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与朱元思书(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査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戾天()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 合作交流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2)翻译课文
21、与朱元思书(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 柯.( ) 飘荡.( ) 负.势 ( ) 轩邈..(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 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_富江从富阳到庐一段的奇山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蒿写、记叙、开信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差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 异水。水之,水之意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哈作交流8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言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事受但未必没有恼而迹山林的(,生 活上国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2、思考: (1) 齐读本段 (2)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 异水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描写、记叙、抒情 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 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静态和动态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 异水。水之清,水之急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 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含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節氯于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意游芸,浪若奔 文共三段, 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 奇山异水,天下教绝 一句 作为全文的纲领。 三段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芦碧,于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婷 写水流舒缓处,以 “意游盛翁,浪若奔。 写水流湍急处。再 写“奇山”,以贪 度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 动,再以泉声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邮弃名利的都感情 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全文共三段,__一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_______”一句 作为全文的纲领。___第二、三段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 写“奇山”,以___负_____、__竞______、__轩邈______、___争_____、______直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 动,再以__泉声______、_____鸟声___、___蝉声_____、___猿声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 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 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 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 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 )④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⑧衔觞赋诗( )⑨无怀氏之民欤(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 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 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 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 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 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 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 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仓作交流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 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 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 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 箪瓢屡 ...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世 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 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 29 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41 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 100 多首反映劳 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 120 多首、散文 6 篇、辞赋 3 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 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 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 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 200 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 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 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 1
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每有会意 造饮辄醉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昏作交流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汲汲(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月的是一种求知的减足,携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促 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和只求精神上得到安,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 的看法 与“不幕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级于富贵 对“蕃荣利”的看法,学生可烈各抒已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国定的笞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贵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成成于贫,不贤 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喜荣利相应,突出了五柳先生圾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费体 互为充,使人物个性更为明。 探究质 1.全班齐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泥默莱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源如命,接书作文,不构小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哪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如的感受。)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造.饮辄醉( )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 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 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 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