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例析系列 景物描写的目的和要求 1、显示时代背景,点明时间地点 ①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 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埔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 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 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 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象巨大的怪 兽,蹲在螟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 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Light,Heat, Powel! 这时候一一这天堂般五月的傍晚,有三辆一九三0年式的雪铁龙汽车象闪电一般驶过了外白 渡桥,向西转弯,一直沿北苏州路去了。(茅盾《子夜》) [评析] 这一长篇开端的描写,揭示了全篇的基调,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反映了工业、金融的上 海的“子夜”气氛。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混杂的声浪,陆离的光焰,高耸的钢架,怪兽似的 洋房等,以新鲜的比喻,交织而精炼地勾勒出一幅资本主义侵吞下的吃人都市的状貌。 ②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鲁迅《故乡》) [评析] 作者用了“阴晦”、“呜呜”、“苍黄”、“横着”、“萧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 名词,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通过这段景物的衬托,将“我”悲凉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③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收了它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 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 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鲁迅《风波》) [简评] 这是一幅农村炎夏傍晚的生活画面。作者通过描写阳光的渐渐收去,炊烟的逐渐减少,女人 孩子们的放桌凳,点明了时间——黄昏时晚饭前。又由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蚊 子的起舞和泼水的描写,交代了气候一一炎夏:起点则直接指明了在农家的土场上。费墨不多, 画面十分完整。 ④阵阵南风把浓郁的麦香吹过了村庄,庄稼人的鞋底上象抹了油似的闲不住了。大自然把 封封漂亮的书信传递给人们,人们读着这些熟悉的笔迹:柳絮飞舞了,榆钱飘落了,蝴蝶和落在 地上的油菜花瓣依依惜别,豌豆花变成了肥绿的嫩荚。这是春天向夏天告别的最后一幕。这一幕 需要的道具是如此之多:男人们整理着套绳、滚框、桑叉、扫帚:;女人们收拾着簸箕、篮子,缝 补着破了口的口袋。特别是早晨,月落星稀,一声声清脆的夏鸡啼叫声:“夏季了一—嚓,夏季 了——嚓!”把人们从睡梦中叫醒的时候,各家茅屋前的磨镰刀的声音,汇成了一股强大的音流 (李准《黄河东流去》) [简评] 这是一幅绝妙的丰收图!仿佛使人闻到了阵阵麦香,看到了忙碌着的喜色盈面的村人。作者 抓住与麦收相继而来的其它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明夏季的到来,连早晨的鸡叫也成了这大忙季 节的象征曲 第1页共15页
第 1 页 共 15 页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 一、景物描写的目的和要求 1、显示时代背景,点明时间地点。 ①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 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埔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 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 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 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象巨大的怪 兽,蹲在螟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 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l! 这时候——这天堂般五月的傍晚,有三辆一九三0年式的雪铁龙汽车象闪电一般驶过了外白 渡桥,向西转弯,一直沿北苏州路去了。(茅盾《子夜》) [评析] 这一长篇开端的描写,揭示了全篇的基调,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反映了工业、金融的上 海的“子夜”气氛。