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第二次联合考试 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试卷满分150分,做题时间为150分 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 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 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例如动物教科书对 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 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 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 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 论及。《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 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 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 情感也表现思想。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 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我国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的越 多,收回来的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审 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 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 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 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所谓价值一评价 关系,就是意义关系。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 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 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 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
2010 年东北三省四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第二次联合考试 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 页,试卷满分 150 分,做题时间为 150 分 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 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 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例如动物教科书对 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 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 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 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 论及。《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 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 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 情感也表现思想。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 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我国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的越 多,收回来的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审 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 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 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 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所谓价值—评价 关系,就是意义关系。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 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 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 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
,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 情感形成的依凭。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乳 交融。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 的艺术。 1.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 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 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 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 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 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 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 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 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 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 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 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一代 伟人,见而嗟赏。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后坐抽 擢人物,有言其党苏威,任人有意故者,除名,配防岭表。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 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 史省。晋干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 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薛 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 勤劳,宜使其殊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
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 情感形成的依凭。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乳 交融。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 的艺术。 1.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 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 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 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 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 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 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 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 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 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 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 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一代 伟人,见而嗟赏。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后坐抽 擢人物,有言其党苏威,任人有意故者,除名,配防岭表。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 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 史省。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 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薛 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 勤劳,宜使其殊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
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遭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 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竟一时。 仁寿中,扬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道 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 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令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 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 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当 以秘书监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 朝,此《鱼藻》①之义也。”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 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 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颊邪?”付执法者勘之 道衡自以非大过,促宪司早断。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及奏, 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隋书·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鱼藻》:《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讲,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讽周幽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 讽:劝说 B.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 直:当值,值班 C.于是赉物三百段 赉:携带 D.付执法者勘之 勘:调查,查问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薛道衡“迂诞”的一组是(3分) ①驱使勤劳,宜使其硃门陈戟②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③雅相推重 声名籍甚④上《高祖文皇帝颂》⑤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⑥谓朝 士曰:“向使高颍不死,令决当久行。” A.①②③ 23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道衡的文章,常被江南人吟诵。但因他与苏威等往来密切,有人就把他们说成: “朋党”,并说他任命人员有偏私,于是薛道衡获罪被削职,流配防守岭南 B.隋炀帝杨广以晋王的藩号坐镇扬州时,见薛道衡倒了霉,欲迎他到扬州来,他没有 理会,而是采用了汉王杨谅的计策,取道江陵离开,不久又被朝廷诏回。 C.薛道衡作文章的时候,构思极苦,一个人独处空斋,面壁而卧,要求四周绝对安静 一旦听到有人从窗外走过,他便会非常愤怒 D.炀帝继位后,薛道衡转任番州刺史。一年多,就上奏表请求隋炀帝把他改派到其他 职位。隋炀帝不计前嫌,嘱托内史侍郎虞世基调任他做秘书监,满足了他的愿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5分) (2)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周邦彦
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遭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 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竟一时。 仁寿中,扬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道 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 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令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 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 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当 以秘书监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 朝,此《鱼藻》①之义也。”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 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 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颊邪?”付执法者勘.之。 道衡自以非大过,促宪司早断。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及奏, 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隋书·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鱼藻》:《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讲,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讽周幽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 讽:劝说 B.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 直:当值,值班 C.于是赉.物三百段 赉:携带 D.付执法者勘.之 勘:调查,查问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薛道衡“迂诞”的一组是(3 分) ①驱使勤劳,宜使其硃门陈戟 ②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 ③雅相推重, 声名籍甚 ④上《高祖文皇帝颂》 ⑤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 ⑥谓朝 士曰:“向使高颍不死,令决当久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薛道衡的文章,常被江南人吟诵。但因他与苏威等往来密切,有人就把他们说成: “朋党”,并说他任命人员有偏私,于是薛道衡获罪被削职,流配防守岭南。 B.隋炀帝杨广以晋王的藩号坐镇扬州时,见薛道衡倒了霉,欲迎他到扬州来,他没有 理会,而是采用了汉王杨谅的计策,取道江陵离开,不久又被朝廷诏回。 C.薛道衡作文章的时候,构思极苦,一个人独处空斋,面壁而卧,要求四周绝对安静, 一旦听到有人从窗外走过,他便会非常愤怒。 D.炀帝继位后,薛道衡转任番州刺史。一年多,就上奏表请求隋炀帝把他改派到其他 职位。隋炀帝不计前嫌,嘱托内史侍郎虞世基调任他做秘书监,满足了他的愿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5 分) (2)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浣溪沙 周邦彦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睛 【注】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8.赏析“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中的“新”和“跳”的表达效果。(5分) 9.有人认为本诗别具一格,全诗六句,无一句透露作者心情:也有人认为,作者心情在本 诗中处处流露。对此,请结合本诗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剪不断,理还乱 (李煜《相见欢》) (3)鸣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 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 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 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 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 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 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 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 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睛。 【注】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8.赏析“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中的“新”和“跳”的表达效果。(5 分) 9.有人认为本诗别具一格,全诗六句,无一句透露作者心情;也有人认为,作者心情在本 诗中处处流露。对此,请结合本诗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剪不断,理还乱 , 。(李煜《相见欢》) (3)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 17 岁时,他 19 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 21 岁,他 23 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 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 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 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 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 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 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 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 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 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 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 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 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 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 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一一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 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 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时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 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 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 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9期)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 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 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 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 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 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2)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 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 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 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 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 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 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 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 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时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 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 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 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选自《当代青年》2009 年 9 期)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 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 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 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 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 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2)小说的倒数第 2 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