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与朱元思书 白云中学孙娟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 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 从流飘荡(随着) 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 哪里?(2分)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6、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 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 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22、五柳先 先生 。。。。。。氏之民欤?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2)每有会意()(3)期在必醉()(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8.(1)知道:(2)休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4分,每题1分)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的译文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如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0.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我的理解: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2分,意近即可) 1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 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我的介绍: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 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3分,能从生 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答案 先生,不 ?葛天氏之民欤?” 18、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 21、《与朱元思书》 白云中学孙娟 1、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 分) 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 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2 分)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 哪里?(2 分)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5.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6、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 分) 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 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 。。。。。。。。氏之民欤?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8 . ( l )知道; ( 2 )休会.领会;(3 )期望,希望;(4)辈,同类。(4 分,每题 1 分)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 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的译文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 分,如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0.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 分) 我的理解: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2 分,意近即可) 1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 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 分) 我的介绍: 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 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 3 分,能从生 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答案: 先生,不。。。。。。。。。。。。。。?葛天氏之民欤?” 18、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A(2)B(3)D (1)A、期在必醉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D、度已失期 (2)A、或置酒而招之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D、又数刀毙之 (3)A、亲旧知其如此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 19、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21、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 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 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 》:作者: (2分) 人物形象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 达到了 的程度;二是 达到了 的程度。(2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什途失意,内心痛苦,也 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示例 好的思 想值得肯定 参考答案7、A9、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马说》 世有伯乐, 。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
2 1)A(2)B(3)D。 (1) 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 (2) A、或置酒而招之.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 D、又数刀毙之. (3) 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 19、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21、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 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 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 》;作者: (2 分) 人物形象: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 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9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程 度 ; 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达 到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 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 分) 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 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 分) 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 想值得肯定。 参考答案 7、A 9、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马说》 世有伯乐,、。。。。。。。。。。。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执策而临之 (1)通“饲”,喂养(喂)()鞭打(驾驭)(3)通晓(知道、明白、懂得)(4)面对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 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9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 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 ①,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u):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 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 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从师读( )(2以袜实米( )(3)负以致师(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2(二)(9分) 23.(1)跟从(跟)(2)装满(装)(3)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 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 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世有伯乐,然、 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 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答: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 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3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 分)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 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9 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 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 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 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 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 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22(二)(9 分) 23.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 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 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世有伯乐,然、。。。。。。。。。。。。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 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 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 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 分)答: 伯乐更重要。(1 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 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答: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 子不通顺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3分)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各1分 答案: 6.2分A(A致:取得/集中B益:更加C患:忧虑D辞:言语) 。。。。。。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 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 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 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 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 愈。降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 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 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 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 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 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 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4 《送东阳马生序》 一、余幼时。。。。。。。。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 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答案: 6.2 分 A (A 致:取得/集中 B 益:更加 C 患:忧虑 D 辞:言语) 二、 余幼、。。。。。。。。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 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 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 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 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 愈。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 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 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 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 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 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 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 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②「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
5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 分) ① 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② 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