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混杂的声浪,陆离的光焰,高耸的钢架,怪兽似的 洋房等,以新鲜的比喻,交织而精炼地勾勒出一幅资本主义侵吞下的吃人都市的状貌。 ②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鲁迅《故乡》) [评析] 作者用了“阴晦”、“呜呜”、“苍黄”、“横着”、“萧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 名词,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通过这段景物的衬托,将“我”悲凉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③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收了它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 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 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鲁迅《风波》) [简评] 这是一幅农村炎夏傍晚的生活画面。作者通过描写阳光的渐渐收去,炊烟的逐渐减少,女人 孩子们的放桌凳,点明了时间——黄昏时晚饭前。又由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蚊 子的起舞和泼水的描写,交代了气候——炎夏;起点则直接指明了在农家的土场上。费墨不多, 画面十分完整。 ④阵阵南风把浓郁的麦香吹过了村庄,庄稼人的鞋底上象抹了油似的闲不住了。大自然把一 封封漂亮的书信传递给人们,人们读着这些熟悉的笔迹:柳絮飞舞了,榆钱飘落了,蝴蝶和落在 地上的油菜花瓣依依惜别,豌豆花变成了肥绿的嫩荚。这是春天向夏天告别的最后一幕。这一幕 需要的道具是如此之多:男人们整理着套绳、滚框、桑叉、扫帚;女人们收拾着簸箕、篮子,缝 补着破了口的口袋。特别是早晨,月落星稀,一声声清脆的夏鸡啼叫声:“夏季了——嚓,夏季 了——嚓!”把人们从睡梦中叫醒的时候,各家茅屋前的磨镰刀的声音,汇成了一股强大的音流。 (李准《黄河东流去》) [简评] 这是一幅绝妙的丰收图!仿佛使人闻到了阵阵麦香,看到了忙碌着的喜色盈面的村人。作者 抓住与麦收相继而来的其它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明夏季的到来,连早晨的鸡叫也成了这大忙季 节的象征曲
⑤顺着笔直、雾蒙蒙的大街散步走走,走过那窗户黑洞的、门口立着睡意朦胧的看门人的阴 暗的房子,长久地眺望那涅瓦河的满满的、黯沉沉的一大片河水,眺望河面上横着的一条条矗立 着正面带有柱廊的、愁眉苦脸的宫廷:仰望那破旧不堪的小艇,在黑糊糊的水面上起伏颠动,无 数只载满湿木柴的驳船,一溜儿挨挨挤挤,靠在花岗石堤边:冷眼瞅一下过往行人的脸,一个个 都满面愁云,毫无血色,那一双双眼睛也跟他的城市一样,黯淡无光……(阿·托尔斯泰《苦难 的历程》) [简评] 这里所描写的阴森、凄凉、肃杀的图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社会的一个缩影,是 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生画。资产阶级的腐化、糜烂、堕落,把国家推进了苦难的深渊。空虚、绝望、 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作者将客观景物带上主观感情,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胸臆,突出了 时代特征 ⑥正当四月初旬,樱草开花,一阵煦风吹过新掘的花畦,花园如同妇女,著意修饰,迎接夏 季的节日。人从花棚的空当望出,就见河水曲曲折折,温不经心,流过草原。黄昏的雾气,在枯 落透明,清蒙一片,把白杨的轮廓勾成了槿色。远处有牲畜走动,听不见脚步响,也听不见叫唤。 钟总在响,安安静静,哀号似的,在空中一直响个不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简评」 这段描写充满了静谧深沉的气氛,作者以带有感情的笔调,通过对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绘, 不仅点明了时间、起点、气候,同时出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沉闷气氛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2] 2、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衬托人物精神面貌。 ①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 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青 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象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 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吴敬梓《儒林外史》) [简评」 这段描写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描绘出雨后的荷塘景色。这样的景色正好衬托出王冕磊落的襟 怀。“人在画图中”,人和画协调一致,互相辉映,感染力显得十分强烈。 ②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贾母因见岸上 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 上去 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郁结了实,似珊瑚一般 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并两部书,荼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曹雪芹《红楼梦》 [简评 那“阴森透骨”的萝港之旁的蘅芜院,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 玩器全无”,象“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绝妙地衬托出带着金锁而又高唱“妇德”的薛宝钗 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 ③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 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里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 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 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磐,旁边挂着 小槌。(曹雪芹《红楼梦》) 第2页共15页
第 2 页 共 15 页 ⑤顺着笔直、雾蒙蒙的大街散步走走,走过那窗户黑洞的、门口立着睡意朦胧的看门人的阴 暗的房子,长久地眺望那涅瓦河的满满的、黯沉沉的一大片河水,眺望河面上横着的一条条矗立 着正面带有柱廊的、愁眉苦脸的宫廷;仰望那破旧不堪的小艇,在黑糊糊的水面上起伏颠动,无 数只载满湿木柴的驳船,一溜儿挨挨挤挤,靠在花岗石堤边;冷眼瞅一下过往行人的脸,一个个 都满面愁云,毫无血色,那一双双眼睛也跟他的城市一样,黯淡无光……(阿·托尔斯泰《苦难 的历程》) [简评] 这里所描写的阴森、凄凉、肃杀的图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社会的一个缩影,是 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生画。资产阶级的腐化、糜烂、堕落,把国家推进了苦难的深渊。空虚、绝望、 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作者将客观景物带上主观感情,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胸臆,突出了 时代特征。 ⑥正当四月初旬,樱草开花,一阵煦风吹过新掘的花畦,花园如同妇女,著意修饰,迎接夏 季的节日。人从花棚的空当望出,就见河水曲曲折折,温不经心,流过草原。黄昏的雾气,在枯 落透明,清蒙一片,把白杨的轮廓勾成了槿色。远处有牲畜走动,听不见脚步响,也听不见叫唤。 钟总在响,安安静静,哀号似的,在空中一直响个不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简评] 这段描写充满了静谧深沉的气氛,作者以带有感情的笔调,通过对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绘, 不仅点明了时间、起点、气候,同时出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沉闷气氛。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2] 2、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衬托人物精神面貌。 ①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 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青 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象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 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吴敬梓《儒林外史》) [简评] 这段描写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描绘出雨后的荷塘景色。这样的景色正好衬托出王冕磊落的襟 怀。“人在画图中”,人和画协调一致,互相辉映,感染力显得十分强烈。 ②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贾母因见岸上 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 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郁结了实,似珊瑚一般, 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曹雪芹《红楼梦》) [简评] 那“阴森透骨”的萝港之旁的蘅芜院,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 玩器全无”,象“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绝妙地衬托出带着金锁而又高唱“妇德”的薛宝钗 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 ③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 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里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 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 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磐,旁边挂着 小槌。(曹雪芹《红楼梦》)
