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第七版)·28:元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兴起一、现代旅游的概念现代旅游是旅游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关于近、现代的分期,有必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我国史学界的研究中,人们通常都是将发生“五四运动”的1919年作为历史发展步入现代的起点。但是,在旅游研究中,不论是国内旅游学界还是国际旅游学界,在对旅游发展史做阶段划分时,人们一般都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旅游发展步入现代的起点。也就是说,在旅游研究中,所谓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因此,倘若是遵从史学研究中的常规断代,上述概念的现代旅游其实应该称作“当代旅游”。鉴于“现代旅游”这一称谓及其概念所指已然为人们约定俗成,这里不再去过多推敲。就全球总体情况而言,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开始恢复,而且需求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以统计数据相对较为健全的国际旅游活动为例,在1950年至1960年的短短10年中,无论是全世界的国际旅游人次,还是全球的国际旅游消费额,都增长了大约3倍。作为这一发展的结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众化旅游现象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开始率先出现。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二战”后初期的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需求规模为2528万人次。到了196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规模已上升至6930万人次。在所实现的国际旅游消费方面,195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总额为21亿美元。到了196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总额已增至将近69亿美元。继此之后,在整个60年代,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规模逐年持续增长。到197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人次数和消费额已分别达到1.6亿人次和179亿美元,分别是1960年的2.3倍和2.6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旅游规模的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成长为世界经济中的“巨人”。在大众化旅游形成的初期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可从表1-1中有关当时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分布情况的统计数字中得到证明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291967年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源的地区分布表-11占全球总量(%)客源地客源产生量(万人次)67.4西欧882028.6北美洲37300.7110拉丁美洲0.9非洲1201.6210亚洲(包括澳大利亚)0.8中东120100全世界合计13110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WTO)二、“二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得以恢复并且其规模持续扩大,其中所涉及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讲,同样也是与当时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关。总的来讲,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重点转向经济建设,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当然,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仍不时有局部战争发生,但就整个世界总的政治环境而言,缓和与发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不断出现新的进展。所有这些新变化都对“二战”后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讲,促成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1.世界人口的增加“二战”结束之初,全世界人口仅约25亿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人口已增至36亿人。在短短的20年中,全世界人口增加了44%。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直接表现为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所以人口基数的扩大,无疑是“二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二战”后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战前的情况(参见表1-2)。据后来的有关统计分析,以1979年的美元价值计算,1949年全世界的生产总值为25000亿美元,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已上升至62000亿美元。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使很多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或者更为确切地说,使很多
·30·旅游学概论(第七版)国家的居民家庭平均收入得以迅速增加,尤其是在那些原先经济基础就比较雄厚的西方国家中,情况更是如此。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形成所谓的“富裕社会”。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于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普及,无疑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表1-2“二战”前后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时期1913~193819531973国别美国2.03.5英国1.03.0法国1.05.2西德1.35.9日本4.59.8资料来源:王章耀等,1986:20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二战”后,虽然火车和轮船在不少国家一一例如中国、印度、前苏联等一中仍是人们重要的旅行方式,但在另外一些国家中,特别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这些传统的旅行方式逐渐为汽车和飞机所取代。尤其是在北美和西欧,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大,公交汽车的运营网络也不断扩展和完善,从而使得汽车成为人们陆路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则使得人们有机会能够以较短的用时实现远程旅行,加之节能技术的进步和各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使机票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从而使航空旅行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远距离旅行方式。所有这些交通运输技术方面的发展,都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出现“二战”后,随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很多行业中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加之劳动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做出的不懈解努力,使带薪假期的出现成为可能。虽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有个别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就业劳动者享有带薪年假,但当时这样的国家仅属个别,并且当时的这种带薪年假不过是短短几天,所以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普遍都缺少实现旅游需求所必备的时间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远程旅游的开展以及在到访之地的停留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实施带新假期制度。这一变化的出现,使人们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作为休闲活动重要形式之一的外出旅游和度假活动有了时间上的保障,不仅使外出旅游人数大为增加,而且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31.使出游距离的延伸和在到访之地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战”后,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例如,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农村人口已下降至不足全国人口的1%。就劳动力人口而言,美国全国的劳动力中只有大约5%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城市,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在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由此带来的身心紧张使人们向往能有机会逃避城市的喧器,向往有机会重返没有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受的异域环境。这一情况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二战”后,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之通信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对异国他乡事物的了解增多,并因此发生兴趣。好奇心的增加助长了人们的求知欲,从而助长了人们希望能有机会亲历观察和体验异乡事物的愿望。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多,不仅过去那种因缺乏知识而对外部世界怀有恐惧的心理会因此而减少,而且把握旅游信息与机会的能力也会因此而增强。这些情况对于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形成和促成旅游市场需求的增长,无疑也有积极的影响。以上分析的各项因素对于推动“二战”后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就是说,以上所分析的各项因素是促成“三战”后旅游快速发展的“推力因素”(pushfactors)。实际上,“二战”后全球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乃是由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个方面的力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除了旅游需求方面上述推力因素的作用之外,旅游供给方面的很多因素对于促成“二战”后旅游活动规模的快速增长,也起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在这方面,较为明显的“拉力因素”(pullfactors)主要有三个:一是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持的积极态度和所推出的鼓励性政策:二是很多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投入:三是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关于这些拉力因素的具体作用情况,这里不再展开分析。总之,上述关于“二战”后旅游活动快速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分析再一次证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伴生产物,旅游活动规模得以扩大的基础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对于全球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居民旅游需求的发育和成长来说同样也是如此。表1-1中统计数字表明,以20世纪60年代大众化旅游局面形成之初的情况为例,产生于西欧和北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约占全世界总量的96%。相比之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产
·32·旅游学概论(第七版)生的国际旅游人次加到一起,也只不过占全世界总量的4%。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无疑是这些地区在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上存在的差距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述,特别是对6项推力因素的归纳,虽然直接目的是分析促成“二战”后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原因,或者说虽然表面上是在分析过去,但实际上,对这些因素今后发展动向的认识,同样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旅游需求市场的未来。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一、旧中国的旅游业人们一般认为,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道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20世纪初,上海由于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而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最多的城市。这为旅游业率先在上海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随着当时中外人员交往的增多,外国的一些旅行商社,如英国的通济隆公司、美国的运通公司等,已开始进入上海经营。面对当时旅游市场需求的明显增长,以及外国旅行商社进入中国经营的现实,为了谋求扩大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生财之道,同时也是为了创办国人自已的旅行社,民族银行家陈光甫经与同仁商议,决定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经营范围内增设一个旅行部。1923年8月,经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该旅行部正式宜告成立。该旅行部成立之初,规模很小,仅有五六名员工。在经历了开业之初的一段艰难之后,该旅行部逐渐赢得了消费者市场的信任。1924年春,该旅行部首次组织国内旅行团赴杭州观光,此后又成功地组织了秋季赴浙江海宁的观潮旅行团。转年春季,该旅行部开始组团出国旅游。首批成行的赴日“观樱”旅行团在全程历时3周的访日期间,游览了日本的长崎、京都、东京、大阪等地。1927年春,为了开展宣传和培育客源市场,该旅行部开始出版《旅行杂志》,专门介绍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和自然风光。1927年6月,该旅行部决定以自已的名义申请营业执照,遂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该旅行社的业务宗旨是“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需之便。如舟车舱之代订,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入手,以致轮船进出日期,火车往来时间,在在为旅客所急需者”(《旅行杂志》1927年春季号)。随着中国旅行社的挂牌经营,其内部组织结构出随之扩编为七部一处一运输部、车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