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郡界址考 清儒及近人考泰郡者夥矣,纷纷聚讼于那目之出人,建置之先 后,独于界址,辄略而勿及;然二千年来那县界划,实肇基于斯,岂 可置之不究?杨守敬《赢泰郡县图》一准<通典>,自序日:以君卿之 说较古也。余考君卿之说既不合于同时之<元和志》,且与马、班记 载亦多显相刺谬者,是未必确可依据。窃谓汉制袭秦,其间增损离 合之迹,往往可寻,与其轻信<通典》,孰若推本班《志》,究其因革, 为差可近于事实也。爱本斯旨,悉心钩稽,详加厘订,既著之图,复 为之辨,以俟世之大雅君子教焉。 内史杨图东尽今豫陕省界,关中之地为秦王业所基,断不能 割以隶外郡,秦函谷关在今灵宝县西南里许,是则豫境自灵宝以 西,亦当在内史界内。杨图东南抵今陕、鄂省界,按《秦本纪>,《楚 世家,秦败楚丹阳,遂取汉中之那。武关,应劭以为秦之南关,京 相璠以为楚通上洛阨道。是自关以南,丹阳之地,亦当属汉中。 汉中北界辨见内史,又东北今郧、那西、白河诸县之地,杨图 以隶南阳,按其地汉属汉中,秦亦当属汉中。 蜀郡杨图西尽临邛,南不逾大渡,按《司马相如列传:邛莋 冉跳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是邛祚冉 瑰之地,皆在郡界内。西有邛则不止于临邛,南有莋则兼有大渡内 外之地矣。邛于《汉志》为邛峡山北,邛水之域,青衣、徙二县;莋于 《汉志为邛峡山南,至于旄牛之地。(《缕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常璩日: 13
邛峡山本名邛祚,故邛人、莋人界也。)汉武帝收邛莋以为沈黎郡,虽郡治在 大渡水北,然罢那而后,都尉乃在水南之旄牛。常璩《蜀志》:周赧 王三十年,秦蜀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江即大渡矣。则旄牛之 内属,不始于汉也。汉越蕉那治邛都,属县多以笮名,知其地亦为 邛作人所居;然距蜀遥远,相如镂灵山、梁孙水始得通之,非秦之故 壤矣。 巴郡杨图东尽今川,鄂省界,按<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年,蜀 守若伐楚,取巫那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水经·江水注》:巫县, 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是巫县地初入秦当属黔 中,后属南郡,未尝属巴。巴郡东界,但当东至鱼复,与汉制同。常 骤<巴志:巴子之地,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秦置郡当因巴子故封, 是江南自今涪陵以东黔江下流之地,亦不得在界内。 三川西界辨见内史。南境鲁阳、搫、叶阳,当属南阳;东南境 昆阳、应、父城、襄城、郏,阳城、负黍,纶氏,当属颍川。汉制如是也。 《高祖纪:与南阳守畸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那,骑走保城守宛。可 确证舉为南阳边县。新郑、苑陵、尉氏,疑亦当属颖川,故郑地,韩 所都也。尉氏,《汉志》属陈留,陈留,梁之分郡顾《孝王世家》言其 西界至于高阳。高阳,亭名,《续志>属圉县,尉氏更在其西,则汉初 不属于梁也。东境圉当属陈郡,《汉志》如是也。自大梁以东,当属 砀郡,汉属陈留。《秦本纪>:庄襄王元年,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 梁,初置三川郡。其时大梁犹在界外,至始皇二十二年,始获大梁, 魏王请降,尽取其地,以为砀郡,此为大梁属砀之明证、自河以北, 河内之地,于三十六那当属河东,后自为那。(详本书《秦那新考) 楚汉之际为殷,全祖望日:太史公序十八王日魏分为殷”,则不属 三川矣。按河内入秦,在昭襄王时,时三川之地,犹为周、韩所有 也。 颖川西北界辨见三川。东界,南界略依汉制,旧不知秦有陈 14
郡,故以汉之淮阳、汝南为颖川旧壤也。 河东秦初并天下时,郡东境当有河内之地,辨见三川。河内 当北尽安阳,安阳故魏邑宁新中。《秦纪>:昭襄王五十年拔之,更 名。时邯郸犹为赵有,自邺以北,始为赵境,战国赵魏之国界,大抵 即秦之郡界矣。汉河内郡界亦北包隆虑、荡阴,安阳汉为荡阴县 地。其后别河内为郡,二郡当略依今豫晋省界为界,汉制固如是也。 东郡东以济水为界,济东谷城秦属济北,见《留侯世家》,寿 良汉初属梁,《孝王世家》北猎良山,即其地。于奏当属薛郡(辨见 汤那)。东北自茬平以外,亦当属济北,汉初之制如是也。(《汉志》 高唐属平原,《王子侯表》茬平为济北王子国,《那国志》茬平属济 北。)汉志>济阴郡及山阳之成武,亦当在界内。据《秦纪>、《穰侯 传》,昭襄王时,禳侯封陶,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竈攻齐取刚寿。 