[简评]探春是贾家姐妹中的佼佼者,很有一番振兴家业的雄心大志。她的住处秋爽斋以高 大轩敞见长。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是“大”:大房子、大案、大花案、大幅的画、大鼎、大盘 子,连佛手也是大个的。二是“满”:法帖、宝砚、笔、菊,什么都堆得满满的。三是“雅”,尤 其是那幅画和那幅对联,表现了她性格中潇洒的一面。在以后理家治园,兴利除弊的过程中,都 表现了她的干练和决断。我们看她房间里的陈设,不是很清楚地看出了她的志趣了吗? ④这里的东西也无不做得笨重,坚牢,什么都出格的和这家主人非常相象。客厅角上有一张 胖大的写字桌,四条特别稳重的腿一一真是一头熊。凡有桌子、椅子、靠椅—一全都带着一种沉 重而又不安的性质,每种东西,每把椅子,仿佛都要说:“我也是一个梭巴开维支”或者“我也 象梭巴开维支”。 [简评]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俄国地主梭巴开维支的笨拙、愚蠢、贪婪的狗熊般的性格特点, 有很强的讽刺力量 ⑤査理看到楼梯间墙壁发黄,到处是烟熏的痕迹,扶手全给虫蛀了的楼梯,在伯父沉重的脚 下颤抖,他的美梦更加吹得无影无踪了;他疑心走进了一座鸡棚,不由得转身望望他的伯母与堂 姊;她们都走惯这座楼梯的,根本没有猜到他为什么惊讶,还以为他表示亲热,便对他很愉快地 笑,越发把他气坏了。(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简评]如此破烂陈旧的住宅与葛朗台的千万家私相对应,绝妙地勾勒出主人公吝啬刻薄的 守财奴的咀脸。 ⑥他走进宽阔的昏暗的门,就向他吹来了一股好象从地窖里来的冷风。由这门走到一间昏暗 的屋子,只从门下面的阔缝里,透出一点很少的光亮。他开开房门,这才总算看见了明亮的阳光。 但是四面的凌乱,却使他大吃一惊。好象全家正在洗地板,因此把所有的家具,都搬到这屋子里 来了。桌子上面,竞搁着破了的椅子,旁边是一口停摆的钟,蜘蛛已经在这里结了网。也有靠着 墙壁的架子,摆着旧银器和种种中国的磁瓶。写字桌原是嵌镶罗钿的,但罗钿处处脱落了。只剩 下填着干胶的空洞,乱放着各样斑剥陆离的什物:一堆写过字的纸片,上面压一个卵形把手的已 经发绿的大理石的镇纸,一本红边的猪皮书面的旧书,一个不过胡桃大小的挤过汁的干柠檬, 段椅子的破靠手,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块封信蜡,一片 不知道从哪里拾来的破布,两枝鹅毛的牙刷,沾过墨水,却已经干透了,好象生着痨病,一把发 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诸如此类。(果戈理《死 魂灵》) [简评] “环境就是人”。泼留希金的性格也影响到了他周围环境。庄园的败落凄凉,屋内的零乱肮脏 都暗示了主人的庸懒、肮脏、浅薄和不学无术。活在世上的泼留希金正象浮在酒杯里的苍蝇,停 了摆的时钟,失掉了光彩的家具一样,生活枯竭,灵魂已死。读了这段描写,“是谁也不相信这 房子里住着活人的”。此外,这样的环境描写还显示了时代的风貌,好象坟场一样的地主庄园不 正是正在瓦解的农奴制社会的缩影吗?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3] 3、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 ①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 采的垂着。马路上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 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象烧 透的砖窖,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 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象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岀使人 第3页共15页
