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 《秦本纪>、《韩世家》、《赵世家》、《白起列传>》,韩上党郡 以秦昭襄王四十五年降赵(《秦本纪作四十七年,《韩世家》作四十四年,并 误;此据《赵世家》、《白起传),四十八年入秦。 三川《秦本纪>、《蒙恬列传》,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 太原《秦本纪》,庄襄王四年,初置太原那。 东郡《始皇本纪>、《魏世家》、《蒙括列传》,始皇五年,拔魏二 十城,初置东郡。王氏国维据<穰侯列传》,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因谓秦初并天下三十六那中有陶郡。今按《始皇本 纪>五年所拔魏二十城中南有雍丘,东有山阳;《曹相国世家》、《绛 侯世家》、《樊哙列传》、《汉书·高帝纪>并云二世三年攻破东郡尉 于成武,陶地介在濮阳(东郡治)、雍丘、山阳、成武之间,是知东郡 既置,陶必遂即并入,三十六郡中已有东郡,不得别有陶郡也。 云中雁门《匈奴列传>,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那。<河 水注》,云中,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那;此盖入秦之年。 颍川《始皇本纪》、《韩世家》,始皇十七年,秦虏韩王安,尽入 其地为颖川那。 邯郸巨鹿《浊漳水注》,巨鹿,巨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灭赵以为巨鹿那。按《始皇本纪》,十九年,尽定取赵地东阳;《王翦 列传》,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是 二郡当置于始皇十九年,郦注误。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置上 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圣水注》,秦始皇二十三 年置上谷那;《鲍丘水注》,始皇二十二年置渔阳郡、右北平郡;《濡 水注》,始皇二十二年置辽西那;皆指人秦之年。按<始皇本纪>、 《燕世家>,秦定燕蓟在二十一年,此作二十三年、二十二年并误。 砀郡《始皇本纪>、<魏世家》,始皇二十二年,秦灭魏,尽取其 地以为郡县。《睢水注》,雕阳,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那。 3
泗水薛郡《始皇本纪》,二十三年,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 张守节《正义》,楚淮北之地尽入于秦。雕水注》,相县,秦始皇二 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泗水注>,鲁县,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薛那。 九江《淮水注》,寿春县,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按<始皇本 纪》,《楚世家》、《王翦列传》,《蒙恬列传》,秦灭楚取淮南地在始皇 二十四年。 辽东《始皇本纪>、《燕世家>,始皇二十五年,秦拔辽东,虏燕 王喜。《大辽水注》,襄平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那,治此; 二十二当作二十五。 代郡《始皇本纪>、《赵世家>太史公日,始皇二十五年,秦破 代,虏代王嘉。《漂水注》,高柳县,旧代那治,秦始皇二十三年,虏 赵王迁,以国为郡;二十三当作二十五,赵王迁当作代王嘉。 会體长沙《始皇本纪>,二十五年,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 会稽郡。湘水注》,临湘县,秦灭楚立长沙郡。 齐郡琅邪《始皇本纪》、《齐世家》,始皇二十六年,虏齐王 建,灭齐为那。《淄水注>,临淄,秦始皇二十四年灭齐为郡,治临 淄;二十四当作二十六。《潍水注》,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 为那。 以上三十二那,名见《汉志》,核实为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 时所有。 中《秦本纪》、《楚世家》,秦昭襄王三十年,拔楚巫、黔中那 以为黔中郡。《汉志>缺,《续汉书·那国志》补出,裴解列为三十六 郡之一,清儒除钱氏大昕、钱氏坫、王氏鸣盛外皆因之。 广阳《瀑水注>,蓟县,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为广阳郡。 《汉志>缺,清儒顾氏炎武主《班志>以驳郦注,全氏祖望、梁氏玉绳 主部注以补《汉志。全氏日:燕之五郡皆燕所旧置,以防边也,渔 阳四那在东,上谷在西,而其国都不与焉。自蓟至涿三十余城,始 4
皇无不置郡之理,亦无反并内地于边郡之理。且始皇之并六王也, 其国如赵之邯郸,魏之砀,楚之江陵、陈、九江,之临淄,无不置郡 者,何以燕独无之?郦道元之言,当必有据。王氏国维采全说而谓 郡之果名广阳与否不可知,又列之三十六那之外,了无理据。惟部 注二十三年系二十一年之误。 陈郡<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按<始皇本纪>,二 十三年,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陈郡当置于是年。秦于六国故 都多置那,且自陈以至平舆,实得<汉志》淮阳、汝南二那之地,果优 足以置一大那。《汉志>缺,姚氏鼐始补出,而不详其年。王氏国维 谓郡名始见于<陈涉世家》,其置年当在秦之未叶;以意揣度耳,盖 未尝取证于《始皇本纪。又《楚世家>,王负刍五年,秦灭楚,名为 楚郡云。全氏祖望据此谓秦有楚郡,治陈,陈涉世家》中陈守即 指此。按秦以庄襄王讳子楚,故称楚为荆,《世家云云,当从《集 解>引孙检说,名字连上读,盖谓灭去楚名,以楚地为秦郡也,而 楚郡之楚,则为衍文。