诉朋友,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 (节选自迟子建《清水洗尘》,2006年哈尔滨出版社) 12.第⑨段中,奶奶“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为什么?(3分 13.请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4分) 14.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5.请分析天灶和天云的争吵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2.感到惊讶;认为天灶嫌弃她:有点伤心(难过、不高兴)(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3分) 13.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或者直接写具体的动词和表达心理的句子都可。(2分)写出了天灶 的细心、体贴、懂事等。(答对两点即可)(2分) 14.景物描写诗情画意(1分),渲染(烘托)了天灶愉悦的心情。(2分) 15.要点:(1)从情节推进看,避免了单调,掀起了波澜 (2)从氛围看,显得生活气息浓郁,真实、温馨,充满生机。如果全是“请”之类彬彬有礼的话,反而 不真实 (3)从情感看,天灶兄妹关系亲密融洽。 (4)从人物塑造看,表现天灶的宽容大度,天云的天真活泼。(答两点,要点2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 主观意思对即可)(6分) 【解析】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前文中奶奶 和母亲都叫天柱用奶奶洗过的热水洗澡,而天柱把热水倒进脏水桶,从而分析出奶奶张大嘴巴的原因是感 到惊讶;认为天灶嫌弃她:有点伤心(难过、不高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査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题目,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此句为人物描写的句子, 首先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根据句子判断,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或者直接写具体的动词和表 达心理的句子都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写出了天灶的细心、体贴、懂事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试题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为景物描写,在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 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本题中景 物描写诗情画意,渲染(烘托)了天灶愉悦的心情。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⑨天灶并未搭话,他进了自己的屋子,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 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 ⑩天灶没说什么,他回来往热水里又加了一些凉水。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 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 ⑪一直到父母洗完了,天灶还在饶有兴致地烧水。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 ⑫“给我自己用。” ⑬母亲没再说什么,天灶笑了。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 14 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 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 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 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 是好极了,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手点亮家里那对红 灯笼。他要告诉朋友,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 呢。 (节选自迟子建《清水洗尘》,2006 年哈尔滨出版社) 12.第⑨段中,奶奶“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为什么?(3 分) 13.请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4 分) 14.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 分) 15.请分析天灶和天云的争吵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 12.感到惊讶;认为天灶嫌弃她;有点伤心(难过、不高兴)(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3 分) 13.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或者直接写具体的动词和表达心理的句子都可。(2 分)写出了天灶 的细心、体贴、懂事等。(答对两点即可)(2 分) 14.景物描写诗情画意(1 分),渲染(烘托)了天灶愉悦的心情。(2 分) 15.要点:(1)从情节推进看,避免了单调,掀起了波澜; (2)从氛围看,显得生活气息浓郁,真实、温馨,充满生机。如果全是“请”之类彬彬有礼的话,反而 不真实。 (3)从情感看,天灶兄妹关系亲密融洽。 (4)从人物塑造看,表现天灶的宽容大度,天云的天真活泼。(答两点,要点 2 分,结合内容分析 1 分, 主观意思对即可)(6 分) 【解析】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前文中奶奶 和母亲都叫天柱用奶奶洗过的热水洗澡,而天柱把热水倒进脏水桶,从而分析出奶奶张大嘴巴的原因是感 到惊讶;认为天灶嫌弃她;有点伤心(难过、不高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题目,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此句为人物描写的句子, 首先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根据句子判断,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或者直接写具体的动词和表 达心理的句子都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写出了天灶的细心、体贴、懂事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4.试题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为景物描写,在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 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本题中景 物描写诗情画意,渲染(烘托)了天灶愉悦的心情。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5.【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 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 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 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 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 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 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 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 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 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 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 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 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 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 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 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 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 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 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 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 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 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 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 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塱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 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一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 《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晩雾 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 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一一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 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 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一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 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 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 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
4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 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 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 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 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 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 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 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 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 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 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 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 “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 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 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 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 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 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 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 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 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 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 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 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 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 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 Q 正传》《风波》《药》 《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 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 Q、孔 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 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 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 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 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 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
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 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①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 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 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调侃:自嘲 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D.筋骨:力量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21.请简要回答第段和第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5分) 22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6分) 23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 加以分析。(5分) 24文章写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 的心声。 B.孔乙己、陈士成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 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当时社会环 境的黑暗。 答案: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9.(2分)B20.(3分)B 21.(5分)参考答案 第段的“湮灭”,指各路声响埋没、压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公园环境嘈杂,作者感到惋惜。 【评分标准】2分。前两点答出任意一点,1分;第三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 傻瓜的乐园 迟子建 ①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成傻后的快乐却是相同的,喜欢游逛,喜欢笑。 ②我童年生活的山村不过百户人家,但却有六、七个傻子,他们的存在,曾给处于游戏年龄的我带来 无尽的快乐。在我看来,我们那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乐园。 ③我家的后一趟房,有一个傻子,他叫大肥。他也是那几个傻子中唯一不出门的一个。大肥长得又白 又胖,他整天躺在摇车里,除了吃,就是睡,连翻身也不会,别人说他出生后就没长骨头。夏天时,他的
5 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 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⑪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 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 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调侃:自嘲 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筋骨:力量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21.请简要回答第段和第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5 分) 22.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6 分) 23.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 加以分析。(5 分) 24.文章写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 的心声。 B.孔乙己、陈士成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 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 Q 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当时社会环 境的黑暗。 答案: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19.(2 分)B 20.(3 分)B 21.(5 分)参考答案: 第段的“湮灭”,指各路声响埋没、压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公园环境嘈杂,作者感到惋惜。 【评分标准】2 分。前两点答出任意一点,1 分;第三点,1 分。意思对即可。 (四) 傻瓜的乐园 迟子建 ①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成傻后的快乐却是相同的,喜欢游逛,喜欢笑。 ②我童年生活的山村不过百户人家,但却有六、七个傻子,他们的存在,曾给处于游戏年龄的我带来 无尽的快乐。在我看来,我们那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乐园。 ③我家的后一趟房,有一个傻子,他叫大肥。他也是那几个傻子中唯一不出门的一个。大肥长得又白 又胖,他整天躺在摇车里,除了吃,就是睡,连翻身也不会,别人说他出生后就没长骨头。夏天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