第 3 页 共 15 页 [简评]探春是贾家姐妹中的佼佼者,很有一番振兴家业的雄心大志。她的住处秋爽斋以高 大轩敞见长。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是“大”:大房子、大案、大花案、大幅的画、大鼎、大盘 子,连佛手也是大个的。二是“满”:法帖、宝砚、笔、菊,什么都堆得满满的。三是“雅”,尤 其是那幅画和那幅对联,表现了她性格中潇洒的一面。在以后理家治园,兴利除弊的过程中,都 表现了她的干练和决断。我们看她房间里的陈设,不是很清楚地看出了她的志趣了吗? ④这里的东西也无不做得笨重,坚牢,什么都出格的和这家主人非常相象。客厅角上有一张 胖大的写字桌,四条特别稳重的腿——真是一头熊。凡有桌子、椅子、靠椅——全都带着一种沉 重而又不安的性质,每种东西,每把椅子,仿佛都要说:“我也是一个梭巴开维支”或者“我也 象梭巴开维支”。 [简评]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俄国地主梭巴开维支的笨拙、愚蠢、贪婪的狗熊般的性格特点, 有很强的讽刺力量。 ⑤查理看到楼梯间墙壁发黄,到处是烟熏的痕迹,扶手全给虫蛀了的楼梯,在伯父沉重的脚 下颤抖,他的美梦更加吹得无影无踪了;他疑心走进了一座鸡棚,不由得转身望望他的伯母与堂 姊;她们都走惯这座楼梯的,根本没有猜到他为什么惊讶,还以为他表示亲热,便对他很愉快地 一笑,越发把他气坏了。(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简评]如此破烂陈旧的住宅与葛朗台的千万家私相对应,绝妙地勾勒出主人公吝啬刻薄的 守财奴的咀脸。 ⑥他走进宽阔的昏暗的门,就向他吹来了一股好象从地窖里来的冷风。由这门走到一间昏暗 的屋子,只从门下面的阔缝里,透出一点很少的光亮。他开开房门,这才总算看见了明亮的阳光。 但是四面的凌乱,却使他大吃一惊。好象全家正在洗地板,因此把所有的家具,都搬到这屋子里 来了。桌子上面,竟搁着破了的椅子,旁边是一口停摆的钟,蜘蛛已经在这里结了网。也有靠着 墙壁的架子,摆着旧银器和种种中国的磁瓶。写字桌原是嵌镶罗钿的,但罗钿处处脱落了。只剩 下填着干胶的空洞,乱放着各样斑剥陆离的什物:一堆写过字的纸片,上面压一个卵形把手的已 经发绿的大理石的镇纸,一本红边的猪皮书面的旧书,一个不过胡桃大小的挤过汁的干柠檬,一 段椅子的破靠手,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块封信蜡,一片 不知道从哪里拾来的破布,两枝鹅毛的牙刷,沾过墨水,却已经干透了,好象生着痨病,一把发 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诸如此类。(果戈理《死 魂灵》) [简评] “环境就是人”。泼留希金的性格也影响到了他周围环境。庄园的败落凄凉,屋内的零乱肮脏, 都暗示了主人的庸懒、肮脏、浅薄和不学无术。活在世上的泼留希金正象浮在酒杯里的苍蝇,停 了摆的时钟,失掉了光彩的家具一样,生活枯竭,灵魂已死。读了这段描写,“是谁也不相信这 房子里住着活人的”。此外,这样的环境描写还显示了时代的风貌,好象坟场一样的地主庄园不 正是正在瓦解的农奴制社会的缩影吗?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3] 3、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 ①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 采的垂着。马路上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 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象烧 透的砖窖,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 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象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
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 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车出 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 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 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暑,或是发 痧,走着走着,一头载在地上,永不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简评] 作者用极细腻的传神的笔触,抓住柳树、马路、尘土、京城、叭儿狗和骡马等物的特征,通 过细致描摹,来烘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辛和悲惨,极其形象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十分生 动地反映了人力车夫及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不堪的生活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加过人工似的, 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选拔,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 无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 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 只有碗那样粗细,它都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简评]刻划白杨树外貌用两个“笔直”,妙在重复。接下去写树干,写树枝,写颜色,写风 采,层次井然,描画全面,突出了白杨的高大形象。这与其说是对白杨的击节赞叹,不如说是对 屹立在西北高原上高擎抗日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热情讴歌 ③一个春雨初晴的星期天,晴空万里,暖风熏人,春意是多么撩人啊!