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Botany) 二、学时/学分 150学时,6学分,其中植物形态解剖学(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包括低等植物学内容)理论课51学时3学分;植物系统分类学( Plant Taxonomy 理论课51学时3学分;实验课48学时2学分。 本大纲是植物学教研室根据《植物学》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编写)草拟,2003 年度的学分制教学计划规定,作为基础课的植物学总授课时数为150学时(其中 理论课102学时、实验课48学时),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应对 教材有所取舍,在课堂上讲授最基本的植物学知识,结合学生自学,促进学生主 动去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本大纲是在过去植物学教研室编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 上加以修订的,新的教学大纲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三、适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本科专业 四、课程简介 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包括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的一门基础课, 它由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包括孢子植物分类和种子植物分类)两大部分组 成。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 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 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 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 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遗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打下基础。 在学习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 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 构。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 和特征,细胞的主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方法和技 术。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考虑到细胞学课程对细胞的结构还要详细讲授, 对植物细胞可略讲,着重强调细胞壁、液泡、质体特别是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 有的结构,对植物的组织要详细加以讲授,这样在讲授器官发育涉及这些组织时 可略讲。 在讲授各大类群时,既要指出各类群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同时应注意有关类 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获得较完整的系统分类概念。讲授各类及各门植物 的特征和分类时,要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有些在大纲中所列的部分内容和 生态习性,经济意义以及不打算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 在实验课中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在实验课中讲授和观 察来代替课堂讲授,重点的代表植物在大纲里用″Δ"标出。植物分类有鲜明的地 区性的特点,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和取舍 在孢子植物部分(其中藻类、菌类和地衣放在植物形态解剖讲授),要求学生 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对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有所认识,从而建立起植物界演化发展 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种子植物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系 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流行的种子植物系统的理论 基础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有所了解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各类群特征的同时,也应掌握有关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
1 一、 植物学(Botany) 二、学时/学分 150 学时,6 学分,其中植物形态解剖学(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包括低等植物学内容)理论课 51 学时 3 学分;植物系统分类学(Plant Taxonomy) 理论课 51 学时 3 学分;实验课 48 学时 2 学分。 本大纲是植物学教研室根据《植物学》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编写)草拟,2003 年度的学分制教学计划规定,作为基础课的植物学总授课时数为 150 学时(其中 理论课 102 学时、实验课 48 学时),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应对 教材有所取舍,在课堂上讲授最基本的植物学知识,结合学生自学,促进学生主 动去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本大纲是在过去植物学教研室编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 上加以修订的,新的教学大纲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三、适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本科专业 四、课程简介 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包括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的一门基础课, 它由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包括孢子植物分类和种子植物分类)两大部分组 成。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 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 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 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 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遗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打下基础。 在学习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 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 构。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 和特征,细胞的主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方法和技 术。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考虑到细胞学课程对细胞的结构还要详细讲授, 对植物细胞可略讲,着重强调细胞壁、液泡、质体特别是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 有的结构,对植物的组织要详细加以讲授,这样在讲授器官发育涉及这些组织时 可略讲。 在讲授各大类群时,既要指出各类群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同时应注意有关类 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获得较完整的系统分类概念。讲授各类及各门植物 的特征和分类时,要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有些在大纲中所列的部分内容和 生态习性,经济意义以及不打算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 在实验课中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在实验课中讲授和观 察来代替课堂讲授,重点的代表植物在大纲里用"Δ"标出。植物分类有鲜明的地 区性的特点,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和取舍。 在孢子植物部分(其中藻类、菌类和地衣放在植物形态解剖讲授),要求学生 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对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有所认识,从而建立起植物界演化发展 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种子植物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系 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流行的种子植物系统的理论 基础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有所了解。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各类群特征的同时,也应掌握有关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
