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国除,更立六安国,但有衡山故境东北之地,其南则并人庐江, 西南则立为江夏,庐江既得衡山之地,遂割其江南诸县以隶于鄣 (始改称丹阳)。自是郡境悉在江北,而庐江遂名不符实。赣境自 汉之安成以西当属长沙,汉制如是也。汉武帝时,以宜春、建成、安 平为长沙王子封国,疑其先亦当属长沙。九江西境后分为衡山 (详本书《秦郡新考>),衡山北不得有六,六,楚汉时九江王英布所都,南 有今潜、霍诸山,即秦汉所谓衡山矣。 会稽西界当有《汉志》丹阳之东境,辨见九江。南界杨图从 《通典>,《通考>,全有今浙江省境,而<元和志》、《寰宇记>则并以旧 台温、处三州为秦闽中郡故壤。考《史记·东越列传》,秦已并天 下,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那。明 闽中兼有东海之地,东海实当今浙江南部,都东瓯,即今永嘉。是 李、乐之说,较杜、马为可信也。 长沙北界辨见南郡。东界辨见九江。南界据<南越列传》当 有粤境阳山关以北,桂境汉零陵县以西之地,湘境自九疑西南,汉 属苍梧,于秦当属桂林。 邯郸秦初并天下,分太行以东赵地为邯郸、巨鹿二郡:邯郸 当有西部山丘地带,《汉志》之赵国,魏郡,常山、真定、中山;巨鹿当 有东部平原地带,《汉志》之巨鹿、广平,清河、信都,河间。《通典》 以南北剖分二郡,邯郸但有南部赵,魏,广平之地,较之巨鹿,不过 四分之一,广狭悬殊,毋乃不伦。况广平为巨鹿之分那,《郦注》、 《续志>具见始末,邯郸犹不得有之乎?全祖望以常山,中山、真定 属诸邯郸,虽未有明证,却合情理。其后析邯郸北部为常山。 (详《秦郡新考》。)常山得战国中山故地,自房子以北属常山,自鄗以 南属邯郸,鄗,赵之王子侯国也。《汉志>巨鹿之象氏、柏乡、广平 之张,皆赵之王子侯国,其初亦当属邯郸。东北当有《汉志》涿郡之 樊舆、广望,中山王子之封国也。而中山之北新城,志未刘向论十 18
二国分域,以为涿那属县,盖后来益封中山者,于秦当属广阳。南 界辨见河东。 巨鹿西界辨见邯郸。东北有《汉志》勃海郡之地而不全,北 则安次、文安当属广阳。《武五子传:燕王旦坐臧匿亡命,削其三 县。此其二也。东则自浮阳,章武以南,当属济北,战国齐之北地, 其间侯国,皆齐所分封。惟居中大河左右之地,据<王子侯表》,汉初 属广平,清河、广川、河间诸国,秦属巨鹿。《通典》举易、寇以南,呼 池以北,沧海以右,《汉志>涿那、中山、河间、勃海之地,并以属秦之 上谷,最为疏谬。 齐郡齐之西境,秦自昭襄王以来,已稍蚕食之,后分隶于东、 薛二郡。始皇既举全齐,遂裂其地以为齐、琅邪二郡。齐南括泰、 岱,北临渤海,有今鲁北之平原地带,琅邪西起沂沭,东迄荣成,有 今鲁东之半岛丘陵地带。琅邪于秦地为极东,故《始皇纪》二十八 年东巡狩,登琅邪,刻石颂秦德,言四迄则日“东有东海”,言东土则 日“至于琅邪”也。杨图从《通典》,齐郡东逾潍胶,至于海;琅邪但有 高密以南祈沭上游;如是则琅邪东界,转不及齐郡之远,显与史实 背缪。二那分界,据<王子侯表》考之,滨海略以<汉志》北海那之丹 水为界,水西故甾川之分壤,甾川齐之分国;水东故胶东、胶西之 分壤,二国皆析自琅邪者也。内地略以菑、汶与潍、祈之分水为 界,《汉志》琅邪那之西北隅当属齐,汉初属菑川泰山郡之东 边诸县当属琅邪,汉初属城阳。齐郡后析为齐、济北二那(详《秦郡 新考)。齐得《汉志》之齐、菑川、千乘,兼有北海之地。济北得 《汉志》之平原、济南、泰山,兼有勃海、东郡之地。自汉文帝析 齐那为齐、菑川二国,齐但有故那之西半,而《三王世家》武帝立 子闳为齐王,犹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天下膏腴地, 莫盛于齐者矣。故知齐兼有千乘十五县之地也。千乘当济、漯入 海之口,《河水注>引伏琛日:河海之饶,兹焉为最。郡属县被阳、繁 19