在这花香四溢,春光 明媚时节,我们信步穿过了潘杨湖,登上龙亭。巍峨的铁塔,耸立在古城东北隅。北城外,沙丘 起伏,浩渺苍茫,碧天黄沙,万里相映。沙天相结处,正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天上来”的 滚滚黄水。壮哉中州!古老中州卷起的革命波涛,也正象奔腾入海的黄河,在劳动人民的血管里 奔腾激荡。我们凭栏远眺,全城瓦屋鳞鳞,烟波荡漾。(曹靖华《好似春燕第一只》) [简评]作者通过描绘祖国自然景物的雄壮、美丽,预示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伟大的 中华民族,一定会卷起猛如“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的大革命波涛。手法高超,立意明朗 ④这时候已经是午夜。往右边瞧,可以看清整个村子。一条长街伸展到远处去,有五俄里光 景。一切都沉入了安静而深沉的睡乡,一点活动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人甚至不相信大自然 能这样安静。人在月夜见到广阔的街村,以及村里的小木房、干草垛、睡熟的柳树,心里就会变 得着上扶述大体的繁年在条切的边倍地若间已漫没有坏 切都很好。左边,从村边起,田野铺展开来,人们可以看见它一直伸展到远处,伸展到天边, 这一大片田野浸沉在月光里,也没有一点活动,没有一点声音。(契诃夫《套中人》 [简评]契诃夫在这里着意描绘沙皇统治下的一个乡村月夜的景色,是为了衬托小说的主人 公保守庸俗的精神面貌。作者愈是写月色溶溶、万籁俱静,便愈能使读者从表面的“平静”中, 隐隐听到金鼓杀伐之声。人们已经意识到,腐朽的沙皇统治带给人民的只是从精神到肉体的无比 深重的灾难,“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 ⑤阳光照暖大地,空气清香,没有锄尽的青草在各处复活了,不但在林荫路两旁的狭长草地 上生出来,而且只要有可能,甚至从石头跟石头中间的夹缝里钻出来。桦树啦、杨树啦、野樱树 啦,生出清香的、黏性的树叶;快要绽裂的蓓蕾,在菩提树上膨胀起来;乌鸦啊、麻雀啊,怀着 春天的欢喜,忙着修理它们的窠儿;在那给阳光哂暖的墙壁上,苍蝇快活的嗡嗡飞着。植物、鸟 雀、昆虫,全都高高兴兴。(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简评 作者落笔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描绘了春天的一派复活的生机。这暗示 读者: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也最终会在道德上更生,在精神上复活。开卷点题, 统领全篇。 第4页共15页
第 4 页 共 15 页 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 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车出 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 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 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暑,或是发 痧,走着走着,一头载在地上,永不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简评] 作者用极细腻的传神的笔触,抓住柳树、马路、尘土、京城、叭儿狗和骡马等物的特征,通 过细致描摹,来烘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辛和悲惨,极其形象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十分生 动地反映了人力车夫及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不堪的生活。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选拔,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 无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 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 只有碗那样粗细,它都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简评]刻划白杨树外貌用两个“笔直”,妙在重复。接下去写树干,写树枝,写颜色,写风 采,层次井然,描画全面,突出了白杨的高大形象。这与其说是对白杨的击节赞叹,不如说是对 屹立在西北高原上高擎抗日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热情讴歌。 ③一个春雨初晴的星期天,晴空万里,暖风熏人,春意是多么撩人啊!在这花香四溢,春光 明媚时节,我们信步穿过了潘杨湖,登上龙亭。巍峨的铁塔,耸立在古城东北隅。北城外,沙丘 起伏,浩渺苍茫,碧天黄沙,万里相映。沙天相结处,正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天上来”的 滚滚黄水。壮哉中州!古老中州卷起的革命波涛,也正象奔腾入海的黄河,在劳动人民的血管里 奔腾激荡。我们凭栏远眺,全城瓦屋鳞鳞,烟波荡漾。(曹靖华《好似春燕第一只》) [简评]作者通过描绘祖国自然景物的雄壮、美丽,预示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伟大的 中华民族,一定会卷起猛如“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的大革命波涛。