尽可能记忆有关名词术语的英文拼读,熟记若干著名种属的拉丁学名。 要通过实验和野外实习,综合应用学到的形态和分类学知识,掌握识别孢子 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方法,了解检索表的不同编排方法,能应用检索表和植物志等 工具书,鉴定常见的植物。通过课堂和野外实习,认识300种常见的孢子植物和 种子植物,了解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压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 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野外实习1周,在学习植物分类学课程过程中或之后进行 五、课程内容 绪论(2学时) 将上下册的绪论与引言合在一起加以简明的介绍(也可以分开介绍,各 学时)。重点阐明二界系统的植物界,强调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的地位和在维持 地球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生物的等级和命名,种的定义;植物分类大纲;植物的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人为的植物分类系统和自然的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学的分 支学科。 I.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49学时) 在第一和第二章中,重点讲授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细胞 壁、质体特别是叶绿体、液泡)、略讲细胞的繁殖(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重 点讲授组织起源、各种组织的分布、结构、特征、功能等,学生对此必须熟练掌 握以便为下一步学习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打下基础;一般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 胞、无丝分裂、组织系统等,学生对此必须有所认识和了解。在第三章中对根、 茎、叶营养器官的结构和发展,以及对根、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生长和次生构造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它则作一般了解。在第四章中对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 官的结构和发育,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双受精的意义,学生也必须加以熟练掌握 以便为种子植物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植物细胞(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教学要点: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形态结构与功能。 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 主要内容 概述: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 原生质的化学组成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3.细胞质及其细胞器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淀粉、蛋白质、油和脂肪、丹宁和色素、晶体和硅质小体
2 尽可能记忆有关名词术语的英文拼读,熟记若干著名种属的拉丁学名。 要通过实验和野外实习,综合应用学到的形态和分类学知识,掌握识别孢子 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方法,了解检索表的不同编排方法,能应用检索表和植物志等 工具书,鉴定常见的植物。通过课堂和野外实习,认识 300 种常见的孢子植物和 种子植物,了解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压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 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野外实习 1 周,在学习植物分类学课程过程中或之后进行。 五、课程内容 绪论(2 学时) 将上下册的绪论与引言合在一起加以简明的介绍(也可以分开介绍,各 1 学时)。重点阐明二界系统的植物界,强调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的地位和在维持 地球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生物的等级和命名,种的定义;植物分类大纲;植物的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人为的植物分类系统和自然的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学的分 支学科。 I.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49 学时) 在第一和第二章中,重点讲授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细胞 壁、质体特别是叶绿体、液泡)、略讲细胞的繁殖(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重 点讲授组织起源、各种组织的分布、结构、特征、功能等,学生对此必须熟练掌 握以便为下一步学习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打下基础;一般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 胞、无丝分裂、组织系统等,学生对此必须有所认识和了解。在第三章中对根、 茎、叶营养器官的结构和发展,以及对根、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生长和次生构造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它则作一般了解。在第四章中对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 官的结构和发育,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双受精的意义,学生也必须加以熟练掌握, 以便为种子植物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植物细胞(3 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教学要点: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形态结构与功能。 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 主要内容: 一.概述: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 二.原生质的化学组成: 三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2. 细胞膜 3. 细胞质及其细胞器 4. 细胞核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淀粉、蛋白质、油和脂肪、丹宁和色素、晶体和硅质小体 五、植物细胞的分裂
第一节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繁殖 有丝分裂 二、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第四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植物细胞的生长 植物细胞的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6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组成 教学要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主要内容: 植物组织的概念 植物组织的分类 发生: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 薄壁组织 3、机械组织 4、输导组织 5、分泌组织 第一节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植物组织的概念 植物组织的类型 第二节植物的组织系统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2学时) 第一节根(如作一章介绍)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根的来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生理功能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
