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幕荣利”“不求甚解”“f不舶常得“曾不方情去留”“不巖蔑 风日”“不戚成于贡贱,不汲于富贵。世(有种种追名趣利、新造作之事作着言“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7他对高志趣和(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 众不同击叹赏,齿使文章笔墨掮而笔调诙谫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超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 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 时期的 5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 (2)环堵萧然 (3)期在必醉 (4)短褐穿结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侩绘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階嗜酒,家贫伓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D.常著文章/娱,颇示/已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陶渊明(或陶潜)五柳先生 6.s hi z he 7.(1)有人(2)墙(3)希望(4)破、坏 8.B9.B 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 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 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 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4)短褐穿结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 陶渊明(或陶潜) 五柳先生 6.shì zhé 7.(1)有人 (2)墙 (3)希望 (4)破、坏 8.B 9.B 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23马说 韩愈 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盘 自主预习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 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 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 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 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 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 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23 马 说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具准备:U 盘 自主预习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 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 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 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 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 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 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