是治于陈之郡,仍当从《陈涉世家》作陈郡 为是。 闽中《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 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那。《汉志 缺;《晋书·地理志》补出,而与南海等三那同列为既并天下后所 置,唐宋以来诸家皆因之。洪氏亮吉始谓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是 闽中之置,尚在南海等三郡之先。王氏国维又谓《始皇本纪>系降 越君于二十五年,则闽中郡之置,亦当在是年,《本纪>但书降越君 置会稽那,文有所略也。今按《王翦列传》系南征百越之君于二十 六年尽并天下之先,可证成王氏之说。陈氏芳绩谓闽中在秦未见 有县,安得有郡;不知闽中秦县之所以不见记载,实由汉武定东越 后徙其民江淮间而虚其地,建置中绝,后世遂不复可考,非秦世果 无县也
以上四郡,补《汉志》之缺,连上合得三十六郡。《秦本纪>,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皇本纪》,二十六 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那,即此是也。裴解释三十六郡有九原。 鄣、内史而无广阳、陈、闽中,《晋志》因之,唐宋以来无异说。陈氏 芳绩、洪氏亮吉、金氏榜始别内史于那数外而补以东海;全氏祖望 始退九原、鄣而补以广阳、陈;王氏国维始退东海而补以闽中,然王 氏又退广阳、陈而补以陶、河间,是其失也。 南海桂林象郡《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 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既置于已并天下后七年,自不当在三十六 那数之内,自裴解以来无异说。独钱氏大昕以《汉志》所载秦那适 得三十六,而三郡在其中;又以班氏东汉人,其言当可依据;遂谓秦 一代建置止于此数。史公记事,皆言其大者,三十六那非必二十六 年所有,以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罢封建为郡县,此秦变古一大端,故 特于是年大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不思班氏志西汉地理犹多讹 漏,岂言素制反能无?且班所脱载而明见于《史记>》纪传之秦郡亦 夥矣,钱又焉得一一曲容之于三十六数之内乎? 九原《始皇本纪>,三十二年,使蒙恬北击胡,略收河南地;三 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 又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匈奴列传》叙事略同,推三十四县作 四十四县。此役史但言立县,不言置那,盖文有所略,不然,不应以 三(或四)十四县之多而不置郡。陈氏芳绩遂谓榆中必是一郡,即 《汉志》金城、安定二那;不知金城乃湟中羌故地,安定乃北地分那, 除濒河二三边县外,不得为匈奴故地。全氏祖望始以<汉志》之九 原当之。其言日:《匈奴传》赵有雁门、代郡、云中三那以备胡,而九 原特云中北界,未置郡也。始皇三十三年以前,其于边那,多仍前 之旧,不闻增设。三十三年,蒙恬辟河南地四十余县,盖以四十余 县置九原。何以知之?徐广所谓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者,刘昭 6
以为俱属九原之安阳,则九原统属河南四十四县可知矣。然则九 原不当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并三十六郡之内。王氏国维因其说,又 日: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自是九原之名,始见于史; 故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归幽北边,自上郡人,至三十七年始皇崩 于沙丘,其丧乃从井径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明始皇三十二年以 前,未有九原那也。今按纪传明言三十三年先收河南地,又渡河而 北,知拓地跨河套内外;河套内外于《汉志》为五原及其分郡朔方, 而《汉志》又于五原郡下明言秦九原郡,是全氏之说,断无可疑。前 人皆以九原列于三十六那之内,至是乃别出。 以上四那,名见《汉志》,始皇三十三年开胡越置。 东海(分薛那置)《陈涉世家→,陈王初即位,陵人秦嘉等皆特 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绛侯世家》,项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 川、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汉书·楚元王传》,汉六年,立交为楚 王,王薛那、东海、彭城三十六县;《高帝纪》六年记此事,东海作郯 郡。东海治郯,楚汉之际亦称郯郡也。《汉志》、《续志》、裴解并脱此 那;惟<汉志》东海那下注引应劭曰:郦元《沂水注》、魏收《地形志》 皆日秦置郯郡,《元和志》又谓秦分薛为郯,东海之称转晦。陈氏芳 绩始据应说以驳正裴解,别内史于郡数外而足以郯;洪氏亮吉、金 氏榜、黄氏廷鉴(《第六弦溪文集)、刘氏师培因之。姚氏鼐、全氏祖望 始正名为东海。王氏国维始断为既并天下后所析置,其言日:秦以 水德王,故数以六为纪,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六之自乘 数也,次当增燕齐六郡为四十二郡,六之七倍也,至三十三年南置 南海、桂林、象那,北置九原,其于六数不足者二,则又于内地分置 陈、东海二郡,共为四十八那,六之八倍也。按王氏以东海为后置 而不当在三十六那之内可信,惟其秦置那必为六之倍数,因谓东海 与南海、九原等同置于三十三年之说则殊嫌无据。汉以五数为纪, 百三郡国何尝为五之倍数乎?秦置东海之年,史无明征;《始皇本 7