3 第一节 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二、 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四、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 有丝分裂 二、 无丝分裂 三、 减数分裂 第四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 植物细胞的生长 二、 植物细胞的分化 第二章 植物组织(6 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组成。 教学要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主要内容: 一、 植物组织的概念 二、 植物组织的分类 (一) 分生组织 发生: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二) 成熟组织 1、 保护组织 2、 薄壁组织 3、 机械组织 4、 输导组织 5、 分泌组织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一、 植物组织的概念 二、 植物组织的类型 第二节 植物的组织系统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2 学时) 第一节 根(如作一章介绍)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根的来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生理功能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要点:了解根的来源和类型以及根尖的分区,掌握根的初生和次生结构和侧根的发生过程。根的变态。 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根的概述 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第二节、根系的发生和类型 定根和不定根、直根系和须根系第三节、根尖及其分区 根尖结构。(根冠、分生区顶端分生组织特征,不活动中心,组织原学说,T学说,伸长区、成熟 区的细跑特点与功能,背景知识:细胞有丝分裂) 第四节、根的结构 成熟区的组成部分(表皮、皮层、中柱),木质部,韧皮部。从功能角度阐述各部分特征。(表皮属吸 收组织、皮层占比例大、贮藏组织、基本组织特征,内皮层的特征和生理作用、根的吸水途径) 双子叶植物根次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次生结构、侧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部位、过程与活动产物,壁 栓化和木化特点 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表皮,皮层(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内皮层)中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多元型 第五节、侧根的发生。 第六节、根瘤和菌根 根瘤的概念与作用,菌根的概念与作用。 第七节、根的变态: 变态概念。囱质直根,块根,支持根,攀援根,寄生根,呼吸根 、根的生理功能(自学) 二、根与根系(自学) 三、根尖的结构和发育 四、根的初生结构 五、侧根与不定根的形成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七、根瘤与菌根(自学) 第二节茎(如作一章介绍) 教学目的:了解茎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发育过程、分枝方式和茎的类型 教学要点:掌握枝条的形态、茎和芽的类型和茎分枝方式,茎尖的分区、植物的初生和次生结构以及茎的 变态类型。机械、输导和次生分生组织特征。 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难点: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主要内容: 第二节、芽与枝条 芽的结构及其适应意义,芽的类型 茎的分枝和分蘖
4 教学要点:了解根的来源和类型以及根尖的分区,掌握根的初生和次生结构和侧根的发生过程。根的变态。 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根的概述 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第二节、根系的发生和类型 定根和不定根、直根系和须根系 第三节、根尖及其分区 根尖结构。(根冠、分生区顶端分生组织特征,不活动中心,组织原学说,T 学说,伸长区、成熟 区的细跑特点与功能,背景知识:细胞有丝分裂)。 第四节、根的结构 一、根的初生结构。 成熟区的组成部分(表皮、皮层、中柱),木质部,韧皮部。从功能角度阐述各部分特征。(表皮属吸 收组织、皮层占比例大、贮藏组织、基本组织特征,内皮层的特征和生理作用、根的吸水途径)。 二、双子叶植物根次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次生结构、侧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部位、过程与活动产物,壁 栓化和木化特点。 三、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表皮,皮层(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内皮层)中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多元型 第五节、侧根的发生。 第六节、根瘤和菌根 根瘤的概念与作用,菌根的概念与作用。 第七节、根的变态: 变态概念。肉质直根,块根,支持根,攀援根,寄生根,呼吸根。 一、 根的生理功能(自学) 二、 根与根系(自学) 三、 根尖的结构和发育 四、 根的初生结构 五、 侧根与不定根的形成 六、 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七、 根瘤与菌根(自学) 第二节 茎 (如作一章介绍) 教学目的:了解茎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发育过程、分枝方式和茎的类型。 教学要点:掌握枝条的形态、茎和芽的类型和茎分枝方式,茎尖的分区、植物的初生和次生结构以及茎的 变态类型。机械、输导和次生分生组织特征。 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难点: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节、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二节、芽与枝条。 一、 芽 芽的结构及其适应意义,芽的类型。 二、 茎的分枝和分蘖
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第三节、茎的类型 第四节、茎尖的分区 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分化特点(叶芽的分化)。 第五节、茎的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枹 双子叶植物茎成熟区的组成部分及其结构,表皮、皮层、中柱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部位、组成分子及其活动产物。年轮的概念,年轮的 成与环境关系 的发生与活动:树皮的形成与形态变化 3、茎的 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木材三切面的基本结构,优质木材的特征。 三、禾本科植物茎的解剖结构 表皮、机械组织、基本组织、维管束。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禾本科植物茎的居间生长。 第六节、茎的变态 块茎,鱗茎,根状茎,茎刺,肉质茎 第七节、根、茎维管组织的联系 茎的生理功能(自学) 二、茎的形态 茎尖的构造与发育 四、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五、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六、裸子植物茎结构 七、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第三节叶(如作一章介绍)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叶的外部形态、类型、发育过程、内部结构以及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教学要点:掌握叶的基本形态与解剖结构,保护组织、同化组织特征 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 主要内容: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繁殖作用等。 第三节、叶的基本形态 (一)叶的形态组成:叶片、叶柄、托叶 (二)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三)叶的类型 (四)叶序 第四节、叶的解剖结构
5 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第三节、茎的类型 一、茎的性质 二、茎的生长习性 第四节、茎尖的分区 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分化特点(叶芽的分化)。 第五节、茎的结构 一、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成熟区的组成部分及其结构,表皮、皮层、中柱。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部位、组成分子及其活动产物。年轮的概念,年轮的形 成与环境关系。 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树皮的形成与形态变化。 3、茎的次生结构: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木材三切面的基本结构,优质木材的特征。 三、禾本科植物茎的解剖结构 表皮、机械组织、基本组织、维管束。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禾本科植物茎的居间生长。 第六节、茎的变态 块茎,鳞茎,根状茎,茎刺,肉质茎。 第七节、根、茎维管组织的联系 一、 茎的生理功能(自学) 二、 茎的形态 三、 茎尖的构造与发育 四、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五、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六、 裸子植物茎结构 七、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第三节 叶(如作一章介绍)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叶的外部形态、类型、发育过程、内部结构以及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教学要点:掌握叶的基本形态与解剖结构,保护组织、同化组织特征。 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叶的主要生理功能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繁殖作用等。 第二节、叶的发生和生长。 第三节、叶的基本形态 (一)叶的形态组成:叶片、叶柄、托叶 (二)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三)叶的类型 (四)叶序 第四节、叶的解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