安皆齐王子之封国,使齐无千乘,则《汉志》齐那仅十二县,断不足 以当关东大国之目。滨海之县惟台乡,又为成帝时析自菑川者,焉 得有负海膏腴之誉乎?王氏国维<汉郡考》据<史记>讹字误以汉初 千乘之地为属于胶西,辨见拙著《汉初封建图说》。《史记》集解引 徐广日:济北分平原,泰山。此指汉初之济北而言,秦之济北于汉 初为济北、博阳二那,自吕后以后,有济南而无博阳,济南即博阳之 更名也,故知济南实济北故壤。 琅邪西界辨见齐那。西南当有《汉志》东海之费、南城、即 丘、利成,本城阳王子之封国。其后析其东北境为胶东。(详《秦那新 考>。)琅邪有《汉志》之琅邪、城阳,胶东有《汉志》之东莱、胶东,高 密,而琅邪自今胶州湾以东,亦当属胶东,其中皋虞一县,明为胶东 王子之封国。那名胶东,而地跨胶西者,犹济北之兼包济南,辽东之 辖有辽西也。 黔中北接汉中,有峡江两岸及清江流域之地,辨见巴那、南 那。杨图从《通典》悉以摈之界外,盖由误以汉武陵那为尽得秦黔 中郡之故境也。西北今四川东南隅黔江流域之地,郦元《江水注》 以为乃昭襄王时司马错取楚黔中地所经由,疑亦当在界内,汉初始 割属巴那。西界无可确征,《汉志》武陵郡西界包有今贵州东部旧 思南、思州等府,此殆武帝经营西南夷所增辟,杨图径以为秦黔中 之故界,非也。 陈郡郡境于《汉志》为淮阳国、汝南郡。《始皇纪>:二十三年 击荆,取陈以南平舆,虏荆王。陈为淮阳,平舆则汝南也。惟汉之 汝南有期思、弋阳二县,在淮水以南,盖孝武元朔间削自淮南者,于 秦当属九江。(<侯表六安王子有终弋侯,下注汝南,疑即在弋阳 境。) 象郡旧说郡域限于今越南境及粤省西隅,未得其全。按<海 内东经》,沅水出象那镡成。镡成,《汉志》属武陵,在今湘省西南 20
隅,此那之北界也。《淮南子·人间训>:尉屠雕五军,一塞镡成之 岭;明其地在秦越界上。《海内东经》又云: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 南海。而《高帝纪>臣瓒注引《茂陵书》谓象郡治在临尘,水及县于 《汉志》悉属郁林,今桂省之西部也。<昭帝纪>,元凤五年,罢象郡, 分属郁林、群柯。是郁林而外,郡境又兼有《汉志>牂柯之地。惟界 址无可确征,依地势推之,则今黔省东南隅介在镡成、郁林之间,滇 桂接壤地带距临尘近而距且兰、夜郎远,或足以当之矣。 东海那境全有《汉志》之泗水、广陵二国,东海,临淮二那有 之而不全。泗水,汉武析东海所置,非秦之泗水。广陵,故楚汉之 际东阳郡,盖分东海南境所置,其地介在江淮间,右九江,左大海, 旧不知秦有东海郡,遂以为九江之分壤;不思九江自是南楚,安 得有东海滨之地?故自楚汉之际下迨汉初,九江及其分那衡山、庐 江、豫章则为淮南国,东阳及其南北滨海之郡东海、吴、会稽则 隶荆、楚,虽君主数易,疆界固判然不变也。汉之东海西北接于泗、 祊,于秦当分属薛郡、琅邪、泗水,辨已见前。临淮,汉武析沛、东阳 二郡置,其在淮北者,故沛地也,秦当属泗水。 (原载《真理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44年3月) 21
讨论两汉州制致顾颉刚先生书 附:一、顾颜刚先生附说 二、两汉州制问题讨论书后 甲,谭其骧与顾颉刚书 颉刚师: 先生<《尚书研究讲义》中所列之十三部,非西汉之十三部(不但 非武帝时之制,亦且非平帝时之制),兹已证实。 (一)西汉司隶校尉部不在十三部之列。十三部刺史之初置, 在元封五年(《武帝纪》、《百官公卿表),而司隶校尉之初置则在其 后之十七年一征和四年(《百官公卿表>)。是知十三部云者,其中并 无司隶校尉一部也。 (二)西汉有朔方刺史一部。《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 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 改雍日凉,改梁日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虽未明言十三部之名为 何,但以文意推之,则朔方亦一部也。且朔方为一部,故可日“朔方 之州”;若朔方但为一郡,则州郡为截然不同之物,断不能作如是云 也。此言证之以他书而益信: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胡广记:“.…分雍州,置朔方刺 史”。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