手法高超,立意明朗。 ④这时候已经是午夜。往右边瞧,可以看清整个村子。一条长街伸展到远处去,有五俄里光 景。一切都沉入了安静而深沉的睡乡,一点活动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人甚至不相信大自然 能这样安静。人在月夜见到广阔的街村,以及村里的小木房、干草垛、睡熟的柳树,心里就会变 得安静。村子在安心休息,包缠着乌黑的夜色,避开了操劳、烦恼、愁苦,显得温和、哀伤、美 丽,看上去似乎连天空的繁星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似乎人世间人世间已经没有坏人坏事, 一切都很好。左边,从村边起,田野铺展开来,人们可以看见它一直伸展到远处,伸展到天边, 这一大片田野浸沉在月光里,也没有一点活动,没有一点声音。(契诃夫《套中人》) [简评]契诃夫在这里着意描绘沙皇统治下的一个乡村月夜的景色,是为了衬托小说的主人 公保守庸俗的精神面貌。作者愈是写月色溶溶、万籁俱静,便愈能使读者从表面的“平静”中, 隐隐听到金鼓杀伐之声。人们已经意识到,腐朽的沙皇统治带给人民的只是从精神到肉体的无比 深重的灾难,“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 ⑤阳光照暖大地,空气清香,没有锄尽的青草在各处复活了,不但在林荫路两旁的狭长草地 上生出来,而且只要有可能,甚至从石头跟石头中间的夹缝里钻出来。桦树啦、杨树啦、野樱树 啦,生出清香的、黏性的树叶;快要绽裂的蓓蕾,在菩提树上膨胀起来;乌鸦啊、麻雀啊,怀着 春天的欢喜,忙着修理它们的窠儿;在那给阳光晒暖的墙壁上,苍蝇快活的嗡嗡飞着。植物、鸟 雀、昆虫,全都高高兴兴。(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简评] 作者落笔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描绘了春天的一派复活的生机。这暗示 读者: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也最终会在道德上更生,在精神上复活。开卷点题, 统领全篇
⑥这是七月里的晴明的一天,只有天气稳定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日子。从清早起天色就明朗 朝霞不象火一样燃烧,而散布着柔和的红晕。太阳一一不象炎热的旱天那样火辣辣的,不象暴风 雨前那样暗红色的,却显得明净清澈,灿烂可爱—一从一片狭长的云底下宁静地浮出来,发出清 爽的光辉,沉浸在淡紫色的云雾中。舒展着的白云上面的细边,发出象小蛇一般的闪光,这光彩 好象炼过的银子。……但是忽然又迸出动摇不定的光线来,—一于是愉快地、庄严地、飞也似升 起那雄伟的发光体来。到了正午时候,往往出现许多有柔软的白边的、金灰色的、远而高的云块 这些云块好象许多岛屿,散布在无边的泛滥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 它们停留在原地,差不多一动也不动:在远处靠近天际的地方,这些云块互相移近,紧挨在一起 它们中间的青天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它们本身也象天空一样是蔚蓝色的,因为它们都浸透了光和 热。天边的颜色是朦胧的、淡紫色的,整整一天都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周围都是一样的:没有一 个地方暗沉沉,没有一个地方酝酿着雷雨:只是有的地方挂着浅蓝色的带子:这便是正在洒着不 易看出的细雨。傍晚,这些云块消失了;其中最后一批象烟气一样移游不定而略带黑色的云块 映着落日形成了玫瑰色的团块:在太阳象升起时一样宁静地落下去的地方,鲜红色的光辉短暂地 照临着渐渐昏黑的大地,太白星象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这上面。在 这些日子,一切色彩都柔和起来,明净而并不鲜艳:一切都带着一种动人的温柔感。在这些日子 天气有时热得厉害,有时田野的斜坡上甚至闷热;但是风把郁积的热气吹散,赶走,旋风一一是 天气稳定不变的确实的征候——形成高高的白色的柱子,沿着道路,穿过耕地游移着。在干燥而 清净的空气中,散布着苦艾、割了的黑麦和荞麦的气味;甚至在入夜以前一小时还感觉不到一点 湿气。这种天气是农人割麦所盼望的天气。(屠格涅夫《白净草原》) [简评]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来绘画大自然的美,反映了作品中的农民们以及作者自己热爱大自然的心 情。作品后面,作者又描绘出农民所处的悲惨的现实环境,这种鲜明的对比,会使读者情不自禁 地沉思这种不相协调的情景的社会根源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4] 4、烘托人物心情,透露人物心理。 ①庵周围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 扯着 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 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 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已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鲁迅《阿Q正传》) [简评] 这里关于静修庵的园里院外的描写,都是和阿Q的求食紧紧扣在一起的。