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积累和运用”试题 填空默写。(10个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斯是陋室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6.缘染溪, 穷山之高而止 7.山行六七里, 酿泉也。 以天下之所顺 9.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0.余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 文言文阅读(共9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15分)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 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2)然吾尝闻风俗与化 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 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后被人离间,受到燕王怀疑, 被迫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1.解释加点的词语。(5分) (1)董生举进士( (2)怀抱利器( (3)矧燕赵之士(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5)为我谢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2分) (3分) 13.回答以下问题(5分) (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希望董邵南能够回到朝廷?(2分)
“文言文积累和运用”试题 一、填空默写。(10 个小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斯是陋室,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5.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6.缘染溪, , ,穷山之高而止。 7.山行六七里, ,酿泉也。 8.以天下之所顺, 。 9.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0.余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 二、文言文阅读(共 90 分)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3 题。(15 分)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 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2)然吾尝闻风俗与化 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 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后被人离间,受到燕王怀疑, 被迫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1.解释加点的词语。(5 分) (1)董生举.进士( ) (2)怀抱利器..( ) (3) 矧.燕赵之士( )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 (5)为我谢.曰(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的句子:(5 分) ⑴ (2 分) ⑵ (3 分) 13. 回答以下问题(5 分) ⑴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希望董邵南能够回到朝廷?(2 分)
(2)根据文意,联系″望诸君″的注释,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3分 分) (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 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4.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弗敢专也( (4)牺牲玉帛( (5)小信未孚( (6)神弗福也(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16.回答以下问题(5分) (1)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2分) (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 超过30字)(3分) 答:(1) (2分) (2分) (3分)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完成17—20题。(15分)
⑵根据文意,联系"望诸君"的注释,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3 分) 答:⑴ (2 分) ⑵ (3 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6 题。(15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4.解释加点的词语。(6 分)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弗敢专.也( ) (4)牺牲..玉帛( ) (5)小信未孚.( ) (6)神弗福也( )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16. 回答以下问题(5 分) ⑴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2 分) ⑵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 超过 30 字)(3 分) 答:⑴ (2 分) (2 分) ⑵ (3 分)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完成 17——20 题。(15 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奷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17.解释加点的词语。(5分) (1)不以臣卑鄙( (2)咨臣以当世之事( (3)先帝以驱驰( (4)夙夜忧叹( (5)攘除奸凶( )(6)至于斟酌损益( 1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2)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 19.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 个四字短语回答。)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 分) (4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2题。(15分)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于我何加焉( )(2)穷乏者得我与 (3)不可以已乎( )(4)不以物喜( (5)然则何时而乐( )(6)微斯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 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17.解释加点的词语。(5 分) (1)不以臣卑鄙..( ) (2)咨.臣以当世之事( ) (3)先帝以驱驰..( ) (4)夙.夜忧叹( ) (5)攘除..奸凶( ) (6)至于斟酌损.益( ) 1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2)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 19.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 4 个四字短语回答。)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 分) 答: (4 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20—22 题。(15 分)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 分) (1)于我何加.焉( ) (2)穷乏者得我与.( ) (3)不可以已.乎( ) (4)不以.物喜( ) (5)然则..何时而乐( ) (6)微.斯人( )
2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 22.(1)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 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表现手法。(3分) (2)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入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 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 论述。(2分)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翻译: (五)阅读《三峡》、《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完成23-25题。(15分) 卬甲文]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峽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沽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干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干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乌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岀,为坻为屿,为嵁汋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 (4)斗折蛇行( )
2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译: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 22.(1)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 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 表现手法。(3 分) (2)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入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 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 论述。(2 分)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翻译: (五)阅读《三峡》、《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完成 23—25 题。(15 分) [甲文]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峽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 分) (1)不见曦.月( ) (2)素湍.绿潭( ) (3)蒙络摇缀.( ) (4)斗折..蛇行( )
(5)横柯上蔽( (6)从流飘荡( 2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翻译: 25.回答以下问题: (1)乙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甲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1分 (2)郦道元在《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一派肃 杀、凄清、悲凉的景象:乙文也写猿鸣,为什么写得这样优美?(2分) 分)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 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 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6—28题。(15分) 卬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 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 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 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日:“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 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
(5)横柯.上蔽( ) (6)从.流飘荡( ) 2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翻译: 25.回答以下问题: (1) 乙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甲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1 分) 答: (1 分) (2) 郦道元在《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一派肃 杀、凄清、悲凉的景象;乙文也写猿鸣,为什么写得这样优美?(2 分) 答: (2 分)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 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 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 分) 上句: 下句: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26——28 题。(15 分)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 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 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 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 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 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