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汇编之文言文鉴赏 2017朝阳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说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 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 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 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 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 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 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 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 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 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 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 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 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 shui na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2017 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汇编之 文言文鉴赏 2017 朝阳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说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 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 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 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 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 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 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 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 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 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 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 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 是 和 。(2分) 13.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 加以评价。(6分) 2017丰台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5题。 灵岩 明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 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 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 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牒廊, 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 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 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镱缃钩③,宛然石檗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 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 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 者殆不减歙溪④。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 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 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 无之画臊,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 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 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縫缃 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 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 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 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 分) ①(2 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 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 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 是 和 。(2 分) 13. 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 加以评价。(6 分) 2017 丰台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5 题。 灵岩 明 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 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 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 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 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 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 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 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 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 者殆不减歙溪④。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 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 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 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 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 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 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 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 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 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绝景 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竟为俘虏 竟:最终 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圆井,日池也 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B.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于人甚矣哉 C.若受具戒乎 望之若在山足 D.宛然石中 然在今搜伐殆尽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 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一一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 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 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 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2分) ②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2分) 14.第二段写景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请结合本段内容,仿照句3的形式,将内 容补充完整,写在方框内。(4分) 1太湖诸山 2响屎松林, ;3西施履迹,碧 總缃钩画石。 15.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4 分) 2017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 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 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绝景 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竟为俘虏 竟:最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一圆井,日池也 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B.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于人甚矣哉 C.若受具戒乎 望之若在山足 D.宛然石髬中 然在今搜伐殆尽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 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 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 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 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2 分) ②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2 分) 14.第二段写景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请结合本段内容,仿照句 3 的形式,将内 容补充完整,写在方框内。(4 分) 1 太湖诸山, ;2 响屧松林, ;3 西施履迹,碧 繶缃钩画石髬。 15.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4 分) 2017 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 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 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 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 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 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 榷①而议盐铁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 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 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 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 ②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 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 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 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 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 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取材于《汉书·循吏传》) 注释:①榷:专营,专卖。②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 禄皆为二千石。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秦之敝 敝:陋俗 B.外攘四夷 攘:驱除 C.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罢:废除 D.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 质:验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 C.通于世务 兴于闾阎 D.以经术润饰吏事 辄以玺书勉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事简易,禁罔疏阔 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 B.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 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 C.至于始元、元风之间,匈奴乡化 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回到故乡 D.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他)认为太守是管理百姓的根基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13.“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后为史书所沿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解说 “循吏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 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 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 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 榷①而议盐铁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 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 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 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 ②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 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 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 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 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 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取材于《汉书•循吏传》) 注释:①榷:专营,专卖。②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 禄皆为二千石。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反秦之敝 敝:陋俗 B.外攘四夷 攘:驱除 C.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罢:废除 D.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 质:验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 C.通于世务 兴于闾阎 D.以经术润饰吏事 辄以玺书勉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凡事简易,禁罔疏阔 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 B.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 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 C.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 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回到故乡 D.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他)认为太守是管理百姓的根基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13.“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后为史书所沿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解说 “循吏
一词。(4分) 14.孝宣时,良吏多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良吏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5分) 房山区2017年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上方山记 (明)袁宗道 毗卢顶①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髙。一老僧说, 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 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 走,捷若猿猱,至此,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 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②少顷, 僧供黄茅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 满饮。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 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内,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 又忽闭塞。过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 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 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 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 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 惊起龙神,亟呵止。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石 砚。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其过昆山灵壁也 从云水洞归,诸公偃卧榻上。食顷,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观?”皆曰:“佳。” 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 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③攒结,成小普 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④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 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 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有删改) 【注】①毗卢顶: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座山峰。②趺(fu)坐:佛教 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③巉巉(chωnchωn):险峻的,陡峭的。④ 渟(ting):水停止不流动。 8.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同游虽至羸者羸:瘦弱 B.烛之不见顶烛:照亮 C.遂相挈循涧行挈:搀扶 D.至诚忏谢谢:辞谢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 其孰能讥之乎 邻之厚,君之薄 也 C.乃得入穴 惆怅而返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尝歧而望矣
一词。(4 分) 14.孝宣时,良吏多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良吏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5 分) 房山区 2017 年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上方山记 (明)袁宗道 一 毗卢顶①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 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 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 走,捷若猿猱,至此,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 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②少顷, 僧供黄茅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 满饮。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 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内,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 又忽闭塞。过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 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 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 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 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 惊起龙神,亟呵止。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石 砚。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其过昆山灵壁也。 二 从云水洞归,诸公偃卧榻上。食顷,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观?”皆曰:“佳。” 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 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③攒结,成小普 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④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 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 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有删改) 【注】①毗卢顶: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座山峰。 ②趺(fū)坐:佛教 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③巉巉(chán chán):险峻的,陡峭的。④ 渟(tíng):水停止不流动。 8.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同游虽至羸者 羸:瘦弱 B.烛之不见顶 烛:照亮 C.遂相挈循涧行 挈:搀扶 D.至诚忏谢 谢:辞谢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但指其住处 予尾之行 B.其孰能讥之乎 邻之厚,君之薄 也 C.乃得入穴 惆怅而返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吾 尝跂而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