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叟(shu)庶(shu)人 千乘( sheng) B.不餍(yan)遗(y1)其亲宋(keng) C.构(gu)兵说(shuo)而罢之然而不王(wang) D.孳孳(z1)匯(zhi)利与善之间(jian) 【答案】B(A.叟:s6u:C.说:shui;D.间:jidn)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 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 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 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答案】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答案】BD(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答案】BD(BD死人遗留下来的A遗弃;C丢失,损失)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hǒu) 庶(shù)人 千乘(shènɡ) B.不餍(yàn) 遗(yí)其亲 宋 (kēng) C.构(ɡòu)兵 说(shuō)而罢之 然而不王(wànɡ) D.孳孳(zī) 蹠(zhí) 利与善之间(jiān) 【答案】 B(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互相)征利 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 不夺不餍(满足) B.罢(停止)之 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 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 去(离开)仁义 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 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答案】 A(B 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答案】 BD(BD 都当“用”讲;A 用来;C 连词“来”)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答案】 BD(BD 死人遗留下来的 A 遗弃;C 丢失,损失)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然 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 【答案】B(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 应,是的;D正确) 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答案】C(A弟子:B白白地;题干与C都是“类”的意思;D空)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 【答案】D(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 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 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D.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 【答案】C(C项中“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是对的,可后半部分“这正是孟 子的主张不被很多国君接纳的原因”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容,而不是 形式,是孟子的重仁义轻利的主张不合时宜)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河东凶亦然 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 【答案】 B(例句与 B 都当“这样”讲;A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 表示答 应,是的;D 正确) 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答案】 C(A 弟子:B 白白地;题干与 C 都是“类”的意思;D 空)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 出 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 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D.孟子数落宋 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 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 【答案】 C(C 项中“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是对的,可后半部分“这正是孟 子的主张不被很多国君接纳的原因”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容,而不是 形式,是孟子的重仁义轻利的主张不合时宜)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孟子见梁惠王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征:谋取 C.不夺不餍餍:吃 D.万乘之国国:国家 【答案】C(餍:满足) 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答案】A(A项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B项,助词,而 已、矣三个助词连用,加强语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 系) 11.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孟子遇于石丘 【答案】C(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 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 12.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 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 【答案】 C(餍:满足)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答案】 A(A 项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B 项,助词,而、 已、矣三个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C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 D 项,连词,表转折关 系) 11.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答案】 C(C 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 项是疑问句;B 项是判断句;D 项既是 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 12.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 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 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答案】A(“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 是大利所在)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 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 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夲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 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 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 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 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 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 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 此吏,州郡畏博威严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博 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 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 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 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迁廷尉 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 “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 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 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 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答案】 A(“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 是大利所在)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 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 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 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 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 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 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 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 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 此吏,州郡畏博威严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博 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 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 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 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迁廷尉, 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 “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 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
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 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 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an):审判定罪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伉侠好交伉:刚直 B.博驻车决遣决:判决 C.辄遣吏存问致意致意:表达问候之意 D.博新视事视:观察 【答案】D(按照语境分析,“博新视事”的前一句是“齐郡舒缓养名”,意为, “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这是前提;朱博又如 何呢?“新”就是“刚刚”的意思;“视事”应该译为“任职”,才能与前面连 接起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其民为吏所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D.廷尉本起于武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C(C项,代词,怎么;副词,多么A项,都表并列B项,都是代词 那些D项,两句都是介词,译为“从”) 15.下列各组全都体现朱博“应变”能力的一项是() ①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②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 使从事明敕告吏民③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④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 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⑤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
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 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 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 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àn):审判定罪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伉侠好交 伉:刚直 B.博驻车决遣 决:判决 C.辄遣吏存问致意 致意:表达问候之意 D.博新视事 视:观察 【答案】 D(按照语境分析,“博新视事”的前一句是“齐郡舒缓养名”,意为, “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这是前提;朱博又如 何呢?“新”就是“刚刚”的意思;“视事”应该译为“任职”,才能与前面连 接起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其民为吏所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D.廷尉本起于武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 C(C 项,代词,怎么;副词,多么 A 项,都表并列 B 项,都是代词, 那些 D 项,两句都是介词,译为“从”) 15.下列各组全都体现朱博“应变”能力的一项是( ) ①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②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 使从事明敕告吏民 ③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④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 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⑤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