盖其时所下齐地,并以属陶;穰侯既卒,秦复收陶为郡;迨始皇五 年,定酸枣、燕虚,明年拔濮阳,遂并陶于卫,以置东郡;其后汉收 项羽梁地东、砀二郡,自取东郡河、济之间以通齐,而以砀那及东郡 济、濮以左王彭越,都于济阴之定陶,济阴自是属梁,迄于梁孝王不 改。后人以济阴为梁之分国,因谓秦属砀郡,未尝深考也。《高祖 纪>、周勒、曹参、樊哙诸《传》:二世三年,攻破东那尉于成武。知成 武为东那属县,济阴介在濮阳、成武之间,益知其属东而不属砀矣。 (成武汉初属济阴,《外戚侯表》邛成侯下注云:济阴邛成,在成武之 东南也。《续志>邛成省入成武,成武还隶济阴。) 砀郡西界至大梁,辨见三川。北无济阴,辨见东郡。西南柘、 苦二县当属陈,《汉志》如是也。南界当有《汉志》沛郡西北诸县之 地。《梁孝王世家》:武帝元朔中,平王襄有罪,削其八城。(《汉书· 文三王传>作五县,钱氏大昕已证其不可信。)《王子侯表》,孝元以 后梁王子分封属沛者又八国。以地望准之,自郸、谯北至芒、栗,则 所削八县也;自栗以西北,则分封别属之八邑也。(见《汉志》者六)沛 15 1125480
与山阳,陈留皆邻接梁国,所以知削县入沛者,以《汉志>三郡领县 之数,沛为特多也。(沛三十七,山阳二十三,陈留十七,沛属县得自 其他王国分封者仅二县,而山阳领县中,已有八县得自梁、东平之 分封。)故吴、楚之反,先击梁棘壁,足证其时砀南之地,犹为梁有。 (棘壁即<睢水注》之棘亭,在芒县西南。)汉之东平及东郡之寿良, 虽亦在梁孝王封域内,地近齐、鲁,似不得属砀,山阳自泗以东亦 然。全祖望日:东平本宋地,宋亡,齐得之,本不属梁,其属梁自封 彭越始,秦属齐郡,楚汉之际,属楚国也。今按项羽自王梁楚地九 郡,而齐地别为齐、济北,胶东三国,东平若秦属齐郡,则羽不得有 之,当从《元和志》作属薛郡。迨羽亡而分其楚地王韩信,梁地王彭 越,楚大梁小,故割东平之地以畀梁耳。 辽东东南当逾今鸭绿江,有朝鲜半岛东北隅之地,南近大同 江。《太康三年地记>:乐浪遂成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晋志》: 遂城县,秦筑长城之所起。《通典:长城起遂城碣石山,遗迹犹存。 按遂成废址在今平壤西南,是秦境近于大同江之证一也。《史记· 朝鲜列传>,汉与朝鲜以狈水为界。魏志·东夷传》引《魏略:汉 以卢绾为燕王,朝鲜与燕界于溴水。溴水即狈水,传写致讹。狈水 即今清川江,汉初封疆当因秦旧,是秦界近大同江之证二也。 上谷南界循汉制,旧不知秦有广阳郡,故举蓟南之地亦以属 上谷也。《匈奴列传:武帝元朔中,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 胡。《汉书》传末赞日: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造阳,燕筑长城所 起,故址无可确考,要必为上谷属县中之最北者。元朔以前,汉之 斗辟地在造阳之北凡九百余里,则至少包有今之上都河一带。汉 初疆界当因于燕、秦之旧,是杨图北止于今之赤城,失之近矣。 南郡北界自今襄阳以北,抵豫鄂省界,邓、山都、筑阳、阴、嘟 诸县,于汉属南阳,秦亦当属南阳。诸县中山都最偏南,旧为南阳 之赤乡,秦以为县,见<沔水注》。东界自邾,鄂以东,初属九江,改 16
属衡山;邾,楚汉之际为衡山王吴芮所都。南与长沙、黔中接壤,其 界当在今湘鄂省界之北,汉制如是也。西界缘江应包有巫县,同汉 制,辨见巴郡。其南清江流域,为故楚黔中郡地(参《责善半月刊二卷 十九期严耕望《楚秦黔中郡地望考>),秦亦当属黔中。于汉亦属武陵,不属 南那;武陵,黔中之更名也。 泅水北界循汉制沛郡、楚国之界,不得有滕而有傅阳。汉楚 国即秦泗水郡,沛者楚之分那也。又不得沛郡之公丘、广戚,而有 东海之阴平,前者本鲁壤,后者本楚壤,由孝武以后,王子封侯而改 隶者也。西北界见砀郡,西南循汉制沛那界,包有下蔡。自下邳、 凌东傅海,于汉为东海、泗水、临淮三郡国之地,于秦当属东海。汉 之临淮,据《晋志》系析沛、东阳二郡所置。淮北下相,取虑、徐,则 沛分也,秦属泗水。自盱胎,淮陵以南,渐于江海,则东阳分也(盱 胎、淮陵,并江都王子之封国,江都,东阳之更名也,《汉志》日广 陵),秦属东海。 薛郡东界当有《汉志》东海之部乡、合乡,昌虑、建阳,承,故 鲁境,由王子封侯而别属者也。南界辨见泗水。自傅阳东渐海,旧 亦以属薛,以不知有东海那也。西界辨见砀郡,而<汉志》山阳之瑕 丘,实鲁之分封也。北界凡汉志泰山属县斗入鲁,东平二国之间 者,悉当在界内,其改隶盖亦由于王子分封,乘丘、宁阳、桃山、桃 乡、富阳,皆载于《侯表》,刚,巨平故亦鲁地也。自亭亭,梁父而北, 当属济北,汉初之制如是也。杨图儿尽举泰山以属薛,非是。 九江江北东界辨见东海,西界辨见南郡,其在今豫境者,循 汉制江夏之界。江南皖境当有今青弋江流域以西之地,汉丹阳郡 境,旧以为秦属鄣郡者也。按鄣非三十六郡之一,乃秦末或楚汉间 诸侯王所增置,清儒已有定论。鄣郡析自会稽,然方其建置之初, 非得全有《汉志》丹阳郡之地,今青弋江于<汉志》日庐江,江在汉初 庐江郡界内,故郡以水氏,而庐江者,九江之分郡也。孝武元狩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