竹笋、油菜、小白 菜,在阿Q的眼里也并非要“赏鉴这田家乐”,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能否充饥。在人物的行动中所 展现的这个场景,烘托出此时此地阿Q饥不择食,“青萝卜也是好的”的急切心情 ②一会儿,那原来在黑夜中仿佛撑住了蓝色天空的山峰顶上,出现好些伙白色的云块,它们 渐渐亮了起来,仿佛一团团预告大火来临的轻烟,接着,阳光的大火就突然在邻近的阿平宁山和 维苏威山的山坡上熊熊燃烧起来了。 山顶上的白云顿时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紫色:最后,它们发出了金色的霞光,于 是在那些原先矗立着又黑又可怕的巨大的花岗石山峰上,一下子奔泻着生气勃勃,辉煌灿烂的阳 光的湍流。它使维苏威山的庞大无比的轮廓显露了出来,也照亮了附近那些被葱郁繁茂的植物所 覆盖的岗峦峰岱:它照出了在凝固的岩浆所形成的灰色岩层间张开大口的可怕的深渊,它照亮了 无数美丽的丘陵。那些丘陵遍布在维苏威山周围好几里以内的地面上,好像在这个火山的脚下铺 上了一大幅奇妙的、由葱郁的绿树和绚烂的鲜花所织成的彩色的毯子。(拉·乔万尼奥里《斯巴 达克思》) 第5页共15页
第 5 页 共 15 页 ⑥这是七月里的晴明的一天,只有天气稳定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日子。从清早起天色就明朗; 朝霞不象火一样燃烧,而散布着柔和的红晕。太阳——不象炎热的旱天那样火辣辣的,不象暴风 雨前那样暗红色的,却显得明净清澈,灿烂可爱——从一片狭长的云底下宁静地浮出来,发出清 爽的光辉,沉浸在淡紫色的云雾中。舒展着的白云上面的细边,发出象小蛇一般的闪光,这光彩 好象炼过的银子。……但是忽然又迸出动摇不定的光线来,——于是愉快地、庄严地、飞也似升 起那雄伟的发光体来。到了正午时候,往往出现许多有柔软的白边的、金灰色的、远而高的云块。 这些云块好象许多岛屿,散布在无边的泛滥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 它们停留在原地,差不多一动也不动;在远处靠近天际的地方,这些云块互相移近,紧挨在一起, 它们中间的青天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它们本身也象天空一样是蔚蓝色的,因为它们都浸透了光和 热。天边的颜色是朦胧的、淡紫色的,整整一天都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周围都是一样的;没有一 个地方暗沉沉,没有一个地方酝酿着雷雨;只是有的地方挂着浅蓝色的带子:这便是正在洒着不 易看出的细雨。傍晚,这些云块消失了;其中最后一批象烟气一样移游不定而略带黑色的云块, 映着落日形成了玫瑰色的团块;在太阳象升起时一样宁静地落下去的地方,鲜红色的光辉短暂地 照临着渐渐昏黑的大地,太白星象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这上面。在 这些日子,一切色彩都柔和起来,明净而并不鲜艳;一切都带着一种动人的温柔感。在这些日子, 天气有时热得厉害,有时田野的斜坡上甚至闷热;但是风把郁积的热气吹散,赶走,旋风——是 天气稳定不变的确实的征候——形成高高的白色的柱子,沿着道路,穿过耕地游移着。在干燥而 清净的空气中,散布着苦艾、割了的黑麦和荞麦的气味;甚至在入夜以前一小时还感觉不到一点 湿气。这种天气是农人割麦所盼望的天气。(屠格涅夫《白净草原》) [简评]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来绘画大自然的美,反映了作品中的农民们以及作者自己热爱大自然的心 情。作品后面,作者又描绘出农民所处的悲惨的现实环境,这种鲜明的对比,会使读者情不自禁 地沉思这种不相协调的情景的社会根源。 “景物描写”例析系列[4] 4、烘托人物心情,透露人物心理。 ①庵周围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扯着 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 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 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已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鲁迅《阿Q正传》) [简评] 这里关于静修庵的园里院外的描写,都是和阿Q的求食紧紧扣在一起的。竹笋、油菜、小白 菜,在阿Q的眼里也并非要“赏鉴这田家乐”,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能否充饥。在人物的行动中所 展现的这个场景,烘托出此时此地阿Q饥不择食,“青萝卜也是好的”的急切心情。 ②一会儿,那原来在黑夜中仿佛撑住了蓝色天空的山峰顶上,出现好些伙白色的云块,它们 渐渐亮了起来,仿佛一团团预告大火来临的轻烟,接着,阳光的大火就突然在邻近的阿平宁山和 维苏威山的山坡上熊熊燃烧起来了。 山顶上的白云顿时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紫色;最后,它们发出了金色的霞光,于 是在那些原先矗立着又黑又可怕的巨大的花岗石山峰上,一下子奔泻着生气勃勃,辉煌灿烂的阳 光的湍流。它使维苏威山的庞大无比的轮廓显露了出来,也照亮了附近那些被葱郁繁茂的植物所 覆盖的岗峦峰岱;它照出了在凝固的岩浆所形成的灰色岩层间张开大口的可怕的深渊,它照亮了 无数美丽的丘陵。那些丘陵遍布在维苏威山周围好几里以内的地面上,好像在这个火山的脚下铺 上了一大幅奇妙的、由葱郁的绿树和绚烂的鲜花所织成的彩色的毯子。(拉·乔万尼奥里《斯巴 达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